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大学·行政楼·学术堂报告厅
当中枢三处宣布将“联盟特审听证会”从线上转为“石城公开会谈”时,整个青创系统瞬间陷入高度紧张。
这并不是一次例行沟通。
而是李睿宁亲自督导、指挥的二次交锋——他誓要在沈逸辰最擅长的舞台上,将他一击打沉。
当日上午十点,现场座无虚席。
青创联盟骨干、各大高校代表、媒体记者、自媒体观察员齐聚一堂。
三处的会徽悬挂在舞台背景上,沈逸辰和李睿宁,分别坐在左侧与右侧的长桌首席,像两位即将开盘博弈的棋手,面无表情。
李睿宁面色如霜,缓缓推开一份A3尺寸的文件袋。
“沈逸辰。”
“根据我们近期内部数据交叉、户籍系统轨迹校验,你的出生资料,存在严重疑点。”
他话音一出,全场瞬间安静。
李睿宁摊开那份灰色档案,投影同步放大:
【代号:S-127A】
【户籍原籍:数据缺失】
【身份校验等级:特类】【系统标记:“历史模糊段”】
【疑似关联:东川十年前一起政治敏感案】
哗——
议论声四起!
“东川?那不是十年前内部清洗风波里爆出的隐案?”
“‘历史模糊段’是什么意思?”
“这个沈逸辰……难道真的背景有问题?”
李睿宁稳步上前,冷声道:
“我不是来做结论的。”
“但我有责任——代表审查系统,对一位影响全国高校生态的青年领袖,提出合理质疑。”
“在此之前,你必须暂停青创联盟的全部职权,直至你自证清白。”
气氛,瞬间凝固。
众人望向沈逸辰,许多人脸上出现了罕见的动摇与迟疑。
他会慌吗?
他会辩解吗?
他会逃避吗?
可沈逸辰只是缓缓起身,嘴角微翘,拿起话筒:
“李睿宁先生。”
“你在我最擅长的舞台,拿出一份模糊化、缺证据、靠算法猜测与‘历史缝隙’拼凑的档案,想让我认输?”
“你搞错对象了。”
他手一挥,身旁的助理将一台笔记本连接至大屏。
沈逸辰淡淡开口:
“既然你要讲‘数据真实’,那我就陪你玩一场‘数据归位’的游戏。”
屏幕点亮,播放画面切换——是一份清晰记录:
李睿宁担任南港特区舆论调控事务组组长期间,曾批示启动一项“自主智能引导项目”——代号:“蓝钩演算”。
项目内容:利用虚构账号大规模“评论引导”、“观点重复刷评”、“举报定向账号”、“压制异声传播渠道”。
该项目一度被媒体人暗中曝光,却在后续“系统维护”中被删除。
可沈逸辰的画面,清楚展示了关键时间点的权限审批签字、程序调用记录,以及一段被还原的视频:
李睿宁:“控制民间讨论,不是用删帖,而是制造更多‘伪理性言论’。”
全场一片哗然。
连许多之前摇摆不定的高校代表,也面露惊色。
李睿宁脸色霎时间惨白,死死盯住沈逸辰:
“你……你是怎么拿到的?!”
沈逸辰看着他,淡淡开口:
“这就是你说的——审查公正?”
“你敢指我身份不明,却不敢承认你曾操控舆论。”
“你说我的档案模糊,但问题是——”他缓缓走到舞台中央,目光如炬:
“如果我真的隐藏着不可见的秘密,为什么你始终没有办法公开通报?为什么你始终要用灰色手段、非正式推演、旁敲侧击的方式来刺探我?”
他停顿一下,声调微扬:
“因为你知道——只要你真动我,系统就会反噬你。”
“你不是在查我。”
“你是在借我,清洗不听话的青年意志。”
台下,一时间寂静无声。
他轻轻将麦放下,眼神扫过现场每一个人:
“我不怕你调查我。”
“我怕的是——再也没有人,敢质疑你。”
这一刻,不知是谁,率先鼓起了掌。
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掌声逐渐如潮水响起,不是喧哗,而是一种无声的坚定。
记者群中,有人哽咽地写下今日的评论标题:
“青年之问,不是反抗权威,而是质问不该失控的权力。”
……
次日清晨,新华社青年评论专栏发布:
“沈逸辰面对未知身份的拷问,未逃避,未狡辩,而是正面回应,并以制度性揭露回应指控,这不是洗白,而是反向提出:审查权力应否被制衡?”
“他不是神,也不是无暇的偶像。”
“但他,值得信任。”
……
中枢系统机要会议室。
特调副主任冷脸道:“你这是第二次失手。”
李睿宁低头,眼中血丝泛起。
“他的身份,肯定有问题。”
“他身上还有没公开的档案,我们只是——”
“够了。”
冷脸副主任打断他,神情森冷:
“如果一个人,我们查了五次都没查到‘确凿问题’,那说明问题不在他。”
“而在我们。”
“下次再给我们带来舆论灾难,你的位置——保不住。”
……
夜晚,青创联盟办公楼顶,沈逸辰倚着栏杆,望着万家灯火。
林紫然走上来,轻声问:“你还在担心?”
沈逸辰看着前方,轻声答:
“我不担心他们看不见真相。”
“我怕——他们早已放弃看真相的勇气。”
他闭上眼,风吹过额发。
他知道,下一战,会更狠。
但他也知道,只要他站着,就没人能轻易地将青年意志——封杀在黑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