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天女对苏轼的赞叹。
刘彻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天女很喜欢苏轼吗?”
霍去病对着刘彻一向是又尊敬又有些随意:“苏轼性格很和好啊,很难不让人喜欢吧?”
一个乐观开朗豁达的人和一个整天散发抑郁思想的人,任谁来选都是选前者吧。
反正他对苏轼还挺有好感的。
刘彻点头,“也是,我也挺喜欢他的。”苏轼的诗中也有壮志难酬的失意,但就像天女说的,他的自我解脱的能力向来是惊人的,所以他会化失意为动力,这个性格很好,他喜欢。
“不过这样看的话,其实这个几人里面,李白的‘仙’、杜甫的‘苦’和李贺的‘鬼’是最为显着的,剩下这些人诗确实写的也好,但就没有他们这么有特色。”
卫青沉默不语,以他的性子,不会对这些人下什么定义。
刘彻继续说道:“苏轼一路贬谪,一路写诗,杭州、黄州、汝州,最后在北还路上死了,还写了诗,他是把写诗当做心情的宣泄和调整吗?但是看他写的诗,也没什么惝恍落拓的。”
卫青心想,他虽然不知道前面那些人是怎么样的,但明显苏轼已经和诗分不开了吧。
【苏轼的成就不仅仅局限在诗之一道,他是文学领袖,他的词画书文都自成一派,但他仍会因诗而被后人称之为“诗神”。
我们都说“唐诗宋词”,总认为宋词是最厉害的,其实宋朝的诗也并不是那么逊色于唐诗。苏轼是宋朝最有名的文学家之一,他被称为“诗神”,这是因为袁宏道认为苏轼的诗不仅用词巧妙,独树一帜,清新脱俗,而且也包含了很多的人生哲理,并不比唐诗差。
我们知道,苏轼的很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他一生的经历也很多,壮志难酬,也经常被贬职,他的思想境界也时常有所提高,他的心境也是一般人无法超越的,所以他才能创作出这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所以,苏轼的诗也同样值得品读,值得回味,——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宋朝的人猛猛看——看见自己朝代的人被猛猛垮,那是叫一个开心。
赵匡胤看着天幕很是欣慰,他选择性地忽略一些内容。他心想,“看来,宋朝的文治应该很不错。”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兵祸四起,武将权力过大不是什么好事。虽然武将的存在确实很重要,但也要有所抑制。
这样想着,他坚定了自己重文抑武的想法,苏轼在文治一道上出色的表现让他很是吃了一颗定心丸。
也不知道前面出现的人名是不是都是我宋朝的,也不知道后世把燕云地区收复回来了没有……不管再怎么说,文治武功总要有一样吧?
可惜,他不知道的是,后世的情况只会让他心梗,而不会给他欣喜。
赵匡胤边想着,边构思打算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觉得文化教育是一定要推广发展的,他培养更多像苏轼这样的文学人才。
只是,也不知道后续他看了直播会不会改变想法。现在的赵匡胤,在心里对文臣的看重确实高了许多,他只想着等到他夺回燕云十六州,就能大力发展文治了。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燕云十六州迟迟不能夺回,而宋朝武官们的地位却在逐渐下降,一些有才华的将领难以得到施展的机会。这为宋朝的未来埋下了隐患,尽管文治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军事力量的衰弱最终导致了边境的不安定和外敌的入侵。
【王士祯是这么评价苏轼的: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可以说,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他那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也已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也因为苏轼在后代文人中的崇高地位,这也就驱使了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苏轼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明朝的众人看着天幕,皇城内的想法如何暂且不说,各地文人都对苏轼颇有推崇。
现在他们听着天女对苏轼的赞美,真的就是身心愉悦,对莫名出现的天幕的恐慌都消去不少。
其中一些文人更是感慨道:“若是苏东坡能生于此时,那该有多好啊!”
“恨不能与苏仙生于同一时代。”
旁边的朋友按了按说话人的肩膀。
他回神,改口:“还是苏仙生活在此世好,他们宋朝心心念念的统一,已经完成了。”
这时,一位身着华服的公子笑着说道:“各位莫要如此感怀,虽说苏轼未能生于当世,但他的诗词文章流传至今,依旧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周围的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苏轼一路走来,是生活的苟且,变成了诗和远方的田野。可以说,谁人不爱苏东坡?但是我们也知道,他是幸运的,没有遇见北宋的崩裂。
诗中的苏轼就此止步,下一次,我们会遇见更好的苏东坡。】
宋朝位面。
赵匡胤忽然警觉。
等等,什么叫做“北宋的崩裂”?不是,“北宋”是什么,他宋朝怎么了?
可惜他的问题现在无人能解答,玉不识已经关闭直播间,只留下他和朝臣面面相觑,满腹心思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