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个人死,有很多种方式,包括:
杀死、冻死、饿死、愁死、急死、累死、渴死、克死、压死、夹死、搞死、干死、痛死、乐死、爽死、笑死……
(备注:以上的统计并不完全,对死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里补充一下。)
毋庸置疑!
同样是让胡人去死。
荀攸给胡人选择的死法,要比王通的高明很多。按照荀攸的这种做法,既可以将上郡境内的胡人全部清除,又不会激起胡人们的拼死反抗,可以大大减少汉军将士们在清理胡人过程中的伤亡。
还可以使王通避免背负“杀俘”和“滥杀”的污名。
具体的做法也很简单。
其一,对于那些胡人战俘。
将他们充做奴隶,在上郡开荒、修路、耕田、耙地、挖矿。让他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吃得比猫还少。
每日劳作不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不出半年,这些战俘便会因劳累过度而纷纷倒下,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其二,对于那些部落里的胡人。
而年轻的胡人女子,则全部截留下来,将他们赏给汉军将士,以及那些被解救出来的汉人男性奴隶,生娃生崽,繁衍后代。
青壮男子,将他们征做苦力。
其它的老幼病残,则夺取他们大部分的食物、衣服、财物,只让他们携带极少量的食物,让他们……分批……向北迁徙。
向北迁移必然经过龟兹城。
等他们到了龟兹城,再让龟兹城的守将牛金出手,夺走他们的所有食物,再赶出关外。让他们在零下20多度的冬天里自生自灭,不出数天,尽皆冻饿而死
……
听完荀攸的计谋,王通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深知此计既能达成目的,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心中对荀攸的才智愈发钦佩。
原本是想让荀攸去负责这件事的。
考虑到荀攸现在还是一位化名“苟日”的亲兵,不便暴露身份。只好让荀攸写了详细的条呈,再由自己亲自交代手下将领们去办理。
……
接下来,就是论功行赏。
由各级将领提交的有功者名册,赏官职,赏钱财、赏土地、赏牛羊、赏女人。
这些都按照由荀攸起草、王通批示的《论功行赏暂行方略》去办理,不太需要王通操心。
王通比较关心的,是他挑出来重点培养的那些人。在那十几个人中,这一次表现比较出色的是韦卫、秦昊、符义、李浊、张寒、李哲等六人。
尤其是韦卫。
韦卫天生骨架粗大,只是此前长期为奴,身形瘦削。近三个月来,王通为了让他恢复体质,不仅饭量管够,还给他天天吃肉,如今已是一副虎背熊腰的模样。
此人性格坚韧,既能吃苦耐劳,又悟性极高。跟随王通学习长枪术时,他总能举一反三,枪术日渐精进。
而在这一战中,韦何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杀敌十余人,最后更是抓住机会,一枪横扫斩断乌师卢渠的战马的马腿,将乌师卢渠生擒活捉。
可谓是有勇有谋。
由于华猛是被乌师卢渠射死,而韦卫又恰好为华猛报了仇,王通便将韦卫破格提升为校尉,接手华猛的那两千军队。
其它秦昊、张寒、李浊等人,也都立有战功而受到提拔。毕竟都是王通从数万奴隶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假以时日,必成王通的得力臂助。
……
在夺回了肤施城后,王通的荡寇将军府,也由高奴城迁来了肤施城。
接下来,便在肤施城的太守府中开始理政。
郡内的政务其实也不多。
主要是人口太少。
在清除郡内的胡人之后,王通又救出了六万多名汉人俘虏,以及数万有坞堡自保的汉人,加上之前在高奴地区救出的汉人。王通现在治下的汉人百姓总计有23万人。
就这点人口,还没有后世某个年代在龙华的某家工厂的员工多。
在管理上没有任何问题。
连县令、衙役都省了。
直接全部采用屯田中的……“军屯”模式,也就是军事化管理。平时务农,在休息时间安排军训。
与此同时,王通又从奴隶青壮中征兵,将总兵力扩充到三万五千人。
接下来,就是每天抓紧时间练兵,为下一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着积极而充分的准备。
……
……
时近年关,位于关中的长安城中,却没有半点要过年的喜庆之气。
百姓苦不堪言!
倒毙的尸体随处可见。街上往来的百姓,也尽皆面有菜色,目光呆滞,行尸走肉,恍若待死之人,
然而,董卓的府上,却热闹非凡。
这厮又给自己升官了!
之前是“相国”,现在是“太师兼相国”。
相国这个职位,比丞相的官职高很多。这个官职始于春秋时代,本名相邦,后来又改称相国。是“代天子理政”的职位,相当于……摄政王。
到了战国后期,国君为了集权于自己手中,取消相国而改用丞相。刘邦建立汉朝后,为防丞相一人专权,又分设“左丞相”和右丞相。到了汉景帝时期,又废除丞相而将权力分散给“三公九卿”。
此前董卓自称相国,便是将所有军政大权抓在一人手中,代替天子理政。
而现在,又加了个“太师”职位。太师是帝王之师,是朝廷中最高也最尊贵的职位,可以剑履上朝,参拜不名,连皇帝见了他都要对他执弟子礼。
……
装模做样的接完圣旨,董卓大宴宾客,与群臣同庆。
酒宴之间,群臣道贺,频频敬酒,阿谀奉承之词不绝于耳,马屁声声,直接将董胖胖拍成了千古名臣。
恰在此时,又有管家来报:“荡寇将军王通,从上郡传来捷报!”
董卓闻言,赶紧让人呈上。
看了一眼,便眉开眼笑。随手递给司徒王允,对王允说道:“子师,汝代吾念之!”
王允接过捷报,大声念道:
“籍陛下洪福,相国天威,臣王通幸不辱命。先破胡寇于高奴,歼敌三万,剿杀食人族羯胡十五万人。
再北上肤施,破敌五万,夺龟兹城以拒北胡,居肤施城而理民政。复汉家先祖发祥之地,洗黄帝寝陵腥膻之味。
上郡已定,微臣暂代太守之职,盼太师另择贤良,前来上郡守疆牧民……”
王允将捷报念完,众人纷纷赞不绝口。
董卓更是放声大笑:“穿之此份捷报,真是来得及时。吾今得天子封为太师,又收到穿之捷报,堪称喜上加喜。”
酒桌之上,李儒与牛辅对视了一眼。
随后,李儒便上前进言道:“启禀太师,王将军在捷报中请太师另派太守,依下官看来,大可不必。王将军有勇有谋,又立新功,可让王将军以荡寇将军之职兼领上郡太守。
有王将军驻守上郡,必可拒胡人于长城之外,保上郡平安。”
董卓闻言,眉头微皱。
他本有意将王通调回身边,甚至已暗中命人寻访管辂,欲为王通逆天改命,再收为义子。如今李儒却建议让王通驻守上郡,这让他心中颇为矛盾。
不过,就在此时。
却见太尉杨彪也上前进言道:
“王通年轻,阅历尚浅。下官觉得,让王通在上郡历练一番,也是个极好的安排。此子能文能武,若在地方上历练一年半载,必可为太师左膀右臂。”
董卓闻言,觉得极有道理。
遂大声说道:“拟旨:拜王通为荡寇将军领上郡太守,加爵阳周乡候。”
一时高兴,竟直呼“拟旨”!
这是把自己当成皇帝了。不过,其实这也没什么。因为天子刘协的玉玺,已经被董卓带到了太师府上。
董卓只要让人写上圣旨,盖上便是。
(备注:皇帝玉玺和传国玉玺是两回事,不要混为一谈。)
……
(附录图片:太尉杨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