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正午,巴东县政务中心的智能会议室内,全息投影将星芒有机蔬菜食品公司的厂区规划图投射在空中。沈知意手持激光笔,红色光束掠过虚拟的智能温室、自动化分拣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落成后,可提供8000个就业岗位,配套的职业培训中心将联合湘城星宁商学院,定向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县委书记陈行甲凝视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税收预测数据——项目达产后,巴东县年度财政收入预计增长400%。他的智能手表突然震动,显示省纪委转发的廉政监管系统试运行报告,各项流程透明率已达99.8%。“沈总,”他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有了这套系统保驾护航,我们放手干!”
签约仪式在量子加密的智能合约系统中完成。当沈知意与陈行甲的虹膜信息通过认证,235亿投资数据化作金色数据流在屏幕上炸开。与此同时,巴东县的官方账号同步开启直播,百万网友在线见证这场改写命运的合作。弹幕中,“湘城速度”“巴东起飞”的评论刷屏,某财经博主实时测算:“若项目顺利,巴东有望三年内跻身中西部县域经济百强。”
签约次日,星宁地产的工程团队携量子级建筑设备进驻施工现场。智能塔吊自动校准角度,3d打印机器人开始铺设地基,建筑材料通过磁悬浮轨道精准运输。沈知意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中心,看着智能大屏上的施工进度:“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核心厂房45天就能封顶。”她调出星宁自主研发的抗震系统参数,“12级抗震设计不仅是数据,更是对巴东百姓的承诺。”
在人才公寓的设计展厅,沈舒兴奋地向众人展示22期户型的VR样板间。90平的智能单身公寓配备AI管家系统,窗帘会根据居住者作息自动开合;300平的豪华跃层内置全息投影穹顶,可模拟四季星空。“我们预留了500套人才房,专门吸引湘城、清北的高端人才。”她点击屏幕,商场的3d模型浮现,“这里将打造全国首个有机食品主题mALL,连电梯按钮都是用可食用材料制作。”
有机槟榔生产基地的规划更令人震撼。智能车间内,机械臂以微米级精度调配天然香料,区块链溯源系统确保每颗槟榔从采摘到包装的全流程透明。“我们摒弃传统的有害加工工艺,”沈宁展示着实验室数据,“用低温冻干技术保留槟榔的药用价值,产品已通过欧盟有机认证。”
项目推进的消息如磁石般吸引着各方资源。三天内,27家湘城配套企业申请入驻园区;清北校友会发来合作意向,愿为巴东提供科研转化支持;甚至隔壁省的投资商组团考察,直言“不想错过下一个湘城”。陈行甲在动员大会上举起智能平板:“各位,巴东的机会窗口已经打开!我们要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随着工程如火如荼展开,巴东县的街头巷尾焕发新生。智能公交系统上线,无人驾驶班车往返于工地与城区;夜市摊位统一换上智能收款设备,有机蔬菜烧烤成为新宠;就连县中学的物理课,都在用星宁捐赠的量子力学教具授课。一位老教师在家长群感慨:“我教书四十年,第一次看到黑板能自动生成解题步骤。”
沈知意的智能手表持续接收着项目进展:第30天,光伏板覆盖整个厂区屋顶;第45天,首栋厂房完成封顶;第60天,人才公寓开始预售,首日认购率超90%。而在湘城,星达电子的工程师们正加急研发适配巴东项目的智能管理系统,确保千里之外的工厂也能实现“黑灯生产”。
六个月后的剪彩仪式上,巴东县的变化令所有人惊叹。曾经荒芜的野三关镇,如今矗立着银蓝色的智能建筑群,无人机群在空中拼出“巴东新篇”的字样。沈知意将象征运营权的量子密钥交给陈行甲:“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她指向远处正在规划的科技新城,“湘城经验的复制,将让更多县域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局之路。”
当晚,巴东县的智能路灯亮起,照亮通往未来的道路。在有机蔬菜食品公司的监控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的生产数据与湘城的总部实时联动;人才公寓的露台上,新落户的工程师们举杯庆祝;而陈行甲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下一个五年规划——目标直指千亿产值。这座曾因腐败蒙尘的县城,正以科技为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