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2日,大年初五,京城的积雪尚未消融,沈知意驾驶的宝马车率先驶出别墅区。车队后方,陈昊开着新购置的商务车载着苏睛等人,车顶行李架上捆着野营帐篷和滑雪装备。沈宁摇下车窗,冷风卷着雪粒扑在脸上,她兴奋地对沈舒说:“听说这次要去的燕山深处,有个藏在山谷里的古镇!”
16岁的沈舒抱着地图册,指尖在折痕处反复摩挲:“姐,这里标着‘雾隐镇’,村民世代靠手工造纸为生。我在想,如果把他们的技艺做成数字文创……”她的话被突然响起的诺基亚铃声打断,是杭城星宁总部发来的紧急邮件——他们设计的香港回归主题数字藏品提前完成,正等待最终审核。
车队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两侧的山峰披着银装。当转过最后一个弯道时,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突然映入眼帘。青石板路、雕花窗棂,镇口的老槐树上挂着褪色的红灯笼,几个孩童在冰面上嬉戏,笑声回荡在山谷间。“停车!”沈知意猛踩刹车,目光被街角一块斑驳的木牌吸引——“雾隐镇青年创业孵化园”。
众人下车时,正巧遇见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抬着纸箱匆匆走过。其中戴眼镜的男生瞥见沈知意胸前的清华校徽,突然停住脚步:“学姐!你们也是来考察的?”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我们是河北大学的,在这里做古法造纸复兴项目。”
孵化园设在一座改建的祠堂里,梁柱间挂着“敢想敢为,不负青春”的横幅。墙上的黑板写满创业计划:“手工宣纸数字化建模”“非遗研学路线设计”“文创电商平台搭建”。沈知意注意到角落的展台上,摆着用古法纸张制作的笔记本,封面印着镇里的山水图案。
“这是我们的成果。”男生名叫周宇,是团队负责人,“我们用奖学金做启动资金,没想到三个月就盈利了856.9万。”他翻开账本,眼睛发亮,“现在不仅帮村民改善了生活,还能资助更多学弟学妹创业。”
沈宁蹲下身,仔细查看他们开发的小程序:“这个线上造纸工坊的创意很棒,但交互界面可以优化。”她掏出笔记本电脑,“我帮你们加个VR体验模块,用户能‘走进’造纸坊,亲手操作捣浆、抄纸的工序。”沈舒则围着展架打转,不时拍照记录:“这些纹样太精美了!我回去就能设计成数字壁纸。”
陈昊在祠堂后院发现了惊喜——几台老式电脑连接着扫描仪和打印机,学生们正将古籍善本数字化。“你们居然在用星宁开源的ocR识别技术!”他激动地指着屏幕,“但这个算法有缺陷,我帮你们升级!”苏睛则和当地镇长相谈甚欢,bp机上不断记录着合作意向:“镇里愿意提供场地,星宁可以负责技术输出和市场推广。”
夜幕降临时,孵化园里架起篝火。学生们端出自家酿的米酒,用古法纸张包裹着烤红薯。周宇说起创业初期的艰辛:“刚开始村民以为我们是骗子,直到我们帮王大爷家的宣纸卖到了日本。”他望着跳动的火焰,“那天大爷握着我的手说,他孙子终于能继续上学了。”
沈知意举起米酒碗:“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她说起六年前在湘城灾区的创业经历,讲起星宁如何从一间宿舍起步,讲到如今的百亿产值,“但最让我骄傲的,不是数字,而是我们点亮了无数人的梦想。”她看向沈宁和沈舒,“就像我的两个妹妹,她们用代码和画笔,让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重生。”
火光映照下,沈舒突然站起来:“我有个提议!我们和雾隐镇合作,做一个‘数字非遗年’项目。每个月推出一种传统技艺的线上展览,再结合线下研学。”她的眼睛亮晶晶的,“这样既能保护文化,又能创造商业价值!”
周宇的团队立刻响应,双方当场在祠堂的长桌上展开讨论。沈宁快速编写合作框架,陈昊调试网络设备,苏睛联系杭城总部准备启动资金。沈知意看着这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在未知的道路上,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并肩。
深夜,沈知意独自走到镇口的石桥上。月光洒在结冰的河面上,远处的山峦轮廓如墨。手机突然震动,是马华腾发来消息:“腾讯正在开发农村电商平台,你们这次的非遗项目或许能合作!”她回复的同时,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更大的蓝图——将雾隐镇模式推广到全国,让科技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翅膀。
返程的车上,沈舒抱着装满纹样的笔记本熟睡,嘴角还带着笑意。沈宁望着窗外倒退的山峦,对沈知意说:“姐,这次旅行像打开了新世界。原来创业不仅是在写字楼里敲代码,更是在泥土中扎根。”
沈知意握住方向盘,前方的道路蜿蜒向远方。1996年的这个冬天,一次偶然的旅行,让星宁与雾隐镇的年轻人相遇,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而这些散落在山河间的创业星火,终将汇聚成照亮时代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