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1 章 二月初二
随着理正一声令下,队伍缓缓出发。
送行的人们再也抑制不住情绪,哭声、呼喊声瞬间响起:
“一定要平安啊!”
“记得常写信回来!”
青年们一步三回头,望着逐渐远去的家乡和亲人,心中满是眷恋,但脚步却愈发坚定。
夕阳渐渐西沉,为这支远行的队伍镀上了一层金边,而他们身后,是无数双饱含牵挂与期盼的眼睛,目送他们奔赴未知的远方,整个桃源村,仿佛都沉浸在这份厚重的离别愁绪之中 。
理正看着那一个个年轻的背影,心中一阵酸涩,自家大儿子也在其中,这份骨肉分离之痛,他又怎会不知。
但身为一村之理正,他明白此时必须要稳住大家的情绪。
他深吸一口气,提高音量,对着众人说道:“大家伙儿都别站在这儿了,天色也不早了,该回家做饭的做饭,该吃饭的吃饭,日子总得要过下去,不是。孩子们去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咱们在家也得把日子过得好好的,让他们在外头放心。”
人群中有人默默点头,一位大爷抬手抹了把脸上的泪,长叹一声:“理正说得对,咱们在这儿哭哭啼啼的,孩子们在外头也不安心。”
说罢,转身慢慢往家的方向走去。
几个妇女还红着眼,相互搀扶着,其中一个吸了吸鼻子说:“是这个理儿,咱回去给家里人做顿热乎饭,等孩子们回来。”
随着人群渐渐散去,晒谷场变得空旷起来,只有几缕夕阳的余晖还洒在地上。
理正望着空荡荡的晒谷场,又抬头看了看天边那被晚霞染红的云朵,在心里默默念叨着:“孩子们,一定要平安归来啊。”
随后,他也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朝着家中走去,准备迎接往后的日子。
理正回到家中,院子里一片寂静,往日里大儿子帮忙收拾农具、逗弄孙子孙女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却空落落的。
他缓缓走到屋檐下,默默坐了下来,心中五味杂陈。
理正的老伴从屋里走出来,看到丈夫坐在那里发呆,眼眶又红了起来。
她轻声说:“他爹,别太难过了,孩子去当兵是好事,咱得支持。”
理正抬起头,看着老伴憔悴的面容,心中满是愧疚:“是我这个当爹的,没能护他周全,让他小小年纪就去吃苦。”
老伴坐到他身边,握住他的手:“咱儿子有出息,他是为了国家,为了咱们整个村子,咱们应该骄傲。”
这时,理正的小孙子从屋里跑了出来,扑到他怀里:“爷爷,爹爹什么时候回来呀?”
理正摸了摸小孙子的头,强颜欢笑道:“等爹爹打了胜仗,就回来了。你要乖乖听话,好好学习,将来也像爹爹一样有出息。”
年仅八岁的小孙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在村子的另一头,大丫和二丫也刚从后山回来。
大丫放下装满猪草的背篓,走进厨房帮姚氏准备晚饭。
姚氏一边生火一边说:“大丫,今天可多亏了你。”
大丫笑着说:“姚奶奶,这都是应该的。”
两人正说着,二丫蹦蹦跳跳地跑进来:“姐姐,我饿啦!”
大丫连忙给她盛了一碗粥:“快吃吧,吃完帮姐姐一起收拾碗筷。”
夜幕渐渐降临,整个桃源村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
偶尔有几声犬吠传来,打破这夜的寂静。
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饭菜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仿佛在慰藉着人们因离别而受伤的心灵。
尽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但村民们心中对远行亲人的牵挂,却如这夜色一般,深沉而漫长 。
日子像潺潺溪水,缓缓流淌。
尽管亲人离去的愁绪还萦绕在心头,可生活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村里留下的人只能继续过日子。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没完全洒下,王二婶就已经在菜园里忙碌起来。
她弓着腰,仔细地给菜苗浇水、施肥,尽管还是在正月里,可也让她额头上有了汗珠,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进泥土里。
看着那些生机勃勃的菜苗,她想着在外当兵的儿子,心中默默念着:“儿啊,你在外面安心,娘把家里拾掇好,等你回来。”
村里的学堂,依旧书声琅琅。
教书先生站在讲台上,认真授课,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传出窗外。
孩子们也没继续为亲人们伤感,而是认认真真的在读书。
姚氏和大丫依旧操持着家中事务。
大丫每天除了帮着姚氏做家务,还会去后山打猪草。
她的轻功愈发娴熟,穿梭在山林间,像一只灵动的小鹿。
但她的修为还是在炼气巅峰,其他几个孩子,也是一样。
男孩子白天上学堂读书,放学回来教大丫,二丫认字;女孩子白天帮忙打猪草,洗衣,浇菜,晚上跟着男孩子学习认字;早上清晨大家一起修炼,一起练武。
大丫每次看到家里圈养的猪吃得膘肥体壮,她就会想起爹娘和小姑,想着等他们回来,看到这一切该多高兴。
午后,老人们聚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晒着太阳唠嗑。
李老伯磕了磕烟袋锅,叹口气说:“这日子啊,虽然孩子们不在家,可咱还得好好过,他们在外面保家卫国,咱在家里也不能拖后腿。”
其他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村子染成一片金黄。
劳作一天的人们陆陆续续回到家中,厨房里传出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
虽然少了亲人的陪伴,但家的温暖依旧在,每个人都怀揣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认真地过着每一天,期待着他们平安归来的那一天 。
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大丫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帮姚氏准备早饭。
弟弟们吃完饭上学去了,她就带着二丫打扫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后,又和二丫去找沈秀,一起去后山打猪草。
三个人都打满了一背篓猪草,二丫年纪小,也背着个小背篓,里面塞得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