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贵分析的角度,是从俺答汗等人去思考,给出来的结论,高拱等人听了,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样子。
张居正听得很是欢喜,立刻补充道:“他们派出来的军队不能是老弱病残,朝廷要给他们施加压力。而后等他们派出了什么人,也可以让地方上调查清这些人和他们的关系远近,就能佐证衍神公的推测到底对不对?”
高拱听到这里,便不再犹豫,当即开口说道:“那就按你们的意思办,要是回头调查清楚,那些派出来的人,确实非嫡系,那便拉拢之;如若是嫡系而没有拉拢的可能,就让他们战死在倭国好了!”
李文贵见他们达成意见了,他就不再说什么。国事上的事情,战略方面,他可以说说,但是具体做事方面,他又没经历过,还真不好发言。
随后,众人开始围绕着刚才议论出来的策略,讨论具体的征倭事宜。包括如何与藩属沟通协调,制定合理的赏赐政策,以及在战场上如何协同作战等。
就听张居正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不如趁顺义王、朝鲜国王以及各土司都还在京师的机会,明日便召集他们议事,定下出征的兵力分配以及日期。该威慑则威慑,该给的好处,也还是要给的。”
礼部尚书高仪点头道:“张大人此计甚好。此外,我们还可在出征前,举行盛大的誓师大会,邀请各藩属首领参加,增强他们对朝廷的臣服之心。”
兵部尚书霍冀也补充道:“最好让他们传令回去,而不是本人回去,等到承诺都到了,军队出征了,再放他们回去不迟!”
“……”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完善着征倭的各项计划。随着讨论的深入,原本紧张的气氛也逐渐缓和,议事厅内充满了为大明未来谋划的热烈氛围,一直到会议结束。
………………
京师的初冬,寒风已经让人感到冰冷了,但是,就在内阁会议之后的第二天,在那巍峨庄严的文华殿内,气氛却如炽热的熔炉,一场关乎大明及周边势力命运走向的激烈会议,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文华殿内,雕梁画栋,尽显皇家的奢华与威严。金丝楠木的梁柱上,精美的金龙雕刻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破壁而出,翱翔天际。殿内的金砖地面光洁如镜,倒映着众人的身影。
当甩手掌柜的隆庆帝,显然是通气过,又一次开始演戏了。
就见他身着明黄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冕旒低垂,隐隐遮挡住他那威严而深邃的目光。
内阁辅臣和六部九卿等,还有俺答汗、朝鲜国王以及各土司分列两旁。
他们的神色各异,或忧虑,或不甘,或心怀忐忑。
这其中,高拱与张居正分立两侧,身姿挺拔,目光坚定而沉着,如同两尊守护大明的神只,早已对这场唇枪舌剑的交锋做好了万全准备。
隆庆帝微微抬起头,目光如炬,缓缓扫过众人。
他想起昨日高拱对他说过,这是解决周边势力以及倭国相关的最后一次会议,务必要完美才好。
还真别说,演戏的经验,他有,且经历过庆典的那次后,他感觉也很不错。
因此,对于这最后一次的会议,他也很是尽心的。
这不,隆庆帝开口了,声音虽不高,却带着一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威严,仿佛洪钟般在殿内回荡:“此次倭国胆大包天,竟敢公然侮辱我大明,朕意已决,兴兵讨伐。诸位皆是我大明藩属,前议都需出兵相助。”
一听这话,俺答汗等人便知道,这是朝廷出具体细节了,于是,他们一个个都竖着耳朵认真听了起来。
“顺义王这边,出两万精骑,朝鲜则要出动水师,各土司出兵,不得少于本身的一半兵力,务必于十一月底完成集结,与朝廷大军一同出征。”
俺答汗等人一听,顿时都皱了眉头,显然对于朝廷的这个安排很不满意。
然而,没等他们说话,隆庆帝就已经目光炯炯地继续说道:“顺义王的骑军与京营到朝鲜釜山集结,而后过对马岛进攻倭国;各土司的步兵沿长江东下,在吴淞口和南边的朝廷军队集结,再沿琉球王国进攻倭国。此乃朕深思熟虑之战略,诸位可有异议?”
话音刚落,俺答汗“噌”地一下站起身来。他身材魁梧壮硕,犹如一座小山,满脸的络腮胡如钢针般竖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与抗拒。他抱拳行礼,声音洪亮却带着几分不情愿:“陛下,并非我等不愿为陛下效力,实在是此时正值冬季,草原上寒风凛冽,马匹瘦弱不堪,难以承担长途奔袭之苦。且冬季严寒,将士们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恐难适应,战斗力必定大打折扣,还望陛下三思啊!”
大部分土司一见俺答汗带头反对,顿时心中窃喜,正要附和之时,却是有人抢先了。
就见内阁次辅张居正的脸上浮现出一抹自信的微笑,向前一步,身姿优雅而从容,而后目光坦然地看向俺答汗,缓缓说道:“冬季虽冷,可此时草原上并无太多战事,您正好可集中全部精力挑选并饲养健壮的马匹,为出征做好准备。至于将士们的适应问题,我大明物产丰富,定会为他们准备充足的御寒衣物、粮草和药品,确保他们无后顾之忧。”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继续保持着一种从容自信说道:“而且,冬季出兵,恰恰是打倭国一个措手不及,他们必定想不到我军会在如此严寒之际发动进攻,防备必然松懈,此乃天赐良机,万不可错过啊。”
俺答汗刚要反驳,朝鲜国王紧接着起身。他身着华丽的服饰,头戴王冠,神色恭敬却又带着几分忧虑:“陛下,我国水师虽有一定实力,但冬季海上多飓风,波涛汹涌,出海航行危险重重,稍有不慎便会船毁人亡,恐难以顺利完成任务。还请陛下体谅我国难处,另做打算。”
对他来说,最好是天朝上国直接把倭国灭了,朝鲜坐享其成最好。要是随同大明出征,而又没能灭了倭国的话,朝鲜最是临近倭国,怕是会被倭国报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