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律法的讨论持续了很久,几乎将当天的所有会议时间都给消耗掉了。等到晚上的时候,才达成一致。主要问题还是司马防在制定新律法的时候,遵从了刘平一贯的抑制地方豪强和世家,抑制土地兼并的基本路线,这就导致在场的这些官员们多多少少有一些不满,一条一条的掰扯。
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今天刘平算是深有体会了。好在最后的结果刘平还是满意的,新鲜出炉的律法,可以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在法理方面抑制了地方豪强和世家。
虽然他们仍旧保留部分特权,但是刘平却也清楚,这事儿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但是多管齐下,总能将世家的慢慢拉下神坛的。
因为刑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所以第一天的会议就在律法确定之后散会了。明天继续,到时候要汇报工作的,是吏部尚书兼翰林院院正。当然了,明天发言的肯定不是郑玄,大概率是孙乾了。
高诱虽然也在礼部,但是这人基本上天天猫在工部,对礼部的工作并不出清楚。甚至,他对翰林院都比对礼部熟悉。
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刘平已经回到了家里,到家之后,管家过来说有客人来了。刘平这才想起来,之前李恢来送过拜帖,后来在班房里聊了一下,李恢又说要去家里看看,就约定了时间,只是忘了正好是今天了。
来到会客厅,就看到李恢正在一个侍女的陪同下有些拘谨的坐着,听到刘平的脚步声之后,他立刻站起来,面向刘平行了一礼道:“属下见过丞相。”
刘平摆摆手道:“在家里,不用这么拘谨。德昂来多久了?”
李恢连忙回道:“刚来没多久。”
“行,来了就当自己家。”刘平笑着说道。
李恢连道不敢,他其实今天过来就是想跟刘平闲聊一下,对这位海内闻名的大佬,李恢很是好奇。除此之外,他还有家里长辈要传的话,他们离家也算是当地豪门了,家里还有不少年轻人。
前两天家里来信了,打算让他同辈的这些兄弟们都来成都试试。如果不行的话,就在成都住下来,等下一次科考。
这意思其实很明白了,李家是打算在刘备身上梭哈了。
李恢将来意说明之后,刘平也很是高兴,道:“这是好事儿,你家里同辈兄弟有多少人愿意来成都?”
李恢回答的很快:“一共十七人,都读过书,也学过武艺,只不过能力各有所长,具体还需要丞相看看。”
“好!你让他们来成都吧,到时候某亲自看看。”
李恢听到这话心中很是开心,说话的声调都升了一些。
刘平其实也很高兴。刘备势力范围内的世家很多,但是真正梭哈了刘备,严格来说只有三家。武都的阎家,虞家以及成都的张家,也就是张松他们家。剩下的一个没有,如今多了一个李家,那是好事情。
当然这么说也不算太准确,诸葛亮一家和司马防一家也算是梭哈了。只不过他们的梭哈并不是出自于本心,多少有点被迫的意思。不过无所谓,能干活就行。
说起来这个,刘平就想到今天司马防说的,他的次子和三子都参与了新律法的制定工作。
司马防的三子,刘平并不在乎,但是老二司马懿可就太扎眼了。说实话,刘平想把司马懿搞到丞相班房来,但是仔细想了一下之后又放弃了,就让司马懿一直待在刑部吧。
当晚,刘平跟李恢聊的还算愉快,李恢离开之后,刘平也没有再做其他的什么事情,直接便睡了。
翌日一上午,刘平又来到丞相班房议事厅,还是昨天的那些人。今天一早,礼部先汇报,不出刘平所料的,郑玄就是个吉祥物,真正出来汇报的是孙乾。
礼部的工作比较简单,当然是形式上的简单,但是真正推行起来,很复杂。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翰林院的刺激,郑玄他们拿出来了一个教育改革方案。
说是教育改革也不对,准确的说涉及到了兴建学校、教育改制等等一系列的计划,这份计划制作的,非常有刘平的风范,一句废话没有,通篇都是干货,各种数据详实。
刘平拿到手的时候,还以为这是自己写的呢。后来仔细看完了之后才知道,这是出自孙乾的手笔。
这一下刘平对孙乾的好感度就更高了。并不是因为孙乾在学他,而是因为孙乾这种做计划的方式,更加高效也更加有执行性。
而且之前孙乾也找刘平咨询过这个问题,对于礼部的计划,刘平也是知道的。
礼部的计划在刘平的建议下,做得很直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教育制度的,另外一个部分则是兴建学校的。
制度上来说,孙乾在刘平的建议下,将所有学校分成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三个等级。每一级都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下一级学习,大学通过考试之后自动获得秀才身份。有了秀才身份可以在日后的科举中略过县试这个环节,直接参加乡试。
除此之外,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将会分科。目前分为算学、律学、医学、工学和军学。
当然具体的条例还有很多,比方说多少岁是适龄儿童,家里有人读书的话官方给什么补贴之类的,写得很是详细。
然后就是兴建学校的这部分。如今的生产力水平,兴建太多学校没啥用。一来没有那么多人口,二来养一个脱产的读书人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极为奢侈的事情,哪怕有衙门补贴也不行。
按照计划,礼部打算在各县兴建小学,郡内兴建中学,在长安、武都和成都三个地方兴建大学。
长安那边是最简单,有之前刘平留下来的长安大学的底子在。所以在孙乾的计划里,先把长安大学落成,从社会上直接招收学生。至于各地小学和中学,就交给各地去办,明年至少要保证每个郡的中学建设出来,小学至少能够有两到三所。
所有学校的教习先生,由礼部和翰林院统一安排,俸禄待遇也从礼部的财政走。
当然了,礼部也并不是全部承担,各地还要给学校划分学业田,这部分礼部会负责管理,收入一部分归到各学校,一部分收归礼部。
“教习人手够吗?”刘平问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孙乾听到这里,笑着说道;“本来是不够的,但是现在翰林院不是多了不少人嘛?之前跟翰林院的诸位也都商量了一下,问题不大的。但是工科、医科这些的话,教习就完全不够了。还需要丞相想想办法。”
刘平点点头,道:“放心吧,某会解决的。还有其他的吗?”
孙乾看向了户部尚书皇甫嶐然后又看向了宋瑜,道:“还需要户部和工部的支持。”
皇甫嶐和宋瑜两个人都是刘平的人,自然没什么意见,孙乾说完之后,两个人就答应了下来。
确定孙乾没其他问题之后,刘平又看向了兵部尚书荀封。
因为有都督府的存在,兵部的实际工作其实是后勤保障加物资管理、新兵征召和练兵这些。具体的军事行动,兵部只能从旁协助。所以荀封的计划也很简单,就是军备和征兵两个方面。
其中军备这方面就不用说了,目前技术上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军备方面就是堆量的问题,刘平一扫而过。至于征兵,目前刘备势力没打算大规模征兵,所以荀封明年的计划就是再扩充一万人的主力作战部队,同时加强对郡兵的训练。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兵部的工作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兵部更像是都督府的附庸。当然了兵部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兵部觉得兵是我们练出来的,粮草是我们统筹运转的,各种军械也是我们调配分发的。你们都督府也就是带兵打个仗,这不纯纯我兵部的工具人嘛?
议事厅,刘平对荀封点点头。
兵部的工作不需要有什么调整的,多一万人倒也没什么。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常备兵力多一万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财政也能扛住。说到这里,刘平就不理解了,为什么有的穿越者,可以在古代这种生产条件下,随随便便拉起来十几万骑兵,几十万步兵。
搞不懂,完全搞不懂。
就以现在刘备集团的体量,在不考虑长远发展,不考虑民生的情况下,极限爆兵也就是五十来万人。但是能爆出来,根本养不起。眼下的兵力,才是最健康的。
其实看一看其他人就知道了。曹操、袁术、袁绍三个人,加在一起常备军力估摸着不到二十万。这三家要人有人,要地有地,难道不能爆兵吗?完全就是养不起。别说爆兵了,就现在他们维持的兵力,全靠军屯撑着。
没有后勤的爆兵,不过是自寻死路罢了。
兵部之后,就是户部和吏部这两个部门。这俩部门没啥好说的,普通的日常工作罢了。让他们有所创新,他们也没有那个本事。但是这两个衙门,稳定就是最大的功劳了。
开完会,刘平拿着各部门来年的计划,盖上自己的官印,随后报给了刘备。
次日,刘备也一一用印,回传到了丞相班房。刘平在确认之后,让人签发到各部,让他们具体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