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张赵二人双枪纠缠,恶战三百余合,虽双臂酸麻,但尚能再战,可胯下坐骑却早已疲累,不堪驱策,二马交错之际,战马失蹄,将二人摔落下马。
二人被摔下马时,皆是一个前扑,张合甲重,略吃了一亏,赵林札甲略轻,且年少,前扑之际,顺势翻滚起身,旋即稳住身形,虽没有抢攻张合,眼中的战意却丝毫未减,反而更添几分狠劲。
待张合挣扎起身,二人的长枪依旧紧握在各自手中,只是没了战马助力,步战的氛围显得更为紧张,每一步挪动都带起脚下尘土飞扬。
张合吃了一亏,只觉面上无光,便率先发难,大喝一声,手中长枪如出海蛟龙,携着千钧之力朝着赵林刺来,枪尖划破空气,发出尖锐的呼啸声。
赵林目光一凝,脚步灵活地侧身闪过,轻松避开这凌厉一击,手中长枪顺势横扫而出,直取张合腰间,那枪身带起一阵风声,攻势迅猛。
张合见状,赶忙将长枪竖起,“铛” 的一声,两杆长枪狠狠碰撞在一起,溅起几点火星,二人手臂皆是一震,但谁也不肯后退半步。
二人的长枪皆有丈余,赵林臂长,甲轻,兼之年轻,方才灵魂融合之际,恢复了些许体力,已占了一丝优势。
而张合虽是三十余岁,正值巅峰,但甲胄沉重,先前战了三百余合,又摔下马来,长枪步战,一时之间竟气喘如牛,不复猛将威势。
虽说如此,但二人武艺岂是等闲?即便力竭,长枪在他们手中仍似活了一般,或刺、或挑、或扫,每一招都攻向对方要害,又巧妙地化解着对方的攻势。
转眼之间,又斗了二十余合,赵林越战越勇,那枪法愈发精妙,张合渐渐有些应接不暇,一个不慎,被赵林寻到破绽,枪刃方平,狠狠砸在张合的长枪之上,这一下力道奇大,张合只觉虎口剧痛,手中长枪竟拿捏不住,“哐当” 一声被打落在地。
赵林见此情形,也不追击,反而将手中长枪插在地上,目光一扫,瞧见不远处一名曹军骑兵腰间挂着的环首刀,双手撑住膝盖,喘着粗气道:
“张将军可敢短兵相接?”
张合见状,也不含糊,迅速从腰间抽出佩剑,虽气喘如牛,却勉力对那骑士道:
“汝将佩刀借予赵将军,莫让人言我等占了便宜。”
那骑士抱拳称“唯”,抽出环首刀抛向赵林。
赵林无力去接,待环首刀落地,方才奋力起身,捡起兵器,松松垮垮的站在原地。
见张合已经摆好架势,准备迎接攻击,又伸手将兜鍪摘下,扔在脚边,如此才双手握刀,横在眼前,刃指张合。
二人对视一眼,同时大叫一声,迈动脚步冲锋。
刀剑相交,一时间金铁交鸣之声大作,二人又战在了一处。
赵林手中的环首刀在他手中虎虎生风,每一刀砍出都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那刀光闪烁,似一道道银练,朝着张合周身笼罩而去。
张合亦是不甘示弱,手中佩剑虽不如长兵娴熟,但他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剑走偏锋,专寻赵林的空当,或刺向其手腕,或撩向其咽喉,招招狠辣。
可赵林摘了头盔,仿佛换了个人一般,只攻不守,一副搏命的架势,仗着臂长,利用攻击距离远于张合的优势,声嘶力竭的呼喝中,总是先发制人,几令张合应接不暇。
又战了三十合后,赵林优势尽显,张合开始有些力不从心,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呼吸急促,显然甲胄的沉重已经消磨了他太多体力。
赵林瞅准机会,猛地一个欺身而上,手中环首刀朝着张合狠狠劈去,张合仓促举剑格挡,却被赵林这一刀的大力震得手臂发麻,手中佩剑险些脱手。
赵林乘胜追击,手中刀光连闪,逼得张合连连后退,慌乱之中,张合脚步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在地。
赵林哪会放过如此良机,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垫步一脚,踹在了张合的胸口,张合整个人向后倒飞出去,重重地摔倒在地。
赵林紧接着一个跨步上前,将环首刀架在了张合的脖子上,气喘吁吁的看着名将愕然,随即猛的仰头狂笑:
“胜者乃常山赵柏轩也!哈哈哈哈哈!!!”
千余曹军肃立战阵,忽有一人附和呐喊:
“胜者乃常山赵柏轩也!”
人皆从众,何况那少年忠勇,连胜五名宿将,又兼德行高尚,几番言辞竟将一众曹军辩驳的无言以对,如此少年,怎能不为之鼓舞以贺?
千余人齐声呐喊:
“胜者乃常山赵柏轩也!”
如此山呼数遍方止。
曹军诸将并三女看到这一幕,皆是一片哗然。
刘雅、刘瑶和糜夫人激动得欢呼起来,眼中满是对赵林的钦佩与自豪。
曹军众将则是一脸惊愕,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初出茅庐的少年,竟然真的能战胜威名赫赫的张合,而且还是在如此激烈的对战之后,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精妙的武艺赢得了这场较量。
张合躺在地上,眼中满是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眼前这少年的厉害,他喘着粗气言道:
“赵将军不过二八之年,却武艺高绝,意志如铁,张合败了。”
赵林微微喘着气,收了环首刀,目视张合道:
“张将军乃统兵之将,当知为将者,个人勇武不过锦上添花,行军布阵,指挥作战方为将之根本,何况此战乃是切磋赌斗,而非搏命,若是战场死斗,胜负犹未可知也。”
说罢,伸出手来。
张合见状,虎目中掩饰不了的欣赏,握住赵林之手,言道:
“汝还年轻,若在战场锤炼几年,武艺当不逊于昔年吕布。”
赵林不置可否,将张合拉了起来,二人相视一眼,虽未再多言,但彼此心中都对对方多了几分敬重。
而就在二人相互欣赏,各自整理散乱盔甲之时,怀抱阿斗透敌阵的赵云,也浑身浴血,返回刘备处。
在上演了一幕“为此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的摔孩子名场面后,赵云感动不已,拜倒在地,叩首曰:
“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刘备将赵云扶起,君臣二人持手相视,刘备不见赵林,忙道:
“先前柏轩贤侄领了亲卫去寻子龙,怎不见回返?”
赵云闻言,泪如泉涌,仰天而视,悲泣曰:
“自古忠义不能两全,彼时曹军追之甚急,柏轩护着糜夫人,拖慢了马速,我只见他连斩二将,引曹军向东南而去,许是柏轩见我抱小主人急走,欲以身为饵助我摆脱追兵......此时......此时怕是不能保也。
云父母早亡,乃是亡兄食之,衣之,耗尽家财,助我学艺,如今我竟弃亡兄独子不顾,有何颜面于九泉之下与兄长相见!”
言罢,抽出背后的青釭剑架在脖颈,便要自刎。
刘备慌忙拦下,急道:
“子龙且慢!子龙且慢啊!柏轩自幼跟随子龙学艺,云长、翼德亦时常教授弓马,孔明军师亦曾教导于他,柏轩虽沉默寡言,却是个聪慧少年,吉人自有天相,未必不能活!”
见赵云放下宝剑,刘备又道:
“子龙先休息片刻,我这就遣人去寻,务必找回柏轩贤侄!”
赵云知刘备所言在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如今尚未确定柏轩已死,岂能愧疚自刎?
当下便倒持青釭剑,抱拳道:
“求主公调拨快马精骑,助我去寻侄儿,云拜谢!”
赵云郑重下拜,刘备连忙双臂架住,从收拢而来的溃兵中筛选骑兵,尽皆交与赵云,又命张飞率所部三十余骑,于小桥附近游曳,搜寻柏轩。
如此君臣,当真是:
汉室倾覆战火燃,英雄逐鹿起波澜。
少年忠勇孤赴战,护主妻儿斗敌顽。
常山赵云心悲叹,忠义难全两顾难。
先保少主急回撤,侄儿陷阵泪空弹。
皇叔闻此恩情念,速遣雄兵赴阵前。
为救亲儿重入战,仁君贤臣世间传。
千古佳话书青史,义薄云天耀锦篇。
忠肝义胆昭日月,佳话长流万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