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周边,除了李志坚在年初率军在井陉和日军打了一场后,之后两方再没有发生大的交手,甚至连小动作也很少。
日军二十六师团就单守着大同,连在别的占领区常有的扫荡行为都很少。
骑一军和在晋北游击的四个旅,都在防区周围修建了不少的堡垒,日军小部队出来根本没用,人数多了就成了大战。光靠一个师团和一个独立混成第二旅团,还要防备北面傅作义的三个军,向哪面派出兵力多了,另一面都不稳,所以索性就在大同城里面窝着,不出来了。
现在山西的局面,被阎锡山形象的称为“不议而和”。
除非有重大的力量变化,那么山西的局势暂时就这样平稳了下来,虽然双方都磨刀霍霍,紧盯着对方,但是都怕自己受伤厉害,于是只能各自安好,闷声发展。
阎锡山并没有因为暂时没有大战就懈怠,而是对部队建设更加的重视。
他吸取了第三次太原会战时太原被围时没有主力部队在太原城内的教训,于是开始扩充保卫太原的力量,将警卫旅扩充为警卫一师,又新建警卫二师,将之前驻训太原的八个独立团全部编入两个警卫师中。
警卫二师负责城外防线的日常守卫,警卫一师负责城内的防守。
省内的三十个预备役团在第三次太原会战前进行了武装,这次阎锡山也开始由省政府给这些预备役部队发放半饷,各地政府负责半饷,使其全部转为职业军队。
现在山西的人力和财力的挖掘已经都到了极限,阎锡山不准备继续攫取民力,待移民自卫队整编之后,暂时就停止晋绥军的扩张。
对于43军和教导师而言,当下主要任务还是协助移民开垦荒地。
不过中间李志坚也在43军内搞了一点小动作,那就是扩大特战队的规模。
经过几年作战,特战队原本有五百多人,已经缩减到了不到四百,很多年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入。现在的特战队的主官王伟已经是旅级军官,手下的几百人也都至少是副营级少校。
而现在山西的正面作战暂时停止,李志坚准备在敌后特种作战上做一些文章,但是现在特战队的规模偏小,已经不足以支撑他的目标,他准备这次给特战队补充四百多人,将部队扩充一倍,总人数达到八百多人。
并且为了推动人们对进入特战队的热情,首先李志坚将特战队一些老人调出,到各个部队中担任主管训练的副旅长,副团长,让全军看到在特战队的前途。
43军随后开始在全军进行大比武,选拔特战队员。所有人都可以报名,报名后参加初选、复选、淘汰赛,经过一个月的选拔,最后留下的人进入特战队。同时在选拔公告中写明,选入特战队的人,军衔立即上提一级。
43军内所有人都知道李志坚对特战队的重视和钟爱,他的这两个举动,彻底将人们想要进入特战队的热情点燃。
全军的旅以下人员都憋着一股劲想进入特战队,由这次挑选推动的43军全军的训练劲头也都空前高涨,并且训练更多的是以自发为主,在挑选结束后,训练的热情才稍有减退。
不过针对特战队的训练才刚刚开始,由李志坚组织军里的骨干力量编写训练大纲,军里的军械、物资优先供应特战队。
特战队员的射击量,一般都超过了普通战士的射击弹药量的五倍多,有的竟然到能达到十倍之多。
李志坚将手中中所剩不多的德国mG34机枪和配备瞄准镜的狙击枪全部装备给了特战队,并想办法在美国市场上又购买到一些,准备也全部装备到特战队。
在九月,部队停止帮助移民进行开垦荒地的大生产后,李志坚组织特战队和全军所有的作战团实行对抗演习,虽然各个团经过的战斗都不少,都有一定的战斗力。
但是却没有一个团可以经得起特战队的袭扰、斩首,炮兵还没有发动就被莫名的抹掉,指挥官基本不能露头,一露头即被消灭,关键还找不到敌人。
在轮了六个团以后,李志坚就叫停了,这样的效果已经到达,经验也已经足够总结,全军各团都可以共享。当初选择的时候,就是各旅旅长从自己旅中挑出战斗力最强的那个团来进行对抗演练。
受到教育的各团自然会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寻找反制办法,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战斗力;至于其他团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不过这种对抗演练,对于特战队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在演练中,有几个团也表现出很强的战斗力,团长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指挥能力。若不是特战队全部队员的个人素质都绝对的高,还未必就能取胜,虽然胜了,但是特战队也收起了其骄狂的心理,能够正视起来对手。
43军里面的收获最大,能够禁得起这种高强度特种作战的团,那么这个团的布置和普通官兵的素质绝对不会弱,检验了参战的几个团长的实力作战能力,经过检验后的团长,是下一轮升职的重点军官人选。
二是用鲶鱼效应推动了部队在非战时期时刻保持战心,挑选特战队员是推动个人的秉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而这些对抗演习则是让部队在管理训练上不敢疏忽懈怠。
三是全军都收起了骄狂心理,变得脚踏实地,连几个师的师长都直言收获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