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李国助知道孙廷铨,及颜山孙氏的事情,还是因为柞蚕业。
据现代学者研究,最早的柞蚕书,大抵就是源自明末孙廷铨所着《南征纪略》中的记载。
在《南征纪略》卷一部分,顺治八年六月乙酉当天的日记中,
孙廷铨对诸城县山中民众进行柞蚕生产的情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记载。
他这篇日记体的小文,是现存最早描述柞蚕工艺全部流程的文献。
该文第一次将野蚕作茧从作为祥瑞的代表,转变为一种民生副业。
虽然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已经训令地方官员,
不许再将此类野蚕作茧的现象以祥瑞上报。
但在历史上,柞蚕养殖真正作为一项产业被记录,就是始于孙廷铨的这篇小文。
后来清中期的《西吴蚕略》收录了此篇小文,并将其单独标注为《山东茧志》流传。
此外,还有于云傲等人进行过整理和点校,并以《山蚕说》的名称视其为单行本。
山东是我国柞蚕生产的发源地,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但其作为一项农业经营,直至清代才有显着发展。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虽有丰富的柞槲资源,
但因民间并无饲养柞蚕的习俗,也不具备放养的技术,因而限制了柞蚕的传播发展。
清代开始,由于一批在各地任职的鲁籍地方官的自发推广、引进与传播,
柞蚕放养不但在山东有了显着发展,还由山东逐渐推广到了全国。
这种鲁籍地方官的自发推广、引进和传播,扩大了人们对柞蚕经济价值的认识,很快引起了部分封疆大吏的重视。
以至于盖章隆于乾隆九年下旨,令山东官府编纂《山东养山蚕成法》分发各省,谕令各省督抚“听其依法喂养,以收蚕利”。
自此,山东柞蚕放养技术遂在全国传播开来,技术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虽然山东柞蚕的历史悠久,但在清代以前,与之相关的人物都没有姓名事迹流传到现代。
孙廷铨算是最早的一个,也是唯一能追溯到明末的人物。
但他只是最早记录了柞蚕养殖的工艺流程。
至于他自己有没有养殖柞蚕的实践经验,就无从得知了。
不过从《山蚕说》对柞蚕养殖过程描写之详细,并被作为柞蚕书单独发行来看,
孙廷铨在写这篇小文之前,就算没有详细研究过柞蚕养殖技术,至少也是请教过很多有经验的蚕农的。
孙廷铨生于1613年,今年虚岁不过4岁而已,指望他传授柞蚕养殖技术,就是扯淡。
至于孙元昌会不会养殖柞蚕,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只能当面问他了。
不过与柞蚕相比,在得知孙元昌的真实身份后,
李国助反而打起了颜山孙氏的琉璃制造技术的主意。
博山琉璃那可是历史悠久,且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珍品。
其在海外的价值,可谓是毫不亚于瓷器。
不过中国古代的琉璃主要还是当做工艺品制作和销售,并且透明度不高。
工艺品琉璃,李国助自然想要,毕竟是外贸畅销品。
但他更想要的,是对科技发展至关重要的水晶玻璃生产技术。
由于透明度高,水晶玻璃对光学、化学、建筑的发展都能起到推动作用。
而且水晶玻璃工艺品的外贸价值也是很高的。
水晶玻璃工艺最早是起源于意大利。
但在17世纪初,德国、法国、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也都相继引进了水晶玻璃技术。
李国助前世没研究过玻璃工艺,所以今生不太可能靠自己研究出水晶玻璃。
他原本是打算走英国商馆这条路子,从英国引进水晶玻璃技术。
但是看英国东印度公司总部对平户英国商馆的态度,
考克斯估计还得等南海边地公司能稳定批量出产柞丝绸以后才会考虑。
既然颜山孙氏有精湛的琉璃制造技术,
我何不引导孙元昌试着探索一下水晶玻璃的制造技术呢?
就算他琢磨不出来,也可以用博山琉璃的技术跟欧洲人换水晶玻璃的技术。
想到这里,李国助忙拱手赔笑道:
“原来是颜山孙氏呀,久仰,久仰!”
“博山琉璃工艺精美,享誉世界,畅销海外,价值连城。”
“孙大哥既有意来南海边地投资琉璃烧造产业,小弟自是求之不得呀!”
“只是这南海边地毗邻建州女真,如今这建奴可是越来越不安分了。”
“去年已经宣布建国,只怕近一两年内,就会起兵反明。”
“孙大哥就不怕我们这里遭到建奴的洗劫吗?”
孙元昌淡然一笑,甩开折扇,轻轻摇了起来,从容说道:
“小当家说的这些,颜兄早在山东的时候,就对我说过。”
“我当时确实是有疑虑的,但来到永明要塞以后,我却一点都不担心了。”
“那建奴不过是一群未开化的蛮夷,凭借弓箭,焉能攻破此等毫无射击死角的炮塞?”
切,你现在看不起人家,殊不知等人家入关以后,你一家的荣华富贵可都是人家给的呢。
李国助腹诽,面上却满意地笑道:
“孙大哥来到永明城也是第五天了,对我们南海边地公司应该有基本的认识了吧?”
孙元昌面色一肃,啪的一声合上折扇,点头道:
“没错,我知道你们不是合伙经营的商帮,而是股份制公司。”
“你们的目标是开发南海边地,并以此地为基业,建立一个以工商业为主的华人国家。”
“你们不会像大明那样禁海,不但会积极开展海外贸易,”
“还会建立强大的水师,保护海外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说到这里,他意味深长地一笑,
“我听说,这可都是小当家你的宏愿呢……”
李国助笑着摆了摆手,谦虚道:“不过都是些儿戏之言,孙大哥不必在意。”
孙元昌轻笑一声,说道:
“小当家太谦虚了,建国什么的姑且不论,”
“但你这股份制,还有研究博物之学的永明学会,及管理永明学会的委员会制度,”
“却都是在下平生闻所未闻,细思之下,却又无不是精微奥妙,”
说到这里,他握着折扇对李国助郑重地作揖道,
“实乃经世济国之良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