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府巍峨的朱漆大门在陆子面前缓缓打开,门房见到是陆子,连忙躬身行礼,一路引他进入府内。穿过雕梁画栋的长廊,庭院里奇花异草争奇斗艳,一派富贵景象。陆子却无暇欣赏,他心头如同压着一块巨石,脚步也略显沉重。
杜氏早已在厅堂等候,见陆子到来,连忙起身相迎,脸上带着一抹温柔的笑意。“陆郎,你来了。”
陆子握住杜氏的手,感受到她掌心的温度,心中稍安。“岳父大人可在?”
杜氏微微颔首,“父亲在书房等你。”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陆子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心中更加忐忑。
在杜氏的带领下,陆子来到书房。杜老爷正襟危坐于书案后,手中翻阅着书籍,听到脚步声,才缓缓抬起头来。他放下手中的书,目光落在陆子身上,眼神复杂难辨。
“小婿见过岳父大人。”陆子恭敬行礼。
杜老爷微微点头,示意陆子坐下。“今日朝堂之上,你可是出尽了风头。”他的语气听不出喜怒,让陆子更加捉摸不透。
“不过是据理力争罢了。”陆子谦逊地回答。
杜老爷轻哼一声,“据理力争?你可知你今日得罪了张太师,他可不是个好惹的主。”
陆子心中一沉,他知道杜老爷最担心的就是家族利益受到牵连。“岳父大人担忧的是,小婿明白。”
杜老爷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陆子,缓缓说道:“陆子,你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我也欣赏你的能力。只是,这朝堂之上,风云变幻,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我杜家世代经商,最讲究的是稳妥,不希望卷入任何纷争。”
杜氏站在一旁,听着父亲的话,心中如同针扎一般难受。她明白父亲的顾虑,也理解陆子的抱负,夹在两人之间,她感到无比的无力。她偷偷地看了陆子一眼,只见他神色平静,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
“岳父大人教训的是,小婿谨记在心。”陆子的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杜老爷转过身,目光再次落在陆子身上,这一次,他的眼神中似乎多了一丝探究。“陆子,你当真认为这科举改革能成?”
陆子毫不犹豫地回答:“科举改革利国利民,乃大势所趋,必然成功。”
杜老爷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希望如此吧。”他走到书桌前,拿起一方砚台,细细摩挲着,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陆子说:“这砚台是我杜家祖上传下来的,用了几十年了,依旧完好无损……”
杜老爷摩挲着砚台,继续说道:“它如同我杜家,屹立百年不倒,靠的就是谨慎小心,不轻易涉险。朝堂之争,凶险万分,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他的目光锐利地盯着陆子,“陆子,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陆子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是杜老爷最后的试探。“岳父大人,小婿明白您的担忧。但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科举改革势在必行,若无人敢于尝试,国家如何进步,百姓如何受益?小婿虽不才,但也愿为国为民,尽绵薄之力。”
杜老爷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陆子,似乎在评估他话语中的真假。书房里的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一直沉默的杜氏终于忍不住开口了。“父亲,陆郎并非莽撞之人。他行事一向谨慎,且深谋远虑。自从陆郎来到我们杜家,为家族也做了不少事情。那江南的丝绸生意,若非陆郎的计策,我们怎能顺利打开销路?还有那……”
杜氏细数着陆子为杜家做的贡献,语气中带着一丝恳求。她知道父亲最看重的就是家族利益,只要能让父亲看到陆子的价值,他或许就能放下心中的顾虑。
杜老爷听着女儿的话,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他何尝不知道陆子的能力?只是这朝堂之事,变幻莫测,他不得不谨慎。陆子是他选定的女婿,他自然希望陆子能有所成就,光耀门楣。只是,他更希望杜家能平安无事,远离纷争。
杜老爷叹了口气,说道:“陆子,你的雄心壮志,老夫明白。只是,这朝堂之上,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张太师权倾朝野,你今日得罪了他,他岂会轻易放过你?”
陆子神色坚定,“岳父大人放心,小婿自有应对之策。”
杜老爷看着陆子自信满满的样子,心中稍安。他走到书桌前,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了一个“稳”字。“陆子,记住,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稳’字当先。切不可冲动行事,以免招来祸端。”
陆子接过写着“稳”字的宣纸,郑重地点了点头,“岳父大人教诲,小婿铭记于心。”
杜老爷看着陆子,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走到陆子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陆子,你是我杜家的女婿,你的事也就是杜家的事。只要你行事稳妥,杜家自然会全力支持你。”
陆子心中一喜,他知道杜老爷终于开始接受他了。他正要开口说话,杜老爷却突然话锋一转,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字画说道:“这幅字画……”
杜老爷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字画说道:“这幅字画,乃先祖所留,寓意‘家和万事兴’。陆子,你记住,家族的团结比什么都重要。”他顿了顿,目光炯炯地注视着陆子,“你能明白吗?”
陆子顺着杜老爷的目光看向那幅字画,画中是一片祥和的田园景象,农夫耕作,孩童嬉戏,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他明白杜老爷的深意,家族的团结是基石,任何事情都不能损害家族的利益。
“岳父大人,小婿明白。科举改革并非儿戏,小婿定会步步为营,谨慎行事,绝不会让杜家受牵连。”陆子语气坚定,眼神中透着自信的光芒。
“好!”杜老爷重重地点了点头,“你且说说,这科举改革,究竟有何好处?又能给杜家带来什么益处?”他终究还是商人,利益至上。
陆子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阐述科举改革后的美好前景。他描绘了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寒门子弟将有更多机会进入朝堂,为国家效力。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而杜家,作为书香门第,也将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优秀人才,在朝堂之上占据一席之地,家族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他侃侃而谈,从国家大义到家族利益,从长远发展到眼前实惠,将科举改革的利弊分析得鞭辟入里。他甚至还提到了可以利用科举改革的机会,开办私塾,培养人才,为杜家储备未来的力量。
杜老爷听着陆子的分析,频频点头。他原本的疑虑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憧憬。他仿佛看到了杜家在陆子的带领下,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好!好!好!”杜老爷连说了三个好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陆子,你有如此雄心壮志,老夫甚感欣慰!杜家定会全力支持你!”
一直默默倾听的杜氏,此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她激动地扑到陆子怀里,紧紧地抱着他,哽咽地说道:“陆郎,我就知道,你一定可以的!”
陆子轻轻地拍着杜氏的背,感受着她的喜悦和激动,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他抬起头,看向杜老爷,眼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杜老爷看着相拥在一起的两人,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他终于认可了陆子这个未来的家族支柱。他走到两人面前,拍了拍陆子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陆子,杜家的未来,就交给你了。”
陆子郑重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杜老爷对他的信任,更是对他的一种期许。他一定会不负众望,带领杜家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杜氏从陆子怀中抬起头,擦干眼角的泪水,看着父亲,柔声说道:“父亲,您放心,我和陆郎一定会让杜家更加繁荣昌盛。”
杜老爷欣慰地点了点头,书房里充满了温馨和谐的气氛。他拿起桌上的茶杯,轻轻地抿了一口,说道:“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书房里的温馨和谐并没有持续太久。杜老爷的全力支持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杜氏家族内部激起了涟漪。一些族中长辈,特别是那些依靠传统仕途,在科举旧制下受益的人,对陆子倡导的改革心存芥蒂。
“这陆子,年纪轻轻,就如此激进,也不怕步子迈大了扯着蛋!”杜家长房里,杜老三捻着胡须,语气里充满了不屑。
“可不是嘛,”杜老五附和道,“咱们杜家几代靠着科举入仕,如今这小子一来就要改,也不知安的什么心!”
“我看呐,他就是想借着改革的名头,巩固自己的地位!”杜老三语气笃定,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这些议论,如同蚊蝇嗡嗡作响,虽然细小,却扰人心神。杜氏听到了这些风言风语,心中担忧,便将此事告诉了陆子。
陆子听后,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他轻轻地拍了拍杜氏的手,安慰道:“不必担心,改革之路必然充满荆棘,这些阻力都在预料之中。”
与此同时,系统的声音在陆子的脑海中响起:“恭喜宿主获得杜氏家族支持,京城威望值增加100点,当前等级:正五品官员,下一等级:从四品官员,所需威望值:500点。”
陆子心中一喜,这无疑是对他努力的肯定,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他明白,要想彻底消除这些阻力,必须拿出实际行动,让族中长辈看到改革带来的好处。
于是,陆子开始着手制定更加详细的改革方案,并将方案的关键内容与杜老爷以及几位德高望重的族中长辈分享,耐心解释改革的益处,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甚至主动提出,愿意拿出自己的俸禄,资助家族子弟学习新知识,适应新制度。
陆子的真诚和努力逐渐打动了那些原本心存疑虑的长辈。他们开始意识到,改革并非洪水猛兽,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杜老三和杜老五的态度也开始有所转变,虽然依旧保持着谨慎,但语气中已少了之前的敌意。
“家主,我想过了,这改革或许真能给家族带来新的机遇。”杜老三在一次家族会议上说道。
“是啊,陆子这孩子,也算是有心了。”杜老五也附和道。
杜老爷看着族中逐渐统一的意见,欣慰地点了点头。他知道,陆子已经成功地将杜氏家族凝聚在一起,为即将到来的科举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夜深人静,陆子独自一人在书房里翻阅着书籍。窗外,夜风呼啸,树影婆娑。突然,一只信鸽落在窗台上,陆子打开信鸽带来的密信,脸色骤变。信上只有短短几个字:“张太师,翰林院,明日。”陆子握紧了手中的信纸,他知道,一场风暴即将来临……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喃喃自语道:“张太师,你究竟想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