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后续,我也已有安排,两个月之内应该能攻克徐州。”郭嘉缰绳轻提,举起酒葫芦又放了下来,闷声道:“不过我也很好奇他会从哪里调度援军。”(根据原文意图,重新整理的文字内容,保持了主要角色和情节。)典默敢如此放言,必定有所倚仗。加上曹操曾提及典默早在他到来之前已对徐州做了详细部署,由此可见此言不虚。
不过,这几天来郭嘉虽冥思苦想,仍未有任何头绪。他反复权衡当今天下的各方势力:冀州的袁绍、淮南的袁术、幽州的公孙瓒、荆州的刘表,甚至是被认为最不可能的徐州泰山贼。然而,这些想法都被他一一否定,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即便自信如郭嘉,面对这一难题也束手无策,手中的酒似乎也失去了原有的醇香。
“奉孝无需分心于此,只要您能在两个月内协助主公击败徐州即可。关于这股援军,赢了后再问子寂也不迟。”荀彧及其他颍川谋士们也同样思索过这个问题,但他们终究选择了不再深究。
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确保这场战役郭嘉能够胜出。无数双眼睛都在注视着这次较量,如果失败了,难免会让“颍川智者也敌不过一个典子寂”的传言坐实。“你是怎么想的?”马车里的曹操闻言微微一笑,转头看向坐在一旁的贾诩。贾诩目前被封为从事中郎,曹操对他格外重视。用典默的话说,在长安救天子的那次战役中,老谋深算的贾诩确确实实地赢得了他的认可,因此曹操对他另眼相看。
贾诩恭敬地作揖回应:“或许是吕布,这也应该是唯一的可能性。”他又补充说:“这是借虎擒狼的一招,未必没有可能。”曹操回坐在马车内,看着安睡在马车上的典默,心中暗忖:在这紧要关头还能如此安心地睡觉,你小子肯定是心里有数,真让人佩服。
徐州彭城的议政厅内,身穿铠甲的斥候跑入大堂,躬身道:“哨骑报告,曹操率领五万大军日夜兼程直扑徐州而来,先锋部队五千人已抵达前线,并正占据有利地形,为后续兵力做好准备!”听闻五万大军的规模,众人无不面露凝重之色。
一年前,曹操带兵三万就搅得徐州鸡犬不宁,这次来了五万人,已是徐州军实力的两倍。主座上的男子约三十岁上下,浓眉大眼,目光坚定,他是陶谦的长子陶商。“诸位,强敌当前,各位有何高见不妨直言。”陶商表现出了领导者应有的胸怀与诚恳。
然而,堂下的糜竺、笮融等人并未回应,而是看向了刘备,显示出以刘备马首是瞻的姿态。“不知道公子对此有何看法?”刘备礼貌问道。刺史一职虽非世袭罔替,但徐州的基础毕竟是陶谦建立起来的。朝廷尚未派遣新的刺史上任时,作为长子的陶商应理所当然接手徐州事务。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陶谦刚死不久,城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支持刘备。像豪门之家糜竺,虽然兄弟糜贞被典默捉住,他还是坚持与刘备联姻的念头;再有笮融这种恶名昭着的人物,与吕布齐名的大恶人。
这样一来,陶商此刻颇有架空之势。他知道要想真正的掌管徐州,就必须确立自己的权威。否则,早晚会被刘备反客为主。眼前曹操的侵扰,若是能击败敌人,无疑是最好的机会。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道:“诸君,你们刚才听到了曹军昼夜行军赶路,势必疲倦。此外,曹军虽然有五万人马,而我们仅有不足三万人,战力上亦有不及之处。由此推断,他们必小瞧我们不会设防。我们可以出奇制胜,趁其立足未稳之时主动出击。如果我估计不错,此役我军必胜。
”陶商言语激昂,信心满满,期待赢得大家的支持,但情况再一次出乎他的意料,众人的目光仍然聚集在刘备身上。刘备礼节周到地对着陶商拜了一下:“早闻陶公常提到公子智勇兼备,熟读兵书精髓。
今日所见,果然名不虚传。但我有一个小小建议,请公子参详。”陶商微微挑眉,尽管心中不快,但他还是点了点头请刘备继续说下去。“公子,在曹操发出矫诏之初,我就开始布置防御策略。
刘备接着说道:“如今曹军虽长途奔袭看似疲惫,却也是士气高涨之时。而且曹操善用兵,必然有所防备。若此时贸然出击,恐正中其下怀。”陶商脸色微变,却也无法反驳。这时,一直沉默的糜竺开口了:“玄德公所言极是,我们应当坚守城池,待敌军锐气渐消,再寻找战机。”笮融也跟着点头称是。
陶商握紧拳头,心中满是不甘。但看眼下形势,只能暂且听从刘备的建议。城外曹操营帐中,郭嘉得到消息后嘴角上扬:“刘备果然谨慎,这样一来,战争怕是要陷入僵局了。只是不知典默还有何后手。”而曹操则一脸淡然,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另一边,典默悠悠转醒,伸了个懒腰说:“看来两边都按我的预想行动了,接下来就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打破这个平衡了。”说完,他望着徐州城的方向露出一抹神秘的微笑。数日后,曹操这边开始有士兵抱怨战事胶着。郭嘉进帐向曹操提议:“主公,可佯装粮草不济,引刘备出城劫粮。”曹操沉思片刻后点头同意。于是曹军开始悄悄减少营中的粮草储备,故意放出风声。
城内,刘备得知消息后,心生疑虑。但笮融和糜竺等人却觉得机不可失,劝刘备出兵。刘备犹豫再三,最终决定派出一支小队前去试探。
这支小队靠近曹营时,忽然四周杀出众多曹军。原来曹操早有埋伏。就在小队即将全军覆没之际,徐州城方向传来喊杀声,原来是陶商不顾刘备反对,亲自率队前来救援。
看到陶商冲来,曹操却下令撤军。典默站在城头看到这一幕,喃喃自语:“曹操此举意在挑拨刘备与陶商关系,这下徐州内部矛盾将更加激化。”果不其然,回城之后,刘备与陶商之间产生嫌隙,徐州军心开始动摇,局势朝着典默预料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