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呢叫土豆,学名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
宁野先介绍的小的,给到众人巡视后,然后又拿起来大的。
“这个呢,是红薯,也是原产于南美洲。”
“宁先生,你口中的南美洲在何处?”
“等等,我给你们在电脑上查一查。”
朱允炆一直没怎么敢开口,这会儿终于发话。
现场除了扶苏、张世杰等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怎么看过世界地图,宁野当即打开电脑,给大家搜了一下。
不用说,这科技,又让朱元璋目瞪口呆。
原本他以为那手机就很厉害了,没想到这电脑居然更厉害。尤其是那世界地图,中国的部分,以中原和江南为主,居然和朱元璋印象里的完全一致,他顿时已经不是吃惊,而是震撼。
“才六百年,后人就已经这么厉害了吗?”
朱元璋内心充满激动。
其他人虽然对现代科技见识时间略早,但其实论震惊程度也差不多。
“原来,我华夏居然只占天下一隅。”
宁野刚好搜到一张各代疆域面积地图对比,众人顿时七嘴八舌聊了起来。
大秦约340万平方公里,其实不算小了,但比起大明的997万平方公里,扶苏自然没话说。
西汉虽然东并朝鲜,南据交趾,西逾葱岭,北抵大漠,疆域面积也才609万平方公里。
刘据不服,“什么?我大汉才这么点地方吗?”
“这么看起来,还是大明陛下厉害,疆域面积在秦、汉、北齐乃至我大宋的比较中,当属最大。”
张世杰由衷夸赞,毕竟南宋疆域面积约为 200万平方公里左右。
朱元璋很受用,嘴角都快合不拢了,看张世杰也越看越觉得顺眼。
“咳咳,扯远了,咱们说回粮食作物。”
见大家话题跑偏,宁野将讨论拉回主线。
“对对!”刘据想着,如果大汉能带回这么高产的作物,人口想必会更加繁盛,到时候开疆拓土,超越大明指日可待,“校长,这土豆、红薯,亩产如何?”
“土豆一般亩产3000-5000斤,按1石为150斤算,亩产大约20-33石。红薯常见亩产4000-6000斤,换算后亩产更高约26-40石。”
一众古人听到这里,都对眼前这两个貌不起眼的东西肃然起敬,这可是活命的宝贝啊!
“哦,忘了说,土豆、红薯都很好种,不怎么挑环境,而且做主食、配菜、零食都可以。”说到这,宁野刮了刮虽然听不懂但在努力听懂的赵昺的鼻子,“你最爱吃的炸薯条,就是土豆做的哦。”
“真的?”
赵昺顿时乐不可支,急忙对陆秀夫说,“左丞相,咱们多买点土豆回去吧。”
就在古人开始交头接耳,讨论多买哪个带回去。
宁野很快从纸箱里,又拿出来一个宝贝。
大家凑上前来一看,只见宁野手中拿着的是一根黄色的棒状物。
扶苏和刘据都有印象,总觉得在哪里见过。直至看到霍去病,他二人总算想起来,这个棒状物名叫“玉米”,他们第一次跟着宁野出去吃夜宵时,在夜市里见过!
说起来,炕土豆、烤红薯他们当时也是见过的。
不过刚才没想起来罢了。
“这个东西叫玉米,也是高产作物,比起土豆和红薯亩产要稍微低一些,现在普通产量800-1200斤,高产可达2000斤。”
“也就是说,还是按1石等于150斤,亩产大约在5-13石左右?”
朱标很快计算出来。
“没错,土豆、红薯、玉米都是相对高产的作物,基本都要明朝才会传入中国了,这三样东西都是种植简单又能活万万人的宝贝,因此也被网友称为穿越必备三件套。”
一众古人听了都连连点头。
听说这三样高产农作物,都是明朝就传入了,朱元璋问朱标,朱标又问朱允炆,结果祖孙仨表示都没见过。
宁野只好笑着解释。
土豆据说是16世纪随着荷兰人进驻台湾才传入中土的,当时还是作为观赏植物种植。
红薯是万历年间,据说是由福建商人从菲律宾引进到中国。
玉米也是差不多16世纪传入,明朝时期种植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云南以及广西等地。
因此,这三样在明初尚未普及,朱元璋、朱标、朱允炆都不知道也很正常。
大家又问了各个粮食种子的价格,毕竟工资有限,即便是都买回去试种,也要有的放矢。
“我提醒一下,红薯和土豆产量确实比较高,但都存在连作障碍,如果连作,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红薯消耗土地肥力很快。玉米连作障碍相对不明显。”
大家一听,先是一愣,随即也明白了。
万物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深谙中庸之道的古人,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那后世可有解法?”
“有是有,不过,涉及到很多现代农业科技,你们不一定具备那个条件。”
宁野先是泼了一盆冷水,随后又先抑后扬补充。
“但是,通过轮作倒茬,比如说,土豆、红薯可以与水稻、玉米轮作,应该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打破病虫害生存环境,每2-3年来一次轮作就行。其他的现代农业知识,大家感兴趣改天可以去藏书阁,里面有书籍介绍。”
朱元璋听到这里,顿时觉得自己这一趟来得那可是太值了。
如果把这所谓的“穿越三件套”带回大明,可以预见不久就会迎来妥妥的盛世。
如果朱元璋这时候就知道,宁野对大明的期待,早就超越了传统封建王朝的盛世,估计会把借清除丞相胡惟庸之机废除的丞相制给找回来,然后宣布——
宁野,就是他大明不在朝堂的后世丞相!
话说回来,由于每个人手上的钱不一样,因此,多买什么作物的种子带回各自时代,也不能一概而论。
粮食作物要因时制宜。
对宁野学校的古人们而言,这里的「时」可能不仅仅指农时,也指时代。
“大家有什么想法吗?我跟你们说的高产粮食种子都值得买,但是,资金分配比例还是要根据时代需求好好想一想。”
钱要花在刀刃上,不同的时代农业生产情况和粮食需求不太一样,因此,带什么粮食作物种子回去也确实需要考虑。
宁野一眼就看穿了大家的纠结。
办法,他自然早就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