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沫,你说我是不是太挑了?我这情况是不是不应该这么挑?”叶南秋依旧没有完全走出当年的阴影。
“这不是你挑不挑的问题,是你还没有敞开心去接受一段感情,等你真遇到你喜欢的人,你就什么都不挑了。既然缘分还没到,也就不用为这事儿烦心,一切随缘吧!”
“也是,再过两年我也才三十岁,那时候结婚也行,反正已经晚了,也不差这两年。”叶南秋像是在劝自己。
“你一定会幸福的,因为你聪明勤奋还善良,放心吧,好人有好报!”
“你说得对,最起码我已经见识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开了眼界。女人的世界里确实不仅仅只有丈夫和孩子。 ”
“现在经济特区已经开始建设了,你帮我留意一下,我想要在那边建一个儿童玩具厂,想要买一块地,遇到合适的你联系我好吗?”
开放政策马上在内地就要实行,但是最早而且政策最优惠的还是南方那边,趁着好形势刚开始,抓紧时机做事才是正确的选择。
“你要开厂?天哪!你现在得多有钱?!”叶南秋惊了。
“可以贷款啊,再说,我这些年不是挣了点儿吗?再说我公公婆婆爱人工资都高啊!”容思沫:我是不会说出来,我可以在海底挖金矿的。
“行,这事儿我回家就打电话给本地的同学,让他们帮着张罗!”思沫是真有魄力,搞得她都想跟着投资建厂了。
两个人就这个事情聊了一路,很快就定下了大致的方向。叶南秋法律和金融双修,又在广市摆过地摊,对那里的环境还是很熟悉的。
容思沫希望把玩具厂开起来,让她做那边的经理,给她一成股份,全面负责生产管理。
叶南秋被容思沫忽悠地心潮澎湃,立即答应下来,说会早一点回去筹备这个事情,有眉目了给她打电话。她还说有空让大成跟着她过去看看,南边跟北方差别还是很大的,那边已经有不少个体户了。
两个人商量着,几个孩子听得无聊,除了琮琮被嫌弃地扔在另一辆车上,其他几个孩子都晃晃悠悠的睡着了……
~
距离过年还有十来天,年货儿已经不打算买了,两辆车里装了个满满当当。年前祭祖有肖金生这个大哥张罗,他们这一房掏份儿钱就行了。各家节礼、老人的礼物等等这些,陈淑芝也已经备齐了。
这两辆车一进村,又引来不少人的围观,看着一家人从车上大包小包的往屋里搬,又引起不少人的羡慕嫉妒。
不过这两年村里人的日子也好过了不少,前两年是因为卖葡萄多挣了一些,今年饮料厂刚开始生产,据说效益还是挺可观的。
“玲子,你二堂伯家老有钱了吧?有钱了也不多照顾你们点儿。这两车东西呦,不知道有没有你家的份儿?”爱挑事儿的秋菊婶子酸唧唧地说。
玲子叫王玲,是肖二山的大孙子肖宝林的媳妇,宝林现在跟着肖风华学木匠,已经是木器厂的临时工了。除了一个月二十块钱的工资,自己还做些精巧的小家具,让宝平他们在山城售卖,也不少挣。
“秋菊婶子,我二伯他们有没有钱我哪知道,也没有我们隔房的小辈打听这事儿的。反正不管有没有我家的份儿,肯定是没你的!你要是眼气呀,你就挠南墙去吧!哈哈哈!”
王玲也不客气,自己家今年刚翻盖了房子,不是靠着大爷爷家的堂兄弟,哪有现在的好日子。总有眼气的挑拨我们闹矛盾,当我傻呢?呸!
“是啊,秋菊婶子,你别瞎巴巴,咱们可是借了容知青的光,要不然你家老二能去厂子里挣工资啊?”
“切,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心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给割了!”秋菊婶子很不满地小声嘀咕,然后看没人理她,也就住嘴了。
“割什么尾巴,现在早不兴那个了,没看都分了自留地了吗?”大家都不想回到过去那十年。
这时候王玲也懒得跟别人争执,早就跑过去帮着抱孩子了,珍珍和珺珺还没睡醒,琮琮早就醒了,在车后坐上翻跟头呢,下了车就跳来跳去的。
呦吼!老肖家的那个猴儿精小孙子又回来啦!可看好了自己家孩子,别被他给带的都成了疯猴子!
人们口中的作精容思沫现在已经变成了有名的文化人和能耐人,毕竟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人才值得大家追捧。
思沫在肖家屯的风头完全盖过了她当军官的丈夫,肖方遒已经不是村民们心里排第一位的最有出息的年轻人。而小琮琮子承母业,成为了村里最能作、最淘气的小孩子。
肖银生带着老肖家的男人在二十九这天晚上去上坟,在那里摆了祭品还放了鞭炮。小辈们按照辈分和年龄,分别上前磕头。
最小的一辈儿小虎子是老大,其他的男孩儿这辈儿算上珺珺有八个。除了宝增家的太小还不会走,最小的就是琮琮。
磕头的时候,比琮琮仅大半岁的宝昌的小儿子没反应过来。被他一把拽倒,按着他的脑袋就磕头,自己也没忘了学着大人磕头。那动静砰砰的,磕得人家爷爷肖金柱直心疼。孩子被磕懵了,哇哇大哭起来。
肖方遒要打他屁股,结果在他瞄到老爹变了脸色的时候,先拔腿跑了!气得肖方遒骂他小兔崽子。他先跑回了家里找奶奶告状,等肖方遒他们回来的时候,珺珺不知道为什么又被气哭了,容思沫正在院子里抓“猴子”。
又是琮琮招猫逗狗、鸡飞狗跳的一天!
大年一过,肖家就开始张罗初六老太太的八十大寿。容思沫贡献了大量的肉、菜和海货,肖银生两兄弟请了帮忙的厨师,招待有肖风华这一辈儿的兄弟和媳妇们。到时候会有不少亲戚和乡邻来吃席。
天气寒冷,除了屋里能摆下六桌,后院的棚子里也能摆下四桌,一共十桌,可以翻两次,基本就够招待客人了。
方云丽跟食堂借了十个圆桌和一百个凳子,找方有余给拉了回来。厨师除了村里经常帮着办酒的彭大厨,另一个就是方云丽。她可是食堂的大师傅,没有自己长辈办寿宴,她袖手旁观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