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章笔者已经概述李渊的身世背景,但在建立唐朝之前,他的成长经历又是如何呢?
我们知道,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七世孙,世代显贵,名副其实的官七代。在隋朝,由于独孤皇后是他的姨母,隋文帝杨坚又是“妻管严”,再加上李渊自小身强力壮,聪慧过人,所以深得隋文帝的垂爱。
公元572年,李渊七岁,父亲李昞一去世,隋文帝杨坚即袭封李渊为唐国公,在隋朝,唐国公是从一品,仅次于郡王,是皇家以外人员所能受封的最高爵位。九年后,也就是公元581年,此时的李渊刚满16岁,隋文帝又任命其为千牛备身,御用身边。千牛备身这个职务,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担任的,不单单要有能力,更重要的是关系。这个职务在隋朝是一种高级禁卫武官职位,负责皇帝的人身安全,相当于清朝的领侍卫内大臣或御前侍卫,若非自己亲信之人,难得此职。
而这千牛备身的职位,不仅让李渊早早的接触到权力中心,还让他有机会学习治国理政的精髓,也成为日后他逆袭成君打下的根基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后又命李渊先后担任了谯、陇、岐三州刺史。刺史一职在当时是中央政府直接派遣的官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类似于现代的纪检委派出机构的纪检书记,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和行政事务,同时还有一定的军事管理权限,相当于现在的省级一把手级别,还兼省军分区司令员,是一个具有较高级别和多重职责的官员。
李渊调任谯、陇、岐三州刺史,这一调任不仅是国家领导人对他能力的认可,也对他未来的政治生涯做好了铺垫,且这三州在当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能在这里当官的都是有权有势的大族世家子弟,李渊在这三个州当“一把手”,不仅积累了资历,还拓展了人脉。
在谯州,李渊通过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以缓解民众的经济压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实施严明的法律制度,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通过有效的治理,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年纪轻轻的他早早地就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
在陇州期间,陇州由于经常遭受干旱,庄稼欠收,人民生活困苦。其带领百姓兴修水利,赈灾救济,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赢得了“人多殷富”的赞誉。
李渊在岐州,负责地方行政事务的同时,并担当抗击突厥犯边扰境、镇守京都长安最后一道防线的重担。
通过在谯、陇、岐三州的治理,李渊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能力,还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尤其在此期间取得的卓越政绩,使他在朝廷内部和民间社会都积累了极高的声望,为他后来起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夯实了强大的根基。这一经历对他个人的成长和政治生涯的成功,也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隋文帝杨坚对李渊的器重与信任,在杨广继位之后,使得这对昔日的“姨表兄弟”之间的个人恩怨和猜疑愈发严重,从而为君臣关系的恶化埋下了伏笔,留下了隐患。
正如古语所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在杨广即将登基成为一国之君之际,怎能不对才华横溢、品德出众的李渊心生嫉妒和猜疑防备呢?
那么,身为隋朝官员的李渊,在面对个人命运、国家兴衰、君臣矛盾以及权力斗争等诸多复杂局面时,他将如何巧妙地应对并周旋于其间呢?我们且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