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树的直径大概都在50厘米左右,是制作木板、木质家具的好材料,不过要想把这一棵棵树变成族人想要的东西,得费很多工夫。
首先就是砍树,原始社会不比后世,有着各种先进的工具,几分钟就能砍倒一棵。这里得花上很久,才能砍倒一棵这么粗的树木。
事实上,部落对于砍树累积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部落现在常用的直径30厘米的树木,砍伐起来速度也很快:在离地面20厘米高的地方,用锋利的斧头先砍出一个楔形缺口,然后在这个楔形缺口的背面继续砍一个缺口,其他族人拉动提前绑在树干上的绳子,绳子分为两根,沿着树木倒下的方向分布在两边,防止拉倒树木的时候砸着自己。
树木倒下后,再用斧头或者锯子把多余的树枝给砍下来,这些粗壮的树干,由族人费劲地抬其两端,下面塞上一组车轮,就能沿着道路装到车上,拖回部落。
当然,也有用双人锯来锯的,不过锯子对付这种粗壮的树木,效率有时还不如斧头,所以砍树的这些族人,最喜欢的还是用斧头,尤其是经过锻打之后重新磨得锋利的斧头。
砍下来的木头通常会堆放在围墙外面的一处地方存放,让它自然晾干,不过这个时间很长,熊洪不可能等上两三年才去建造船只,所以对这些木材的处理也就简略了很多。
不过这也让熊洪有了更长远的规划。
熊部落造出来的船肯定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以现在的技术来说,木材就是最好的造船材料。事实上,直到19世纪,各个国家的海军也都是用这些木材作为基础原料,它们建造的船只,活跃在各个国家的海军序列里,被称为风帆战舰。
后世的瑞典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21世纪初,当地的林业局通知国防部,可以把种植的橡树砍下来去做船。熊洪知道,好的木材不仅仅可以做家具,更是制作这些船只的最好材料。
熊洪也让熊石等人记了下来,就是寻找松木、杉木生产多的地方,尤其是高山,标记下来,作为部落优良木料的储备基地;另外就是在一些不太适合开发成土地的山地上,砍伐完树木后,再栽种上一些树木,砍多少棵就栽种多少棵。
人工栽种的树木虽然要经过很多年才能用,但从现在开始准备,总比以后去更远的地方去砍伐要省事,而且人工栽种的可以更容易控制间距,提升木材的质量。更何况,一些可以造船的树木本身就能带来一些其他方面的作用,排列整齐的人工树林管理起来也比杂木林要好管理的多,里面还可以用来养殖。
“将那些直径在50厘米以上的木料给堆放好,围墙这边没有地方,可以就近在森林那边存放,底下用木头或者石头给垫起来,放在那边晾干……”
现在就算建造船只,最好也是用这些普通的木料来进行建造,一方面这些木料加工起来更简单,另一方面,船只还没有定型,还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地调整,用这些上好的木料太浪费。
“好的族长,熊大熊二他们说,从凌河沿岸发现了很多树林,里面就长着不少这样粗的树木,木材还是很充足的,还有必要让族人们去栽种吗?”
熊木有些疑惑,虽然对族长暂时不用更好的木料表示认可,但对于栽种树木,他还是有些不太理解,树林多的是,这些优良的木头也多的是,没有再砍就行,何必浪费时间去栽种呢?
“这些木头现在是很容易找到,可你看上面的年轮,上面每一圈就代表着树木生长了一年,”熊洪指着一棵树干被锯的整齐的断面,“你来数数,这棵树生长了多少年。”
“1,2,3……78、79,共82圈,也就是82年。”
“我们砍倒它用了多久?会不会超过一天?”
“肯定不会超过一天,差不多一个上午就能砍上7、8棵。”
“对啊,这棵树从82年前开始生长,而我们只用了一会儿就砍倒它,”熊洪有些感慨,“如果我们只砍不种, 熊部落以后的族人,会不会就没有这些大树可以用了?我们现在种上一棵,几十年后熊部落就可以少找一棵,能用的木材也就多上一棵。”
“……明白了族长,等春天就让他们去找一些小树苗和这些树的种子,移栽到这边来。”
“嗯,到时候种整齐一点,我们也要给后面的族人留上一片片整齐的树林作为木料储备。”
在木材坊,一根三米多长、30多厘米粗的树干正被固定在几个木架上,熊木带着新挑选出来的木匠,对这根树干进行处理,整个木材坊,都是这样的场景。
木材从砍下来之后,树皮就被剥了下来,然后经过修整,主要是把节疤给削平。留下的树干,会被运过来放在架子上,因为木材的两头粗细不同,有经验的木匠会用墨斗在上面弹几条切割线,然后用斧头一点点地把圆柱形状的木头给削成边长在15、16厘米的矩形柱。
矩形柱根据将要解下来的木板尺寸,会决定要不要把四条棱线给削出来,削好之后,用刨子在四个面再稍微刨平一些,然后就要对这种木柱进行切割,从上面裁下来一块块符合要求的不同尺寸的木板。通常根据木材的生长情况,每一根这样的木料,都需要从木材上分割出宽度、厚度各不相同的木板——这也是为了节省时间。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使用两人合拉的大锯,将初步处理过的木料用墨斗画上一条条线,每条线之间的距离大概就是需要的木板厚度和宽度,画出大致的轮廓;然后将木料的一端放在一米多高的桁架上,一头翘起一头挨地,两个族人根据事先画好的线条,一人站在翘起的那头木料上,一人蹲在地上,沿着线条一点点地将木料给锯开。
这个过程相当漫长,一天的时间两名族人差不多才能分解完两根木料。木板材料的稀缺,导致部落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除了宗庙有几张长条桌之外,还有食堂有一些桌子外,其他的地方都没有木板做成的家具。
所以熊洪从部落里挑选了不少的青壮,跟在熊木后面,来分解木料,争取这个冬天能准备更多的板材。
受限于工具和技术难度,部落裁下来的木料目前只有三种规格常用:5厘米长宽的方木,5厘米宽、10厘米长的木板,以及2.5厘米宽、10厘米长的木板,剩下的一些规格,则作为补充。
通常情况下,一根30多厘米粗的树干,经过分解之后,也只有十几块各尺寸的板子能够使用。
分解下来的木板,还要进行处理,通常是放在桌子上,用刨子给木板的表面刨平,削去多余的地方。对于宽度、长度不够的木材,还需要进行拼接。
拼接使用榫卯结构,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熊部落在熊木的指挥下,在木板的长边缘削出榫头或者开出榫槽,拼接时,放在锅上蒸,软了之后进行拼接,如果需要防水,还要进行捻缝,拼接好的木板更宽,用处也更大。
“现在整个木工坊是部落各个工坊里人最多的地方,分为剥树皮、画线、修整、解板、削平、拼接等几个小组,除了剥树皮最简单外,剩下的进展都很慢,”熊木向前来查看木工坊进展的熊洪诉苦,“工具也很容易损坏,尤其是锯子,一不小心就会断。”
忙碌在木料坊这边的差不多有120多人,原来的院子顶部,都用木棚给挡了起来,四周生上煤炭炉,里面的温度很是温暖。其中10人剥树皮,10人画线和修平节疤,60人负责解板,30人来刨平木板,20人开榫卯槽。这些工作也不是固定人员,尤其是解板的族人,体力消耗会非常大,通常干上一天,第二天就得轮换下来,否则就会影响效率。
开好榫卯槽的木板,会被运送到木工坊,由那边的族人进行拼接操作。熊山的铁器坊还在附近点燃了一个锻铁炉,专门用来打造、维修锯条和斧头等木工工具。
熊洪点点头,表示知道,解板子属于重体力活,同时也属于技术活,对族人的体力和配合要求很高,所以每天能出产几十块木板,熊洪就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况且这个冬天还有很长时间,每天就算只有50块木板,这两个月还能有个千把块,解下来的木板,只能用在造船上,其他的家具一概不得使用。
这样到明年,部落应该就能积攒不少木板,足够建造一些船只出来,届时如果木板还不够,那就制作一些木筏或者竹筏出来,在相邻的两个村落之间运送物资,勉强也够使用。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能带动一些其他的东西改进。比如围绕着木船,一些配套的东西也在设计、准备中,比如船桨、风帆等,还有就是鱼网等工具。
造出来的船不仅仅是运输用,还有可以在水中进行捕鱼的功能,熊洪设计的渔船,要比运输船更小,但更灵活,在凌河这种宽度的河流和一些大一些的水塘、湖泊里,更加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