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上南朝的科考
几日后,青砖如约送到了黎家。黎小田也在收到青砖次日去了华安镇,补齐剩余的尾款。
期间,黎大牛还是一如既往的给忘仙楼送货,但是这几日女东家对他总是不冷不热,不似之前热络温暖。
他只当是女东家有什么烦心事,也没有多想,兴许过几天她心情就好了。
黎小田去华安镇的时候先去了石天那里,她先前说要给石天送考,还不知道石天何时出发。
黎小田穿越过来的朝代是上南朝(架空朝代,有自己的规章制度)。
这里科考和她以前看史书获知的朝代科考并不一样。
曾经作为爱看历史书的她对于朝代的科举制度是了解一二的。
科举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科举时代,应考者一般被称为";赶考者";,他们必须要跨过四大步,极少数才能到达顶峰--考取";状元";。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过难点却是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考秀才是科举路上的第一步,考到进士才可以做官。考过贡士之后国家会发给读书人微薄工资。
黎小田穿越到这个朝代,身边认识的赶考之人也只有石天一人罢了,更是不知道如今的朝代是什么样的选拔官员制度。
若是和明朝差不多,她可真的要为石天担心了。
情不自禁想到那次和他一起去华安镇买耕牛的那次,就他那样的文学素养,怕是连第一关都进不去。
“小田,你今日找我就是为了问我科举的事?”石天显然有点受宠若惊,他以为黎小田上次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想到真的过来询问。
黎小田点点头,并不否认,只是她并不知道如今朝代的科举制度,所以问了石天。
从石天的口中得知,如今的上南朝由于战事吃紧,朝廷又缺乏能人异士,君王十分看重人才,想要选拔一批有才干的人替自己分忧。
如今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天灾粮草紧缺。君王可算是焦头烂额,每日除了处理政事就是眉头紧锁。
为了解决人才和粮草问题,君王出台了新的政策。一方面就是致力于农业,只有粮草充沛,才能保上南朝的稳定。
另一方面是解决快速补充人才的问题,如今上南朝人才紧缺,朝廷放宽了应考资格。
考生可直接跳过童生试的县试和府试,直接参加院试考试,这也是近10年以来的最新政策,可谓是赶考人的红利。
石天恰巧是赶上了这个应考的福利,但是科考何时又会恢复之前的制度就不得而知了。
虽说少了童生的这层考试,但并不影响私塾的设立和教学。
想要考上秀才,要么就是在私塾花钱学习或者请考师到家中辅导,要么就是真的有很强的自学天赋。
而参加秀才考试也需要到府城去,上南朝一共有八大州,十六个府城,一百三十个县城,每个县城又有若干不等数量的镇。
太平镇所属县城是上元县,而上元县又隶属瑶城。
应考之人需要提前算好车程时间,提前出发。若是超过时间到达考场,任你是谁谁谁家的儿子又师承谁谁谁,都会被取消考试资格。
虽说取消了童生的县试和府试,可以直接参加院试。乍一看是更加便利了,但是细细一想,却又增加了不少成本。
如若不取消,那些没能通过童生试县试和府试的也就作罢,顶多在家里或者私塾继续学习,待有了童生资格再去瑶城参加院士考试。
“你去瑶城的话,车程大约多久?准备何时出发?”黎小田摸着自己白马的额头,饶有兴趣的问道。
“瑶城距离太平镇足有300里之远,若是随马车通行的话,即使车程每日50公里,也要6天左右。我还要预留找客栈办理入住的时间。应考前期也是客栈生意最好的时候,去的晚了,就要风餐露宿了。”
他说完,几个手指弯曲起来,痴痴地看着院子里的枣树发呆。
然后一个惊醒,“不好,应考也就不足15日了,我明日就要提前启程了,小田还好你来了,不然我怕是要耽误了时间。”
“竟然这么快?”黎小田没想到会是明日。
石天眼神有些木然,准备了这么久,心里不仅有期盼,也有紧张。
虽说放宽了政策,但是秀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考。
考生里面怕是百人才取一人,虽说自己老爹花重金给他请了名师,但心里还是难免七上八下。
这个老师也算是不遗余力的给他饿补了历年考试的出题潮流,还自制了押题攻略。
若是石天这次能考中秀才,今年的秋天还能继续参加省城举行的乡试,今年刚好是第三年。所以这次的秀才考试至关重要。
“石天,我今天也算赶巧了,我就提前祝你考试顺利通过。”
石天重重的点点头,目光如炬,想到现在朝廷内忧外患,骨子里的爱国热潮又被唤醒,这次的考试他一定会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