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场并网那天,其实没人放鞭炮,也没人拉横幅。
麦麦提站在塔基下,抽完最后一口烟,把烟头踩灭时,天已经快黑了。
“就这么成了。”他说。
没有剪彩,没有主持,甚至连一张像样的合影都没留下。
但从那天起,地图上的达坂城,多了个新名字——亚洲最大风电场。
谁都知道,这不只是在一块地上建了风机。
那是真正意义上,中国风电的第一块“金字招牌”。
当年冬天,照片像雪片一样飞进各大报社:风场、塔筒、戈壁、夕阳……风机像是一排排静默的士兵,在荒漠里站出了史诗感。
而更大的肯定,是两年后飘来的那张红头文件——
1991年9月4日,北京传来消息:达坂城风电场技术指标优异,运行水平先进,年利用小时数达到2749小时,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15位中外专家,一致签字背书。
麦麦提把那张复印件小心翼翼地塞进了他那本发黄的工程笔记本里,没有告诉任何人。
他合上封皮,只是轻声说了句:“像颗种子。”
的确是种子。
之后几年,全国搞风电的人,不论姓什么、穿什么、隶属哪个单位,几乎都来这儿走一圈。
有的踩过塔基,有的在主控室门口合影,还有的,干脆留下当了技术员。
而其他省份的风电工地上,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新疆人的身影。
风场,悄无声息地成了一所“隐形大学”。
不用学籍,也没课表,毕业证是你能不能站在八级大风里,把一台风机修好。
那才叫“合格”!
但最令人震撼的,并非在这塔筒上,而在风场主控室里。
那年的那天,一群电力专家走进那间小屋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也太寒碜了。”
一台灰白色的286At微机,孤零零地摆在角落,除此之外,就再无别的器具。
可当谢世齐敲下回车键,屏幕上跳出的数据瞬间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风速、气压、温度、机组状态、运行小时、发电功率……一串串密密麻麻的数字,像是提前穿越了过来。
“主控系统能远程启停、偏航、复位,”
谢世齐一边演示,一边平静地解释,“还能生成风能资源分析、打印利用率报表,就靠这三条数据链路,分别管理风机、风塔和状态检测。”
“这比我们很多水电站都先进。”
其中一位老水利工程语气虽平静,可技术上的压迫感,仍像一拳打在心头。
这不是炫技,是完全的震撼。
来视察的电站专家愣了几秒,回过神只说了两个字:“吃惊!”
相比于谢世齐、张妍他们沉醉于那套让人“吃惊”的数据系统,马文斌最得意的,却从来不是那些屏幕上跳动的数字。
“真正的宝贝,是人。”
他总是这么说,语气一如既往地笃定。
他指的是那个他念叨了无数次的“学校效应”。
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不单单只是风电机组和控制系统的引进,更像是一整套“知识工程”的落地。
合同里被“顺带”捆绑进来的技术服务、翻译教材、培训名额,看上去不起眼,却是真正的伏笔。
丹麦专家一批批来了,本地的学徒一茬茬跟上;
从系统拆解,到现场操作,从理论推演,到实地演练,就像滚雪球一样,一条完整的风电知识链被活生生教会、传授、继承了下来。
“这个项目最大的附加值,”马文斌后来总结说,“不是技术有多先进,也不是数据多漂亮,而是它真正发挥了‘学校’的作用——它不仅培养了新疆本地的风能技术人才,也让全国的风能人受益匪浅。”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出一个风车旋转的姿势,像是打算把这句话钉进所有人的记忆里。
——
麦麦提并没有因风电场的顺利建立而选择“躺平”,他始终觉得这只是个开始——13台机组的容量,放在后世,实在是微不足道。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风电的顺利并网,确实让他紧绷太久的神经,终于得以松一口气。
哪怕只是短暂的——
至少,他终于能抽出时间去做那件一直搁在心头、却始终没空着手去办的事。
前往南国,去见隆江专利公司设在深圳的办事处代表,为他打算卖出去的那些风电技术——谈出一个好价钱。
“三天一层楼,二十天一座医院!”
——这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深圳速度,此刻这个改革的窗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撬动全国的想象力。
但事实上——它早就连这节奏都嫌慢了!
麦麦提抵达深圳的那天,已是春初,虽有寒意,却早已褪去北国的寒风腊月。
鸟语花香。
他在街角站了片刻,看着眼前飞驰的汽车与川流不息的行人,耳边是粤语、普通话、英语交织出的市井交响曲。
相较于他后世踏足时,在城建风貌上有所不同外,但空气里充斥的那种独属于深圳的味道却始终未变——一种混合着机油的金钱味。
他从帆布包里掏出那张折得四四方方的纸,上面写着他要去的地方:罗湖区晒布路,万彩大厦四栋。
关内。
麦麦提忽然眉头一皱,这才想起,在这个时代的深圳,实际上还有“关内”“关外”之分。
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划界,而是行政管控下的真实屏障——为了控制人口涌入、保障特区管理效率,政府在中港之间设有“一线关”,而在特区内外之间,也设了一个“二线关”。
想进罗湖?先去派出所办张暂住证。
否则一旦被查到,轻则罚款,重则带回去“喝茶”,更严重的——抓去樟木头挖三个月石头,再给一张回家的车票。
想想就头皮发麻。
他有些头疼地看着手里的地址,又看了眼街头那间派出所外排成长龙的暂住证办理窗口。
“这地方,居然比鸟市还讲手续。”
他嘟囔了一句,口音在这个城市显得突兀,但也没人留意他。
他提了提帆布包,往队尾走去。
倒也不是没想过“钻空子”,比如跟着一队包工头混进关内,或是托人找个临时证件。但这些法子太慢、太冒险,也不像他现在的作风。
等了不知多久,他终于拿到表格,填上基本信息后,面对“来深事由”一栏,他犹豫片刻,写下“商务合作”。
可等他递上去,那位戴眼镜的老警察却只狐疑地看了他几眼,冷冷地盖了个——“外来务工”。
“我可不是务工撒……”麦麦提忍不住多舌,辩解了一句。
老警察头也不抬:“来这儿的谁不是说商务合作,想发大财?结果不都给人打工?我看你这样子差不离!要不要?不要就下一位。”
“要,要!”他赶紧接过。心里却嘀咕:这里的定性,还从来没变啊。
等办完出来,天色已暗,兜里也只剩几十块钱。
他实在没想到,这张通行证竟收了他整整两百块!
难怪那么多打工人宁愿冒风险,也舍不得办证。
此时他既没车,也无法进入关内。
而就算进去了,找个旅馆安顿下来也是问题——港资公司这种外企准时下班,加班完全就是稀罕事。
至于是在关内还是在关外住。
麦麦提自然选择后者,毕竟便宜,省钱!
深圳这样的地方,机会多,诱惑也多,一脚没踩好,就不是花钱消灾的事儿,是赔命。
当一辆无牌摩托飞驰而过时,他才想起:这个年代的深圳,还有一群人叫——飞车党。
关外地广人杂,管理尚未成熟,抢包、抢手机的事并不稀奇。尤其是在工业区,打工妹骑自行车,一只包挂在肩头,往往就成了目标。
财不外露的道理,他自然清楚。
也正因如此,他才没有带多现金,可这时却成为了他行动的桎梏。
好不容易找了一家看起来还算正经的小旅馆,麦麦提在门口徘徊良久,确定不是黑店、也不是某些“春色”的场所,才推门进去。
一股劣质香水混合潮气的味道扑面而来,随即,前台小妹懒洋洋地问道:“住店还是钟点?”
麦麦提一愣:“住一晚。”
“五十。”
对方扫了他一眼,随手将一把钥匙扔到柜台上:“三楼靠窗,热水得自己放半小时。”
麦麦提接过钥匙,一边往楼梯口走,一边打量着这家旅店的细节——墙皮剥落,地砖松动,走廊灯色暧昧,时不时闪烁,门边还贴着撕了一半的“小心隔墙有耳”的警示标签。
到底还是住进了不太正经的店。
他转头看了眼前台小妹,略显暴露的穿着,以及正好抛来的一道“意味深长”的眼神。
“嘶……”麦麦提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个地方还真像个皮夹克——表面光,里面全是灰。
欲望太多,出口太少,底层人像沙丁鱼一样挤在这座欲望机器的齿轮缝隙中,吱呀作响。
灰色产业就在这样的夹缝中滋生。
不止滋生,甚至被默许,乃至从“生理需求”延伸成某种程度上的“生态需求”。
有那么一刻,他其实考虑过换一间宾馆。
但转念一想,真正规规矩矩的宾馆未必更好——至多是包得更紧、藏得更深。
他锁好房门,坐在床沿,听着楼下摩托的轰鸣和隔壁传来的撞击声,慢慢放松身体,最后和衣而睡。
只是刚躺下没多久,麦麦提就被一阵短而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谁啊?”
麦麦提问道。
但敲门声依然没有停,继续着。
他无奈。
只好走过去将门打开,却看见方才的前台小妹,只不过换了一身更加显露的衣服,身边站着另一名陌生女子。
她们一眼就看出他的表情,依旧不急不慌,站得端正,甚至还笑得有些狡黠。
“先生,您是不是忘了什么?”前台小妹笑着问,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暗示。
“没有。”麦麦提皱了皱眉,打算迅速关门。
然而,另一位陌生女子却轻轻地开口:“先生,您确实忘了东西。我们这里有些特别的服务,很多客人都喜欢,您可能会感兴趣哦。”她的声音轻柔、挑逗,隐隐带着一种暧昧的意味。
说着,她伸出了一只手,比画了个数字,姿势颇有些诱惑。
麦麦提心中一阵烦躁,随即强压下不耐:“不需要,谢谢。”
那女子的脸色瞬间变了,露出一抹不屑,轻哼一声:“哼,怕不是你不行吧。”
前台小妹也冷笑着抛下一句:“抠门。”
麦麦提不再看她们一眼,猛地关上了门。
门外的两人似乎没有意外,在讥讽了几句后愤愤离开。
麦麦提心里暗骂几声,自己怎么会遇到这种事情。
他狠狠地甩了下头,抛开这些不愉快的念头,重新躺回床上。
尽管眼皮沉重,疲倦再次袭来,心头却依旧难以平静。
那一刻,后世的画面如潮水般涌入脑海——欲望与金钱弥漫在每一座城市中,无论是正在崛起的,还是早已发展成熟的。压抑、苦涩,似乎成了每个人的底色。
外面的喧嚣依然不息,摩托的轰鸣,街角的吵闹,甚至有人在远处争吵。
可是,这些一切似乎都渐渐远离,疲惫感逐渐加重,让他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然而,刚当他即将陷入梦乡时,楼道里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刺耳的喇叭声,和一声声低沉的喊叫:“开门!治安队,检查房间!”
麦麦提立刻从床上弹了起来,心里“咯噔”一下。
他当然不怕查——他刚办完暂住证、身份证也带着,可问题是他是个单身男,住在这种地段的旅馆!
在这个年代,这就已经足够“可疑”了。
况且……治安队!
麦麦提呢喃着这个词语,感觉它陌生又遥远。
那时的“治安队”,可不是什么正式的执法机构。
它们有的是村里的民间组织,有的是街道办或派出所雇来的临时力量。
穿着制服,但并非警察。
负责协助管理流动人口、盘查身份、驱赶流浪者等。
可以说,它们的力量介于正式警力与“民间自组织”之间,做事的风格自然没有那么温和。
粗暴,滥用职权才是普遍。
麦麦提不禁打了个冷战,心里又是一阵暗骂。自己刚到深圳居然就能碰见这号“阎王”。
这些人可没什么底线!
想到这,他下意识拉开窗帘,透过铁架雨棚看下去,对面楼已经有两三个半赤裸的男人跳了下去,迅速撒腿开跑。
街头的其他治安队员也已经发觉,举起了手中的手电筒,喊着“站住!”“别跑!”
灯光在巷子里晃来晃去。
麦麦提犹豫几秒,最终没动。
他知道自己跑了才是真心虚,只能硬着头皮坐回床上,等着门被敲响的那一刻。
很快——
“咚咚咚!”
“查房!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