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命运的悲歌与生命的坚韧》
**一、引言**
张艺谋的《活着》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电影,它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这部电影通过一个普通人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揭示了命运的无常、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人性的挣扎与坚守。
**二、故事与人物塑造**
1. **福贵的命运起伏**
- 电影以福贵的赌博败家开始。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少爷,他沉迷于赌博,对家庭不管不顾。这种浪荡公子的形象在影片的开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演员葛优将福贵那种游手好闲、不知世事艰难的神态演绎得非常到位。他在牌桌上的张狂、对妻子家珍的不屑一顾,都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即将走向衰败的富家子弟。
- 福贵输光家产之后,他的命运急转直下。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少爷变成了普通的农民。他开始承受生活的压力,这种转变是巨大的。他经历了被国民党抓壮丁的遭遇,在战场上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在被抓壮丁的过程中,福贵内心的恐惧、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生存的渴望都被细腻地表现出来。他和春生的友情也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建立起来,春生的乐观与福贵的谨慎形成了对比,两个人物相互映衬。
- 回到家中后,福贵面对的是母亲的去世、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哑巴的现实。他的生活依然充满苦难,但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逃避责任的人。他努力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对妻子和孩子充满了愧疚与爱。他陪着凤霞去相亲,那种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的样子,展现了一个父亲的爱与无奈。
- 然而,命运并没有放过他。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这一情节是影片的一个高潮。福贵眼睁睁地看着儿子的生命消逝,他的悲痛、愤怒和无助让观众感同身受。福贵面对强大的权力和命运的不公,他只能默默承受。随后凤霞难产而死,妻子家珍也离他而去,只剩下他和外孙苦根相依为命。最后苦根也因为吃豆子撑死,福贵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无尽的苦难。
2. **家珍的形象**
- 家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她善良、勤劳、坚韧。在福贵赌博的时候,她苦口婆心地劝诫,当福贵输光家产时,她虽然带着孩子回了娘家,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福贵身边。她对福贵不离不弃,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她也默默地操持着家庭。她对子女的爱也是无私的,有庆的死对她打击巨大,她卧病在床,但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她在影片中的存在,是福贵生活中的一抹温暖的亮色,也是中国传统女性美德的象征。
3. **其他配角**
- 春生这个角色也很有特点。他和福贵有着相似的命运轨迹,都是被时代裹挟的小人物。他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一定的地位。但他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他的妻子在文革中自杀,他自己也因为有庆的死背负着沉重的愧疚。春生的存在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复杂关系和内心的挣扎。
- 还有龙二,他是福贵输光家产后接手福贵家产的人。他在土改时被划成地主而被枪毙,这个情节有着深刻的讽刺意味。龙二代替福贵成为了地主,却遭受了厄运,这也暗示了福贵虽然失去了财富,但却在命运的捉弄下得以幸存的荒诞性。
**三、主题探讨**
1. **命运的无常与荒诞**
- 电影《活着》深刻地展现了命运的无常。福贵的一生充满了意外和不可预测性。他从富贵到贫穷,从家庭美满到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这些转变并不是他能够控制的。他赌博输光家产看似是他自己的过错,但随后他所经历的战争、政治运动等都是时代的洪流对他个人命运的冲击。例如,有庆的死完全是一个意外,仅仅是因为县长夫人需要输血,而医院不顾有庆的死活抽血过量。这种命运的荒诞性让人感到无奈,福贵就像一片树叶,在命运的狂风中飘荡,毫无还手之力。
2. **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 影片中生命的脆弱体现得非常明显。有庆年轻的生命瞬间消逝,凤霞在生产时也无力抵抗死亡,苦根因为饥饿而贪吃豆子导致死亡。这些情节都让人感受到生命在苦难和意外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然而,福贵和家珍等人又展现出了生命的坚韧。福贵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打击,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他从少爷的生活习惯逐渐转变为一个勤劳的农民,他学会了耕种,学会了承担家庭责任。家珍也是如此,在儿子去世后虽然身体每况愈下,但她依然坚持着活下去,照顾家人。这种生命的坚韧是在极度的苦难中磨练出来的,是对生存的本能渴望。
3. **历史与个人的关系**
- 《活着》以福贵的个人命运为线索,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事件。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抓壮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大跃进、文革等。福贵的命运与这些历史事件紧密相连。他在国民党军队中见识了战争的混乱,在土改中他因为失去了地主身份而侥幸存活,大跃进时期他和家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文革期间他又遭受了亲人离世的痛苦。电影通过这种方式揭示了历史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渺小的,但个人的故事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历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像福贵这样的普通人的生活得以体现。
**四、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
1. **镜头语言**
- 影片的镜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例如,在表现福贵被抓壮丁的场景中,镜头先是展现了福贵和春生被一群国民党兵押解着前行,然后镜头拉远,展现出一群长长的队伍在广阔的田野中行走,这种镜头的运用既表现了福贵个人的无奈,又暗示了战争的规模和众多像福贵一样被卷入战争的小人物的命运。在有庆的葬礼上,镜头聚焦在福贵和家珍悲痛的脸上,特写镜头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同时,影片中很多全景镜头用来展现农村的生活场景,如福贵一家在田间劳作的画面,体现了生活的质朴和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2. **色彩的运用**
- 电影的色彩整体上比较质朴、暗淡,符合影片所表达的沉重主题。影片中很少有鲜艳的色彩,大多是土黄色、灰色等色调。这种色彩的选择营造出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例如,福贵家的房屋、他们所穿的衣服都是以灰色和土黄色为主,这种色彩的搭配让人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贫困和艰难。而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中,如凤霞结婚时,虽然有一些红色的元素,但也是比较暗淡的红色,既表现出了喜庆的氛围,又没有脱离影片整体的压抑风格。
3. **音乐的烘托**
- 影片的音乐简单而动人,很好地烘托了影片的氛围。在一些悲伤的场景中,如亲人离世时,音乐缓慢而低沉,增强了观众的悲痛感。而在一些表现福贵一家生活中的小温馨场景时,音乐又会变得轻柔,如福贵陪着凤霞去相亲时,音乐带有一种淡淡的希望和温暖。音乐与画面的配合非常默契,使影片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五、与原着的比较**
1. **情节的取舍**
- 电影对原着的情节进行了一定的取舍。原着中的一些情节更加残酷和血腥,而电影为了能够上映,进行了一些简化和温和化处理。例如,原着中苦根的死亡更加悲惨,而电影中只是因为吃豆子撑死,相对来说更加容易被观众接受。同时,电影舍去了一些原着中福贵老年后的情节,将重点放在了他中年时期的家庭变故上,使故事更加紧凑,集中展现了福贵家庭的主要悲剧。
2. **主题的侧重**
- 原着和电影的主题虽然都是关于命运、生命和历史,但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原着更加注重对命运的残酷性和人性的黑暗面的挖掘,而电影则更侧重于表现生命的坚韧和家庭的温情。电影通过福贵一家在苦难中的相互扶持,如家珍对福贵的不离不弃,福贵对子女的爱等,让观众感受到了家庭的力量。虽然电影中也充满了悲剧,但相比原着,它在黑暗中更多地保留了一些希望的曙光。
**六、电影的社会意义**
1. **对历史的反思**
- 《活着》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次深刻反思。它通过福贵的故事,让人们重新审视那些历史时期的政策、运动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例如,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导致了粮食短缺,影片中福贵一家的饥饿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文革时期的混乱也给福贵一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部电影提醒人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重视人民的生活和权益。
2. **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 影片促使观众思考生命的价值。福贵的一生虽然充满苦难,但他依然活着,这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追求幸福、财富,还是仅仅为了生存本身?在面对巨大的苦难时,生命的价值是否依然存在?电影引导人们去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无论生命处于何种境地。
**七、结论**
张艺谋的《活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电影。它通过精彩的故事、深刻的主题、出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命运的无常、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历史与个人的关系。与原着相比,电影在情节和主题上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同时,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历史进行了反思,也促使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让人们在观看之后对人生和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