弘一法师说:
你以为错过的是遗憾,
其实,可能是躲过了一劫。
别贪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拥有;
别灰心,你不可能什么没有。
所愿,所不愿,不如心甘情愿;
所得,所不得,不如心安理得。
有些人,错过了,
或许就再也见不到了。
我们曾努力翻越那座山,
后来才明白,无论怎么选择,
遗憾总是如影随形。
有些东西,只有失去了,
才懂得它的珍贵。
如果有一天,
不知何时起,那个人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突然从你的世界里销声匿迹了。宛如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面对这样的变故,千万不要执拗地去追问原因究竟为何。其实啊,他只不过是走到了人生旅程中注定要离去的那个节点罢了。而你呢,唯一能做的便是坦然地接纳这已然发生的一切。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纵使我们拼尽全力也依然无力改变分毫。所以呀,何必再苦苦纠缠于他人犯下的过错不放呢?如此这般,不过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来无休止地折磨自己那颗原本纯净善良的心罢了。倒不如洒脱一些,放下那些过往的是非恩怨,让心灵得到彻底的解脱与释放。要知道,在这人世间,最上乘的放生并非对他人的宽恕,而是学会放过自己。
莫要总是与往昔的种种纠葛不休,毕竟那些早已成为无法更改的历史篇章;同样地,也切莫跟眼前的现实状况较劲儿,只因咱们还得继续坚强地活下去。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瞬间,又一个寒冷的冬季悄然降临人间。还记得那时,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要求我们各自从家中携带一些干草到校。当时天真无邪的我误以为每位同学都必须完成这项任务,于是乎毫不犹豫地从家里搜罗出满满一尼龙袋子的干草,并一路吭哧吭哧地背到了学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因为我的这份积极主动,老师竟特意将我安排在了距离温暖炉火无比靠近的座位之上,就在那炉子旁边。
就在这个时候,我突然留意到一件事情:之前总是会被老师体罚的那两三个同学,竟然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在班级里出现过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再来上学呢?难道是因为实在无法继续学习下去,所以选择了放弃吗?又或者还有其他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缘由?一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就不禁泛起一阵涟漪。说句心里话,对于那几位同学的处境,我着实感到非常同情和难过。要知道,老师下手可真是够狠的啊,居然能把他们的小手打得肿起来!这得承受多大的痛苦呀!每次看到那些红肿的手掌印,我都会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唉,真心希望他们能够早日摆脱这样的困境,重新回到校园里来。
下课后,我鼓起勇气走向老师的办公室。一路上,心跳得厉害,既害怕又坚定。站在门口深吸几口气后,我敲开了门。
“老师,我想问一下,之前总被体罚没来上学的几个同学怎么了?”我低着头小声说道。
老师先是一愣,随后叹了口气,眼神里有一丝愧疚,“他们家庭条件不好,父母觉得读书没啥用,就让他们回家帮忙干活了。而且老师我以前确实打得太重了,也伤了孩子的心。”
听到这话,我心里五味杂陈。“老师,能不能让他们再回来呢?大家一起凑些书本给他们,我可以教他们落下的课。”
老师惊讶地看着我,而后缓缓点头,“行,老师去试试。”
后来经过多方努力,那几个同学真的回来了。当他们再次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都热烈鼓掌欢迎。曾经冰冷的教室仿佛一下子变得温暖起来,而那炉子里的火似乎也烧得更旺了,照亮了整个充满希望的冬天。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觉。
【作者介绍】
叶绍翁(1194年-1269年),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南宋中期诗人。叶绍翁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互相酬唱。着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么一幅画面——宋代诗人叶绍翁望着远处嬉戏的孩童,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自己年少时也曾这般天真无邪,在家乡的小院里追逐着流萤,聆听蛐蛐儿的鸣叫。然而如今,身处这陌生之地,只有无尽的孤寂相伴。
他转身回屋,坐在简陋的书桌前,烛光摇曳。他提起笔,想将这份思乡之情再次融入诗句之中。可是思绪纷扰,笔下的墨渍晕染开来。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打开门,竟是许久未见的好友真德秀。真德秀看到他憔悴的面容,不禁叹息。两人相对而坐,无需多言,真德秀深知他的愁苦。真德秀说起朝堂之事,试图分散他的愁绪,还提及故乡近日的变化。听到故乡的消息,宋绍翁眼中泛起一丝光亮。尽管不能即刻归去,但友人带来的点滴讯息,如同寒夜中的星火,暂时慰藉了他那颗漂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