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成?”
张家,张松和张肃两兄弟正在商议。
“对,两成。”张松点点头:“这件事肯定是要同意的,丞相既然开始做了,那就一定要见到成果的,吾等作为第一家,要么同意,要么被同意,没有其他的选择的。”
张肃闻言点点头:“某也很清楚,只不过两层规模和二百多顷土地.....”
“从收益上来说,差不多。而且丝绸生意肯定会越做越大的。”张松回了一句:“前提是,咱们的这位大王,日后能够坐上那个位置。”
“是啊。”张肃颇为感慨的说道:“咱们这位丞相,手段还是高明,一旦吾等同意了,那么就必须倾尽全力祝大王坐上那个位置了。”
“吾等本就要如此做不是吗?”张松笑呵呵的说道。
张肃听了这话,也笑了起来:“说的也是。”
“那兄长是同意了?”
“没错。”张肃沉吟了一下道:“既然同意就不要婆婆妈妈斤斤计较了。”
“兄长的意思是?”
“只要一成,张家所有的土地、人口都交给汉王。”张肃认真说道。
这倒是让张松有些惊讶了,笑着说道:“没想到兄长竟然有如此魄力。”
张肃看了一眼张松道:“咱们少要一点,丞相后续的工作就更好做。某估计的不错的话,如今的漆器、琉璃等都会拿出来跟世家做交换。吾等少拿一些,就相当于给他们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
“一成的丝绸,能换二百多顷土地。”
“这就意味着,丞相可以靠现有的这些东西,拿下更多的世家。”张松接过话头:“更少的代价获得更多的实力....”
“行了,你照办就可以了。”
“知道了,某这就去户部。”
.....
张家的条件,交到刘平手上的时候,他笑了起来。不过还是要求户部,仍旧按照两成的规模给张家。
毕竟张家这个态度,刘平是不可能让张家吃亏的。不光如此,刘平还计划等到明年的时候,让张松做户部尚书。
这也算是一种回报。
就是有点对不起荀悦了。
不过这也没办法,现在荀家摆明车马了要跟刘备对对着干。说实在的,荀悦还能留在户部侍郎的位置上,主要还是看刘平的面子。
作为荀家弟子的荀彧,现在都去给刘备当秘书了,看似升官了,其实本身的权力小了好多。
这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
跟张家达成交易之后,户部跟张家对接丝绸生意的事儿,丞相班房这边,则以董川为首,去接手了张家的所有土地和佃户。
张家一共有二百多顷耕地,佃农三百多户,一共两千来人。
董川来的时候,张家已经安排好了对接的人。
“官爷,咱们这些佃户以后怎么办?”
走在田垄间,一个看起来二十出头的汉子壮着胆子问了一句。
董川站定,看向了开口问话的那人。
那人见状缩了缩脖子,想要往后退。
董川笑了笑道:“以后这些地,会按照人头分给你们的。”
众人听了,并没有多开心,只是稍稍松了口气。董川也知道为什么。这些人之所以给世家大族当佃户就是为了避税。
甚至很多人都是连人带耕地都给了张家。
因为这样,除了交给张家的租子之外,其他的各种苛捐杂税都可以避免。
其实是变相的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董川也不多做解释,后面自有地方官员来告诉这些人,如今的税收政策,到时候他们就会打从心底里感谢汉王了。
带着人将所有土地做了测定,随后将耕地总面积的数据记录在案,记录了两份。一份要放到丞相班房,另外一部分则放到地方。
地方会根据这份数据,划定这些百姓们的耕地面积。同时也方便日后收粮食税。
都弄完,已经是三天之后。
董川带着卷宗回到丞相班房,将情况一一说明。
张家是非常配合的,董川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阻碍。
“一共给张家留了一百三十亩地。”董川又说道:“但是也说明了,这些耕地该交税也是要交税的。张家也都同意了。”
“户部张侍郎的意思是,这一百三十亩地也可以不要。但是属下还是给他们留下来了,毕竟一点儿土地没有,也不太合适。”
“这没问题。”刘平点点头:“其实按照某的想法,给他们留一成都行。”
董川笑了笑道:“太多了,他们家没了佃户,没那么多人耕种。”
“就这一百多亩地,他们都打算改稻为桑,为日后扩大的丝绸生意做准备。”
刘平听到这,笑了起来:“那这一百多亩地可不够用啊。”
“他们自会想办法的。”董川回了一句。
刘平却摇了摇头道:“让他们自由发挥还真不行。”
“哦?”董川有些疑惑。
“经济作物和农作物是两个概念。”刘平解释道:“经济作物越多,相对应的农作物就越少。咱们现在这个条件,肯定是要以让百姓吃饱饭为主。”
“你可以跟张既商量一下,各地的保底需要多少耕地,日后的发展空间也要规划好。剩下的地方可以种植经济作物。”
董川闻言点头:“属下知道了。”
“对了,张家这事儿之后,成都有什么风声没有?”刘平又问道。
董川摇摇头:“暂时还没有,不过这段时间徐干一直在写文章宣传这件事,应该有些成效了。”
“世家大族对土地的渴望是植根到骨子里的,一时半会儿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刘平揉了揉眉心:“底层逻辑也很清楚,土地就是最有保障的财富。”
“哪怕现在咱们翻出来的这些产业,要比土地挣钱的多了,但是他们的观念还是没有改变的,这事儿,还是麻烦。”
董川安静的听着。
“接下来是任家和杜家。”刘平继续说道:“这两家都没有任何产业,只是拥有庞大的耕地。拿咱们现有的产业,跟他们做交换恐怕是有些困难。”
如今整个成都大小世家,都被记录在案。
蜀郡的张家、任家、杜家和已经被刘平一撸到底的柳家。这四家根基都在成都,另外还有郫县的何家,江源的常家。
按照计划,成都三家肯定是要先拿下的,确保成都的是铁板一块。后续的何家和常家可以先放一放。
再然后就是凉州的世家。
老丈人安定皇甫家、陇西李家、董家、敦煌曹氏这四家是刘平选好的。皇甫家自不必多说。
陇西李家,是飞将军李广之后。李广子李陵兵败降匈奴,陵幼弟李敢为郎中令、关内侯。李敢孙李丞公任河南太守,丞公子李先任蜀郡、北平太守等。虽然都是老黄历了,但是李家在陇西还是非常有能量的。
董家就更简单了。就是董卓他们家,虽然董卓该死,并且董卓的死亡让董家可以说是元气大伤,但毕竟也是东汉末年第一权臣的家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眼下还是比较有实力的。
而且董家非常有意思,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董家对刘备的支持力度是巨大的。董家几乎所有的子弟,只要有能力的能被看上的,都会让他们出仕。
比方说董川,他本身就是陇西董家的旁系出身,按照辈分来说,他还得喊董卓一声叔叔。只不过关系太远了,远到了董川的父亲只能给虞家做佃农讨生活。
是的,董川家是虞应家的佃农。
刘平在知道这一层关系的时候,还颇为惊讶了一番。
最后一个敦煌曹氏,乃是曹参的后人。家族成员在西汉和东汉时期都担任过重要官职。如西汉末的曹敏任张掖都尉,其子曹述在东汉时官蜀郡西部都尉,曹凤任金城西部都尉,曹凤之孙曹全拜酒泉福禄长,曹全弟曹鸾为永昌太守。
当然这也是老黄历了。如今的敦煌曹氏,基本上都在凉州西北活跃。马腾军中、凉州西北各郡都有曹家的人出仕。
这四家,加上成都三家,一共就是七家。另外三家,刘平则还在挑选,按照计划一家在长安挑选,另外两家则在益州南部挑选。
比方说李恢所在的李家这种,规模虽然小,但是在当地还算风评不错,对刘备也比较亲善。
“任家如今出仕的人比较多,杜家则很少。”董川回忆了一下,然后道:“任家其实还是比较好谈的,就是杜家,他们一家是非常传统的世家,信奉的是耕读传家,甚至出来做官的人都极少。”
“但是杜家在益州甚至整个天下的读书人中的风评非常好....”
董川这是在提醒刘平,跟杜家谈的时候,是不能用强的。
他很清楚刘平的性格,一旦决定去做,就一定要做出结果。谈是肯定能谈的,但要是谈不拢,刘平绝对会使用一些狠辣手段以达到目的的。
“某也清楚。”刘平对董川的判断很是认可,然后道:“但是杜家也不是不能谈,但不是某去谈,也不是户部去谈。”
“那是谁?”
“礼部尚书!”
“嗯?”
董川觉得刘平的想法很奇怪,他不觉得郑玄会答应,更不觉得郑玄能谈好这个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