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战事的尘埃落定,百姓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安宁,而刘璿,这位一国之君,也迎来了战争之后的首次早朝。这不仅仅是一次寻常的朝会召集,更是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它象征着团结、胜利与新生。用现代的词汇来描绘,这无疑是一场充满喜悦与自豪的庆典,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欢腾与振奋。
当文武大臣们踏上太和殿前的石阶时,他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与激动。他们或身着金碧辉煌的朝服,彰显着身份的尊贵;或披着尚未卸下的战袍,透露出征战的艰辛与荣耀。尽管并非每一位大臣都亲身参与了这场保卫国家的战役,但他们的心中都深知,国家的安宁与繁荣,离不开每一个人的默默付出与无私奉献。无论贡献大小,他们都将在这场早朝中得到应有的认可与封赏,这是对他们努力的最好回馈。
太和殿内,刘璿端坐在威严的龙椅之上,他的神情庄重而肃穆。随着他轻轻示意,黄庆缓缓展开那份早已准备好的封赏诏书,用洪亮而清晰的声音宣读起来:“朕能稳坐九五之尊,全赖众卿家的鼎力支持与辅佐。昔日魏军压境,国家危在旦夕,幸得众卿奋勇抵抗,终使魏军败退,国家得以转危为安。今日,朕特对有功之臣予以丰厚的赏赐,以表彰他们的德行与功绩。”
随着黄庆的宣读,敕封之令逐一颁布,每一个名字都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
北地王刘谌,以其英勇果敢的品格,被特封为宗正,掌管宗室之事;光禄大夫谯周,凭借其深邃的智谋与卓越的才能,被擢升为司空,辅佐朝政;尚书仆射张绍,以其勤勉尽责的态度与出色的政绩,被升为尚书,掌管政务事宜。
大将军姜维,战功赫赫,威震四方,被加封为太尉,并继续执掌大将军之职,统率三军;右车骑将军廖化,勇猛善战,屡建奇功,被晋升为右膘骑将军;左车骑将军张翼,同样战功卓着,被封为左膘骑将军;奉车中郎将刘循,忠心耿耿,被擢为辅国将军;虎贲中郎将关彝,英勇无畏,被任命为前将军;虎贲中郎督赵统,战功显着,被封为虎威将军,。
此外,对于那些在战争中有效支援、功不可没的大臣们,如谯熙、谯贤和谯同三人,也被特擢升为散骑侍郎,以资鼓励与表彰。而对于邓忠、田续、段灼三人,虽然他们曾身为魏臣,但在关键时刻弃暗投明,刘璿念及他们的忠诚与勇气,决定保留他们的原有官职,以示宽容与信任。
诏书宣读完毕,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谢恩之声,如同排练过一般整齐划一:“谢陛下隆恩!”
待朝堂之上重归宁静,大将军姜维缓缓出列,他的步伐沉稳而坚定,目光如炬,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坚毅。他沉声道:“臣启陛下,今魏军新败,士气低落,军心动荡,此乃天赐良机。臣斗胆建议,应立即从南中调回壮缪侯之子关索及南中都督霍弋,此二人皆勇猛善战,熟悉兵法,回成都后,可迅速组织军队进行强化训练。借此大胜之威,我军应乘胜追击,一举收回汉中之地,以坚固之防,防备魏军日后再次从汉中侵扰我国疆土,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万民安乐。”
谯周闻言后,却眉头紧锁,神色凝重。他急呼道:“陛下,此事还需三思而行。我军虽胜,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元气尚未完全恢复。若此时仓促出兵汉中,胜负实难预料,恐有重蹈覆辙之虞。还请陛下审慎考虑,以稳健之策为先。”
谯周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他的言辞中透露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与谨慎态度。此时,尚书仆射张绍也出列发言,他手持笏板,神色凝重而坚定。他说道:“臣以为,单凭我军之力,此时出击,确有风险。然而,我们不妨联络东吴,共谋大计。据探子来报,成都遭魏军突袭之时,吴将丁奉、留平曾率军前来支援,此恩此情,我国不可忘却。我朝可借此机会,投桃报李,与东吴结盟,共同讨伐魏国。我军主攻汉中,吴国可取合肥,如此双管齐下,方为上策,定能大获全胜,扬我国威。”
刘璿闻言后,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抹赞许之色。他说道:“卿等所言极是,那么就即刻安排使节出使吴国,共商大计。然而,出使吴国,非同小可,使节人选,需得谨慎挑选,既要能言善辩,又要熟悉外交礼仪与策略。卿等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刘璿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使节人选的重视与期待。然而,正当满朝大臣低头思索,议论纷纷,欲推荐出使吴国使臣之时,忽有一人挺身而出,跪拜于地,声音坚定而清晰,犹如金石之音:“皇上,臣虽蒙受皇恩,但自知能力有限,恐难以胜任现职。臣斗胆请求撤掉臣的职位,以让贤能之士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