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塞尔维亚和黑山在世界大战中相继退出,整个东部战线都在为向俄罗斯帝国发动大规模攻势做好准备之时。
嘟——!!嘟——!!
“冲啊!冲锋!!”
“vive la France——!!”
“青蛙佬们来了!”
“把他们全都杀光!!”
在西部战线的死亡陷阱——堑壕战中,无论是法国军、德国军、英国军还是比利时军,都在这片地狱般的战场上付出了惨重的伤亡,血肉横飞的惨状每日上演。
而且这场惨烈的厮杀不仅限于西线主战场凡尔登及比利时,协约国与法国的将领们面对日复一日堆积成山的尸骸,无不惊骇万分。
当然,经历了日俄战争的教训,欧洲各国早已意识到堑壕战的可怕,不可能会像过去南北战争时期那样忽视不见。但看着别人遭受苦难和亲身经历地狱般的战场,完全是两回事。
“我们绝不能停滞不前!必须尽快将德国佬从伟大的祖国——法国的领土上驱逐出去!”
“撤退请求?不可能,绝对不行!想要尽早结束这场战争,就必须踢开比利时的法国军,一路挺进巴黎,你们难道不明白吗?”
即便在敌军堑壕前倒下了数千、数万名士兵,法军与协约军仍未停止对彼此的进攻。
法军为了将盘踞在马恩河畔的德军赶出国境,持续发起冲锋。
而德国、英国、比利时联军则试图将占据比利时半壁江山的法军逐出,解放比利时,并向法国本土推进。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呃啊啊啊!!”
“呃呃呃!”
“妈......妈妈......”
当然,和过去整个人类历史一样,倒在战场上的,始终不是后方指挥的将军们,而是无辜的士兵们。
他们的内脏被铁丝网绞碎,血肉模糊地死去;他们在低洼地的泥潭里,用刺刀和工兵铲互相砸碎头颅,拼杀至死;他们被无情的炮火吞噬,甚至连惨叫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炸得四分五裂。
他们的国籍不同,语言不同,但在被称为“西部战线”的地狱之中,所有士兵都是无人怜悯的可怜羔羊。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呜哦哦哦!冲锋!冲锋!”
“Los! Los! Los!”
“merde!是突击队的杂种们!”
“别让那群德佬踏进我们的战壕!在他们靠近之前杀了他们!”
“哈哈哈哈!德国的冲锋枪可是世界第一!”
相比之下,德军的情况要比法国及其他协约军稍好一些。
他们手中握有冲锋枪等新式武器。
正因如此,法国军无数次被装备冲锋枪的德国突击队冲入战壕,防线被突破或濒临崩溃的状况已屡见不鲜。
至于比利时军,由于兵力较少,难以直接发起大规模攻势,只能在战场上承担辅助支援的角色。
但对于同样指挥西线部分战线的英国军队来说,其处境却与德军、比利时军截然不同。
......
1913年9月20日,比利时弗兰德斯,蒂尔特(tielt)。
“全员列队。”
随着一名阴郁的军官下令,原本蜷缩在潮湿堑壕中的英军士兵们叹了口气,缓缓站起身。
当初他们满怀豪情跨越英吉利海峡,说要拯救欧洲免受邪恶的青蛙与野兽之害,而现在的他们与那时相比,判若两人。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再过五分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再也无法回到家乡,而是长眠于这片冰冷低洼的泥泞之中。
“攻击命令下达。从现在起,我军将向前方的法军战壕发动进攻。”
英军军官们深知这一点,因此根本没有费心粉饰命令,而是以最简洁的语言将其传达下去。
“愿主的庇佑与我们同在。”
——嘟
“冲锋!”
“别拖拖拉拉的,快出战壕!”
号令声与口哨声四起,英军士兵纷纷爬出战壕,穿过层层铁丝网,向前方的法军冲去。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呃啊!”
“咳咳!”
如同往常一样,法军的机枪与炮火“热情地”迎接了他们。
大多数英军士兵还没来得及看清法军战壕的模样,就已经倒在了这片泥泞的低地中。即便有少数人勉强冲到了战壕前,也在法军士兵的战壕棍(狼牙棒)和工兵铲下瞬间丧命。
这次进攻,又一次失败了。
在西线战场,这早已是家常便饭。
“要是我们有足够的冲锋枪就好了......”
英国军官们尝尽了失败的苦涩,不由得叹息道。
英军的冲锋枪数量,远远不足。
这倒不是德国故意发善心,不愿卖给英军冲锋枪。
“冲锋枪!我们需要德国的冲锋枪!”
“多少钱?多少钱才能买得到?!”
“请大家冷静,我们手头的库存也很紧张,现在想要冲锋枪的部队太多了,还请耐心等待!”
仅仅是因为冲锋枪的需求在整个协约国军队中都达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导致供给完全跟不上。
不仅是西线战场,东线甚至远在极东的战场都在哀求增配冲锋枪。
而德国自己生产的冲锋枪,不仅要供本国军队使用,还要分给盟军部队,供应压力可想而知。
短缺到了什么程度呢?甚至为了支援塞尔维亚战线的攻势,连封存已久的早期型冲锋枪——“德国司登”......不,应该叫mp01都被翻了出来。
当然,为了缓解这一困境,德国已经加倍扩大生产规模,英军也从德意志帝国购买了冲锋枪的生产许可证,准备自行制造,但这些措施远水解不了近渴,在短期内无法缓解前线的紧张局势。
“好了,今天能拿到200支冲锋枪的部队是......哈伯顿的第三营!”
“哦耶!”
“营长威武!”
“我就知道我们会赢!”
于是,在前线,英军军官们为了争夺冲锋枪补给,甚至开始以“抽签决斗”的方式分配资源。
类似的情况,也不止发生在陆军之中。
“这架鹰式(阿德勒)战机的归属者是......麦卡登!”
在面对法国陆军航空队的新型战机时,英国皇家飞行队(RFc)同样因战机性能劣势而苦恼,内部竞争异常激烈,每个飞行员都想要抢到一架德国的“鹰式”战斗机。
“太棒了!终于能痛痛快快打一场了!”
“该死,长官!这不公平!”
“有意见就怪你运气不好,霍克。”
RFc第六飞行中队队长,同时也是二战期间英国本土空战的空军战斗机司令——休·道丁(hugh caswall tremenheere dowding)冷漠地说道,英军飞行员们听后哄笑不已。
当然,没能拿到“鹰式”战斗机的兰诺·霍克(Lanoe George hawker)是笑不出来的。
“别担心,霍克,我会替你干掉那些青蛙佬的!”
“闭嘴,麦卡登!”
RFc的王牌飞行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击落敌机总数排名第七的詹姆斯·麦卡登(James thomas byford mccudden)打趣道,惹得霍克怒吼连连。
在皇家飞行队,德国的“鹰式”战斗机可谓是炙手可热的存在。
随着法国空军的反扑,空中战斗愈发激烈,而英军目前装备的维克斯F.b.5机枪(Gunbus)战斗机不仅远远落后于“鹰式”战机,甚至连法国的新型战机都比不上。
至于英国自己正在研发的新型战机?依旧杳无音讯。
因此英军飞行员们无不渴望拥有一架性能碾压自身座机,并且配备无线电的“鹰式”战斗机。
但想要拥有它,可不是只凭愿望就能实现的——德国自身的战机生产也十分紧张,根本不会随便供应给英军。
更糟糕的是,英军缺乏的远远不止是冲锋枪和战斗机。
因此战局一直在死循环中打转。
就这样,德意志帝国的连连胜利,终于让焦躁不安的英国政府坐不住,开始采取行动。
......
“好久不见,弗伦奇司令官。”
“......基奇纳大臣。”
看着英国战争大臣赫伯特·基奇纳毫无预兆地单独出现在比利时的英国远征军司令部,约翰·弗伦奇皱起了眉头。
不止是因为他穿着的野战司令官制服让人不快,更重要的是,这位本该待在伦敦的人不打招呼便亲自来到西线,绝不会是什么好兆头。
“您为何大老远跑到比利时来?”
“原因你应该清楚,约翰。”
“又是那个该死的攻势计划吧。”
听到基奇纳一边把玩着茶杯一边开口,弗伦奇咂了咂舌。
当前,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对英国军队的迟滞表现感到极大的危机感。
更糟糕的是,德国飞艇轰炸完彼得格勒后,又对巴黎进行了袭击,这激怒了法国人,他们遂以俄制“伊利亚·穆罗梅茨”轰炸机对毫无防备的伦敦进行报复性轰炸。
【阿斯奎斯首相,是否具备大英帝国战争领袖的资格?】
【支持率日益下滑!自由党内阁面临危机?】
【伦敦市民抨击首相,阿斯奎斯缺乏战时领导力!】
媒体与舆论对阿斯奎斯的批评铺天盖地。
反对党保守党每日对首相展开猛烈攻势,而执政的自由党内部也开始出现质疑阿斯奎斯是否适合担任战时首相的声音。
对于一个失去支持的首相而言,剩下的路无非是主动辞职,或被竞争者挤下台。
正因如此,为了保住自己的首相之位,阿斯奎斯不惜向弗伦奇施压,要求他尽快取得战果,而这也催生了英军单独发动攻势的提议。
“就我个人而言,我也认为需要发动攻势。我们不能再继续让德国掌控战争的主导权。”
“呵,这话听起来倒像是丘吉尔会说的。”
弗伦奇向来不怎么喜欢基奇纳,言语间带着讽刺,但基奇纳并未反驳。
事实上,丘吉尔一直在警告,如果英国继续在战争中充当德国的配角,那么战后欧洲的秩序与主导权恐怕都会落入德意志帝国之手。
尽管基奇纳对丘吉尔的激进言行感到不满,但这番话却不能说没有道理。
至于丘吉尔嚷嚷着要学德国海军消灭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转而让英国舰队去黑海与俄国海军决战的胡话,就另当别论了。
“若想让大英帝国在未来继续维持当前的地位,并在国际事务中发声,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场胜利。”
“胜利固然是好事,我也并非完全反对攻势。但至少,能不能先保证炮弹供应充足再来谈这些?”
战争从夏季拖入秋季,英国远征军开始面临严重的炮弹短缺问题。
其根本原因在于英国的军工生产体系并未受到政府有效管控,而是由民间企业以松散的方式运营。
这种长期存在的军备供应问题,正对英国的战争能力造成不良影响。
“又岂止是炮弹?哪一样军需物资不是捉襟见肘?”
“炮弹问题很快就能解决。”
真的吗?
约翰·弗伦奇用怀疑的目光盯着基奇纳,而后者仍旧不为所动。
“自治领与殖民地正在派遣增援部队,来自加拿大和印度的军队将在几天内投入西线战场。这意味着,我们将拥有足够的兵力来尝试一次独立攻势。”
“......”
“而且,我亲爱的司令官,你应该清楚,如果再不拿出像样的战果,你的位置恐怕也难以保住。”
这的确是事实。
局势迟迟未有突破,受到威胁的不仅仅是首相,远征军司令约翰·弗伦奇同样岌岌可危。
“唉......好吧。我会与参谋们商讨此事。”
最终,尽管脸色仍然不太好看,弗伦奇还是向基奇纳点了点头。
毕竟他也不想在连一场像样的战斗都没打过的情况下,就被迫交出司令官的位置。
而就在英国远征军开始策划西线攻势的同时,因塞尔维亚与黑山王国即将投降而感到焦急的法国军队,也在绞尽脑汁谋划着如何扭转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