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婚礼虽然仪式很多,繁琐复杂,但是中式婚礼才是真正能够体现我华夏民族独有的爱情和浪漫,相比之下,西式婚礼更像是契约式的一场玩笑。
婚前要有三书六礼,三书指聘书、礼书、迎书,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文书凭证。
聘书:是男方家交予女方家的求婚文书,相当于现代的求婚信。
在古代,当男方家看中女方后,会请媒人向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家同意,男方家便会正式书写聘书,派媒人送往女方家。
聘书的内容一般包括男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家庭背景等信息,以及求婚的诚意表达。它代表着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求婚的正式性,是婚姻契约的初步体现。
礼书:主要是详细列出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清单。
在传统婚礼中,聘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了男方家的诚意和经济实力,也象征着对女方的珍视。
礼书会将各种聘礼,如金银首饰、布匹、酒水、牲畜等一一罗列清楚,让女方家清楚知晓男方家的心意。通过礼书,双方对于聘礼的种类和数量有了明确的约定,避免了后续可能产生的纠纷。
迎书:是新郎亲自迎接新娘过门时所用的文书。
在婚礼当天,新郎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迎书就是他迎娶新娘的凭证。迎书的内容通常包含新郎对新娘的殷切期待、对未来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景等。它是婚礼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标志着新郎即将把新娘正式迎娶回家,开启新的生活。
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是从议婚到完婚的一系列程序。
纳采:这是 “六礼” 的第一步,即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男方家会准备一只大雁作为礼物送给女方家,大雁在古代被视为忠贞不渝的象征,用大雁作为纳采之礼,寓意着男方对婚姻的忠诚和坚定。
媒人会向女方家介绍男方的基本情况,如家庭背景、人品、才华等,询问女方家是否愿意议亲。若女方家同意,便会收下大雁,进入下一步骤。
问名:在女方家收下大雁后,男方家会请媒人再次前往女方家,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获取女方的生辰八字,以便后续进行占卜。通过问名,双方家庭开始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子女信息,为婚姻的谋划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纳吉:男方家拿到女方的生辰八字后,会将其与男方的生辰八字一起进行占卜,以确定这门亲事是否吉利。
占卜的方式通常是通过算卦、看风水等传统方法。如果占卜结果显示这门亲事大吉,男方家会准备礼物,再次请媒人到女方家告知结果,并正式确定婚约。这一环节意味着双方家庭对这门亲事的认可和确定。
纳征:也叫纳币,即男方家向女方家送聘礼。这是 “六礼” 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聘礼的多少和种类根据男方家的经济状况和当地的习俗而定。
聘礼的送达,标志着双方婚姻关系的正式确立,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女方家收下聘礼后,这门亲事就基本定下来了,双方家庭开始筹备婚礼相关事宜。
请期:男方家会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作为婚礼的日期,然后请媒人到女方家征求意见。
在选择日期时,通常会考虑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黄道吉日等因素。请期的过程中,男方家会带上礼物,以表示对女方家的尊重。
女方家如果同意男方家选定的日期,婚礼就会按照这个日期进行筹备;若不同意,双方会再协商确定一个合适的日期。
亲迎:这是 “六礼” 的最后一步,也是婚礼中最隆重的环节。在婚礼当天,新郎会亲自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新郎需要带着迎书、大雁等前往女方家,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如堵门、敬茶等,将新娘接回男方家。
亲迎体现了新郎对新娘的重视和对婚姻的责任感,也是婚礼仪式的高潮部分。
三书六礼代表着婚姻的郑重和对双方家庭的尊重,遵循传统礼仪,确保婚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现在社会民法婚姻家庭编,虽然切实在法理上保护了婚姻关系,和双方的权利,但这小小的文字根本写不尽山与海,风与月。
三书六礼缘起礼成,就来到了最后一礼:亲迎。
亲迎这一环节,男女双方两个家庭都要忙成一团,首先是女方。
新娘需要开脸。
开脸:用一根细丝线,中间用一只手拉紧,两端分别系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上。或者中间用嘴咬住,两手套住两头,形成交叉的三角。然后把脸周围的汗毛绞掉、修齐眉毛。一般由一位“全福人”(即父母、丈夫、子女都健在的女性)来操作。
开脸标志着新娘告别少女时代,开启新的人生阶段。
开脸结束后就是上头,在选定的良辰吉日,新娘坐在梳妆台前,由“全福人”梳头,一边梳一边说吉祥话,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 。
祝福新娘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夫妻恩爱,子孙满堂。
而作为仪式举办一方的男方需要准备的就更多了。
首先就是婚房的布置。
婚房以红色为主色调,张贴大红喜字,悬挂红灯笼,床上摆放龙凤喜烛、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喜字代表着幸福和喜悦;红灯笼寓意着光明和团圆;花生、红枣、桂圆、莲子则寓意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张远也不由得感慨,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到城市里发展,为了结婚只能购买商品房,背井离乡,故土难离,只剩下了漂泊无助的灵魂孤独的寻找着归宿。
婚礼的流程也是变得越来越简单,甚至就连选择携手一生的另一半时也变得越加的潦草,最后冷淡收场,人人都知执子之手,却忘记了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