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厂长办公室,周副厂长、设备处处长高冰、袁梁、唐汉平正围坐一圈,讨论着袁梁提交的食品厂项目方案,主要是基建、设备,预算是两百万元,就看怎么分配。
高冰、袁梁、唐汉平三人坐在靠西墙的三人沙发上,沙发前是一个大大的茶几,周副厂长坐在靠北的一个单人沙发上,吴厂长则拉过来一个活动圈椅坐在茶几的另一面。
吴厂长、周副厂长都手拿着袁梁的投资计划,上面列满了投资的各分项及额度。
吴厂长看着,皱起了眉头。袁梁看看吴厂长,看看周副厂长。
终于,吴厂长说话了:“你这个基建的投资,比例太大了,这地面、墙面、隔断,投资高了。”说着,在投资计划上又划了一道:“还有这里,房间多、功能多,都按照这个方案的话,设备的投资明显偏少,不能顾此失彼啊。”
袁梁答道:“我的思路是,地面、墙面、隔断、房间,包括员工更衣室、办公室,这些都在一个大的空间里,一旦建好,后续的基建改造将很难,这个标准要高。至于设备的投资,我认为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适度投资为好,为将来的扩大生产,或设备更新留下空间。”
吴厂长说:“基建可以简陋些,我们条件好了还是要换车间,现在改造的车间也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换地方,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袁梁说:“这个计划就是初步的达产后的投资,如果要扩大生产,如果上易拉罐流水线,这些设备没几个能用上,只能是另起炉灶。”
吴厂长和袁梁的方案几乎是相反的,周副厂长看看二人,不说话。
高冰虽然是设备处处长,但对食品机械一窍不通,也没有参加过前期的工作。唐汉平都是跟着袁梁,袁梁说什么就是什么。几个人几乎是僵在了这里,周副厂长说:“你们先回去,再好好考虑考虑。”
袁梁和唐汉平回到了办公室。袁梁和吴厂长的方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站的位子不同理念不同而已。作为技术出身的袁梁,就想着一次投资到位,一次达产,一次成功。而吴厂长想的是以后的扩产,是设备的保值增值,是充分挖掘设备的潜能,而附属功能、人员消耗上明显少了些兼顾。
一会儿,周副厂长来到袁梁处,手里拿着投资计划,递给袁梁。袁梁看时,不禁呆住了,这不是刚才的讨论方案吗,不是吴厂长反对的吗?他怎么给批了。袁梁疑惑地看着周副厂长。
周副厂长看看袁梁:“吴厂长在办公室转了好几圈,抓过来就批了,他对我说,还是遵从你的意见吧,你还是从项目本身考虑的多。”袁梁喊道:“太好了。”周副厂长带着欣赏的眼光看着袁梁:“你的方案也无懈可击,吴厂长也不好反驳。你看,吴厂长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抓过来就批了,这样的情形可是很少见的。不过,批是批了,在具体操作中,你也要兼顾一些,自己再想想办法吧,总要照顾一下厂长的意见。”袁梁答道:“没问题,我会顾全大局的。”
厂里的员工怕见厂长,不愿见厂长,其实厂长也不是那么可怕,袁梁心想。
车间里,袁梁、唐汉平和建筑班的铁班长正看着图纸,袁梁指着图纸说着整改的地方。
铁班长招呼着建筑班的人去干活了,袁梁站在车间门口看着,除了几个预留的地方,车间已见雏形。车间办公室、更衣室、质检室、化验室、配料室、原料库等已经建好,生产区、半成品区、包装区、成品区也已经区域划定,搭建、隔断完毕,车间的顶棚全是石膏板封顶,全是吊着的日光灯,车间的全部地面是白色的瓷砖铺就,生产区域或瓷砖黏贴到顶,或根据要求也有一人多高,整个车间干净亮堂。
袁梁站在预留的生产设备区域,再次把量着,生产设备要进场了。除了几个简单的非主要设备,其它设备都是按照李华林教授的推荐,主要是淮州、榕城的两个生产厂家,尤以榕城厂的设备最多。
在食品厂生产设备购买时,袁梁曾要求一机厂设备处进行采购,但被吴厂长以设备处不熟悉不了解而否决,袁梁只好按照李华林教授的推荐联系厂家,在多次的询价、沟通后,基本确定了两家工厂的采购产品。
早晨,袁梁拿着设备的说明书、设备样本、设备报价,以及谈好的价格,去向吴厂长汇报后,再次填好设备采购申请单,去吴厂长处报批。下午,吴厂长打电话,告知袁梁,设备采购申请单已审核、批复,要袁梁过去拿。
袁梁填写着出差申请单、借款单,唐汉平去找司机于奎志,安排车辆一起去榕城。
傍晚到达榕城,车辆转了几个圈,才来到榕城轻工机械厂。榕城轻工机械厂就在一个小巷的深处,榕轻厂的业务员朱培鑫接到他们,把他们安排在一个招待所,晚饭吃的是四菜一汤。吃过饭,朱培鑫就告辞了,说是明天早晨来接他们。
袁梁、唐汉平、于奎志,三个人住下,这就是一个普通招待所,有公共淋浴间、公共卫生间,三个人住的是三人间。
于奎志来到房间,脱去衣服,只穿着一条大裤衩,一通埋怨:“我们买的东西也不少啊,这吃的什么呀,清汤寡淡的,我还没吃饱,住在这破地方,榕城不是挺发达的吗,怎么还有这样破败的地方,连武城都赶不上啊。什么工厂啊,藏得那么深,好不到哪里去。”
唐汉平说:“这里就是不比武城,不像武城的大盘菜,人家吃得也少,我也是多吃了碗米饭。我在云南,自卫反击战,那里的人也吃的少。你不是也去云南了吗?”唐汉平看看于奎志。唐汉平知道,这是于奎志的软肋,于奎志一直嗷嚎着自己也是越战老兵,他是那时候的兵不假,但他一天都没有去过前线,他只是吹嘘自己而已。
袁梁在外边上过几年学,吃得惯大米,也知道南方人的饭量,自己吃饱就行,也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早晨,朱培鑫来叫三人,在街上小摊吃的是大排面,有浓浓的酱油的颜色,也算是味道不错。三个人开车,顺着窄窄的街道,来到榕轻厂。袁梁下了车子,跟着朱培鑫,看见于奎志推着唐汉平,还低语说着什么,唐汉平跟了过来。
三个人来到一个车间前面,一块空地上摆满了机器设备,全是木托盘,全用透明的塑料缠绕带包着。朱培德指着设备:“袁厂长,这些是给你们的货,都在这里,你点一点。”说着,递给袁梁一张单子,正是榕轻厂的出库单。
袁梁从随身的包里掏出销售合同,里面也有设备及附件清单,就从头开始,看一个打勾一个,仔仔细细地看着。朱培鑫一直在旁边跟着,指点着、说明着。
袁梁看过之后,把单子都交给唐汉平:“你再清点一遍,清点仔细了。”唐汉平看看袁梁,只有接过来,虽然他不熟悉,但还是对照着单据,一台一台清点起来。
十点钟,清点完毕。朱培鑫看着袁梁,一副笑嘻嘻讨好的样子:“袁厂长,装车吗?”袁梁没有看他,只是指着车间,说道:“我对设备还不了解,我想看看你们车间里的生产情况。”朱培鑫挠挠头,一副为难的样子:“这样,我请示一下我们领导。”一会儿,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朱培鑫指着那人说:“这是我们生产经理,孙经理。”袁梁手伸出去:“你好,孙经理。我们第一次用你们的产品,想在车间里看看设备。”孙经理的手和袁梁一碰,说:”来吧。”袁梁、唐汉平跟着孙经理往车间走,朱培鑫跟着。
这是生产车间,看起来主要是装配,车间不是很大,被分成了几个产品区。袁梁来到灌装机前看着,问着孙经理。袁梁问,孙经理就简单说几句,袁梁不问,孙经理就什么都不说。袁梁看出了孙经理的冷淡,但也不管他,挨个地看着、问着。一直走到车间的尽头,出了门口,是一堵高墙。
袁梁问孙经理:“你们的机加工在哪里?”孙经理说:“我们机加工、钣金件主要是外协。”
袁梁恍然大悟。看榕轻厂的简介、看榕轻厂的产品样页,袁梁以为榕轻厂会是一个很大的厂,会有很大的厂房,许多的机械设备,许多的人,但现场却不是这样,榕轻厂的厂房也不大,厂房内的工人也是稀稀拉拉,这是因为榕轻厂把铸造、机械加工、钣金件加工等大部分工序外协,只保留了关键工件及工序的生产,装配自然在这里,喷漆也在这里,他们更注重装配完后的打磨,所以设备的外观更为光洁匀实,产品明显上了一个档次。
袁梁想起了一机厂的小而全,全是自己的设备,全是自己的人,全是自己加工,这要有多少投入啊,这要有更高的经营管理能力。
袁梁想到,榕轻厂也就是一个乡镇企业,破旧的生产车间、狭窄的经营空间、简单的办公条件,但它能快速发展起来,销售和产值不输于一机厂,就在于它经营模式的转变。
午饭是在榕轻厂门外一家小饭店吃的,一如既往地清淡,于奎志吃着,忍不住地牢骚,看朱培鑫只是小心翼翼地陪着袁梁。吃过饭,走出饭店,朱培鑫说:“你看,是休息一下,还是到财务科交款后装车。”袁梁明白,无论是上午装车,还是下午装车,他们都是第二天晚上回到武城。
袁梁说:“我们先休息一会,三点开始装车吧。”朱培鑫问道:“三点装车,你们今天不走吗?”袁梁说:“我们就一个司机,晚上没法走夜路。”朱培鑫哦了一声。
下午三点,开始装车。五点,设备上车,附件上车,捆绑结实,盖上篷布,地下只留了两台最大最重的设备没有装车。袁梁指着地上的设备说:“这两个设备用你们的车拉吧,明天早晨六点出发。”朱培鑫犹豫着:“好吧,我让他先回去,明天早晨早点来装车。”
来之前的合同里已经明确,一百万的设备怎么也要两辆车,一机厂配一辆,榕轻厂要再配一辆车送货到厂。朱培鑫喊着袁梁:“袁经理,财务科一会就下班了,先交款吧。”袁梁从包里拿出支票,递给朱培鑫看着:“明天早晨出厂时,我再给你吧,今晚货还在你厂里。”朱培鑫虽是不情愿,也没有办法,只有摇摇头说:“财务科的人明天一早就要赶过来,好,我去汇报。”
袁梁三人第二天早晨来到榕轻厂,那辆车已经装车完毕,唐汉平再次清点两辆车上的货物,进行确认。袁梁把支票递给朱培鑫,六点整启程了。唐汉平跟着于奎志的车,袁梁则上了榕轻厂的车。榕城比武城明显天亮得早,这时天已经大亮,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升起来就是那样的明亮耀眼。
两辆车先后缓缓地驶出榕轻厂,来到了外面的马路上,迎着金灿灿的太阳越开越快。
正是下午下班的时间,袁梁骑上自行车,不知道自己怎么就骑到了市政协办公楼前。袁梁扶着自行车,不知道往哪里去。于爱华好久没有打电话,好久没有和自己联系了。
袁梁看见了于爱华,她推着自行车往外走,还是那身平常的穿着,全身上下没有一点亮色,她的脸削瘦而灰白,她还是低着头看着地下,还是高中时的那个样子,没有了和袁梁在一起的灵动和欢快。她走出大门来到大街上,她要骑上自行车的时候,看见了袁梁,她犹豫了一下,跨上自行车,扭着身从袁梁的身边骑过去,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