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相邀,怎能拒绝?
何况还是姐妹二人!
刘备亲闺女,一大一小俩美人给你跳舞,这能不看?
赵林:我一生有两个座右铭。
第一个是,我与赌毒不共戴天!
第二个是,我赵柏轩年幼跟随刘跑跑,颠沛流离,如履薄冰,还不能享受享受了?
是故,赵林从善如流,欣然往之。
院中有亭,亭中置案,林端坐亭中。
三女仆将肉脯,鲜果送上,又召二男仆搬来一瓮酒,置于案左。
二女一个抚琴,一个舞蹈,赵林竟忘了捻起肉脯,端起酒樽吃用。
刘雅临琴而坐,轻挽袖袂,皓腕如玉,纤指若葱,徐落于弦上。
初拨之,其音泠泠然,如清泉石上,潺潺而流,声韵婉转,似诉幽情。
少顷,音韵渐转,悠扬而起,仿若林间之鸟雀相和,啾啾鸣啼,充满灵动之趣,又似风过竹林,沙沙作响,韵致无穷。
佳人垂首,蛾眉微蹙,目含情思,沉醉于琴音之中,发如墨瀑,垂于肩侧,随其身之摇曳而飘动,与琴音相和,真乃绝美之景也,直令赵林为之所迷,忘乎身处刘备宅邸。
又见刘瑶手持彩扇,轻移莲步,至亭前开阔处。
先是微微欠身,仪态万千,以示起舞之礼。
而后玉手轻展,彩扇随之缓缓打开,如春花绽放,绚丽夺目。
乐声渐急,其舞步亦随之灵动,莲足轻点,似蜻蜓点水,身形旋转,若风中之花,飘忽不定。
彩扇在其手中翻转挥舞,时而遮面,半露娇羞之态,如云后娇月,引人遐思;
时而上扬,恰似翩翩彩蝶,轻盈飞舞于花丛之间,令赵林目不转睛。
舞至酣处,佳人旋转,素裙飘飞,彩扇开合之间,光影交错,仿若幻梦之境。
赵林屏息凝神,唯恐惊扰这绝美之景,直待乐声渐息,佳人敛扇而立,微微喘息,额间细汗晶莹,更添几分楚楚动人之韵,方才如梦初醒。
赵林暗叹:“此二女,真尤物也。今世已避过俘虏之难,不知将来何人有此艳福,能娶其一。”
琴声优美,不及刘雅身段诱人;扇舞虽艳,不及刘瑶娇憨可爱。
赵林有心喊一句:“接着奏乐,接着舞。”
话到嘴边,却虚伪道:“二位小姐技艺非凡,琴声优美,舞姿超绝,皆国色天香,风华绝代,林何其幸,竟有二位小姐如此相待。”
二女闻听赵林如此夸赞,皆面含娇羞之色,正欲行礼致谢,却见亭后有二人立于门廊之中,正是刘备与诸葛亮。
二女慌忙起身行礼,言道:“见过父亲,诸葛先生。”
刘备手捋胡须,抬手示意起身。
诸葛亮持扇拱手回礼,却对赵林笑道:
“柏轩好大的胆子,竟在太守府中,让二位小姐抚琴献舞以娱。”
赵林早在二女行礼之际便知大事不妙,慌忙起身,带倒桌案。
听闻诸葛亮扣了一顶大帽子,冷汗瞬间就下来了,竟忘了行礼,口中高呼:
“诸葛孔明!你莫搬弄口舌!此事非汝所见,我岂敢让二位小姐......”
话音未落,就看见诸葛亮满脸的调侃之色,刘备也未动怒,反而饶有兴趣的在二女与赵林之间以目视之。
赵林气急,自知难以辩过大汉好舌头诸葛孔明,当下便三两步冲到诸葛亮面前,一把夺过羽扇,口称:“诸葛孔明!扇子让我玩两天,算是你污蔑我的赔礼。”
诸葛亮猝不及防,羽扇被夺,却不生气,反而手指点向赵林,说道:
“你年少轻狂,若非主公宽厚,以汝之做派,早晚有大祸。”
雅、瑶神色紧张,便要解释,却被刘备挥手按下。
“军师此言差矣,柏轩虽年少,却无轻狂,不过却有不羁浪荡之风,当改之。”
赵林只得抱拳行礼。
这没办法,让人家老爹抓住现行了,这得亏忍住了没动手动脚,口头花花,不然刘备估计得提着剑砍过来了。
赵林抱拳行礼,刘备缓缓上前扶起,言道:“柏轩莫怕,吾非出自世家大族,无有许多规矩,汝拼死救回二女,她二人抚琴献舞相谢,此乃应有之义。”
言语宽慰之间,不动声色将羽扇夺回,塞回军师手中。
赵林只觉做贼心虚,连忙行礼告退,二女亦逃也似的回转闺房。
刘备欲送诸葛亮,却被孔明拦下,附耳言道:
“大小姐雅,已至摽梅之年,二小姐瑶也已及笄,二女待字闺中,主公心中可有佳婿?”
言罢,不等刘备回答,只意味深长的向赵林离去方向点了点,便拱手行礼,扬长而去。
刘备缓缓踱步而回,细细思之不提。
却说赵林有些做贼心虚,匆忙离了太守府,牵着坐骑回到左近赵云府邸。
此宅原是夏口城中富户所有,刘备寄居江夏后,刘琦购来助刘备安置文武所用。
刘备原是将太守府隔壁的大宅相送,以酬赵云、赵林叔侄之功,然赵云严辞不受,刘备于是赠此小宅与赵林,赵林受之,赵云无奈,也只得搬了进来,而叔侄二人常居于军营之中,是以赵林偶尔回府,为图方便,便居于前宅。
如今刘备及其麾下文武二代,赵林年龄排行第三,刘备的义子刘封和关羽之子关平略大,如关兴,张苞,方才八九岁。
闲话少说,赵林牵马回府,自有亲卫将坐骑牵到马厩照料。
赵林进屋,唤来仆妇相助卸甲,松快一阵,想起邓范母子,便令仆妇跟随,往后宅而去。
其实赵林在这旬月间多次回府,只为一件事。
给叔父找个媳妇。
邓范是谁,赵林岂能不知?
其人后改名邓艾,乃是与姜维不分上下的统军之才。
邓艾事迹,众所周知,文中便不再多言,以免读者老爷看出作者在水文。
只道邓艾年幼便以聪慧闻名,其母自然亦非寻常妇人,否则怎能教育出这样一个天才?
何况邓艾年幼时口吃,多有人讥讽于他,他这个十岁的孩子竟没有因此自卑,可见其母教育有方。
云叔年已四十,却并无婚配,孑然一身,若能促成与二十五六岁的邓范之母结亲,岂不是两全其美?
云叔有了老婆,带儿的寡妇有了丈夫,云叔还能白捞一个天才儿子,将来邓范之母怀孕,也更好生产。
后世之人皆言曹操好纳人妻,或谓之好色者也。然细究之,其事非独关乎色欲也。
今之众人常言,男子虽好色,然亦有所专,恒爱二八佳人。古之男子,岂异于今乎?盖彼时妇人产子,险象环生,尤以初育者为甚,常见母子俱殒之悲剧。
而曾育子嗣之妇人,一则已证其首胎可安产,二则往后再孕再产,风险亦减矣。且古亦有不孕不育之说,既已育子之人,可知其身无此等隐疾也。
由是观之,言曹操独好他人之妻,乃虚妄也,其好色之性为真,然所谓专好他人妻妾之举,实乃谬传,其欲多添子嗣,当为实情也。
正是:
三国烽火起烟尘,曹公事迹惹纷纭。
人言好纳他人妇,笑谑常传众口云。
岂晓古时生育险,多逢母子命归魂。
艰难产子千般苦,母爱深沉万古存。
曹操求嗣心意切,数纳妻妾为家门。
虽含好色男儿性,误解曹公亦枉论。
青史如烟风过处,细思当解此中因。
玩笑之举,无妨偶为之,然历史者,当敬之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