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合一看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是马通的时候,立刻就是眼前一阵发黑,他倒不是害怕马通,虽然知道这个人难缠还不容易死,但张合毕竟是在战场上过了一辈子,什么样的事情没有见过,对于一个人他也没有那么在意。
他真正在意的是,这个时候马通的出现基本上就意味着王凌的部队已经完了,五六万人就这么全都被干掉了,陇右地区也都会落入蜀汉的瓮中,那么自己还有什么指望?这不就等于判了自己死刑么?
可他并不知道的是,事情根本就没有他想得那么复杂,王凌根本就没有上当,此时已经安全地回到了街亭。
马通进入山区之后第一战打的就是一个小山村,这里有大约二百多士兵,很符合马通的要求。
马通他们悄悄进村,这才发现这些人的警惕性非常低,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会被人袭击的样子,所以战斗打得非常顺利,两千人对二百人本来就是一个碾压的存在,而再加上这些魏军根本就没有防备,所以只是一个冲锋就把他们杀散了,不过马通本来就打算让这些人把自己在这里的消息传出去,所以并没有进行包围,于是二十来个魏军顺利逃跑。
马通他们只是简单的处理了一下战场就马上离开了村庄,来到附近的山上躲了起来,他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在等待魏军继续前来,要是对方来的人少他们就直接干掉对方,要是来的人多他们就遛狗。
马通也在这个时间之内,查看了一下自己的拼夕夕得到了什么东西,一看之下也是有点莫名其妙,竟然是精盐。这个东西在后世非常常见,那个小超市都有卖这个的,除了一些特别愚昧的时刻到来,这个东西也不会脱销。
但是在这个时代却非常珍贵,就别说这种洁白的雪花盐了,很多地方连最低级的岩盐都看不到,他们完全依靠官府专卖才有机会吃到咸盐,不过价钱却也是各有各的特色,一些产盐的地方食盐的价格自然还是很低的大约二三十文就可以买到一斤,也就是两三块钱的样子,可是在一些特别的地方咸盐的价格就有些惊人了,竟然可以达到半两银子一斤的样子。
这种巨大的价格差距自然就成为了很多有心人的目标了,于是乎私盐贩子到处都是,他们当中也有很大部分都成了大商巨贾,甚至有一些人还成为了三个国家当中的顶梁柱般的存在。
国家对于咸盐的控制一直都很严格的,起始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即对盐和铁一起实行专卖。秦商鞅变法,控制山泽之利,也实行盐铁专卖。当时的山海之产主要是盐、铁,官府垄断经营,寓税于价,使人民避免不了征税,又感觉不到征税。汉初开放民营,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汉武帝迫于财政压力和对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盐专卖采取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官府定价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
不过到了东汉时期,对于咸盐的专卖制度被取消了,原因是有传说刘秀就是私盐贩子出身,但那也是野史无处考证,是不是真的也没有关系,不过到了三国时期这个专卖制度又被人拿了起来,原因就是咸盐也成为了三个国家各自的武器。
蜀国有千年盐田,一直采了两千多年依旧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样子,魏国也有自己的产盐地,而东吴更是在海边可以吃到海盐,这看上去好像并没有谁可以扼住对方的咽喉,但实际上魏国还是太大了,很多地方就是一年到头吃淡菜,只有农忙的时候才会吃一点点咸盐,还尽量要给主要劳动力吃一些,原因就是太贵了。
更重要的是西域也是需要咸盐的大户,那里可基本上没有咸盐出产地的,想要吃点咸盐不是要通过买卖,就是要从盐碱地里面搞一些苦涩的土盐,虽然难吃但也比没有好。
当马通看到自己的购物栏上出现了咸盐的时候,一下子就想到了很多事情,不过这些事情归到最后都只能变成一件事,那就是巨大的利益。
他记得自己以前看过一个文章,说诸葛亮拥有那么大的盐业,却并没有做好,他完全可以凭借蜀国极为丰富的井盐产量,大规模倾销到魏国和吴国,换来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四川的井盐由此可以成为蜀国的“聚宝盆”和“提款机”,利用井盐换来的真金白银,蜀国的发展就具有了可靠的财力保障。
其次就是诸葛亮还可以利用食盐作为国计民生基本物资的刚性需求特点,向魏吴两国开展贸易战,通过有意识扩张或缩减食盐产量和贸易量,使之成为蜀国外交上的一个重要砝码,和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利器,来逼迫魏吴两国就范或作出让步。这并非空穴来风,北宋时期,就曾利用食盐和西夏大打贸易战,搞得西夏叫苦连天。
然而不知何故,诸葛亮却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蜀国的井盐开采业一直未得到他的足够重视,使得蜀国错失做强做大的发展良机。
其实那就是在胡说八道而已,大家都有自己的盐产地,对于外来的盐很警惕,谁会让你用这个掐住脖子?更何况诸葛亮其实已经做得很好的,蜀汉之所以能够以一州之地对抗强大的魏国,除了蜀锦之外就是咸盐作为重要的经济后盾了,可那也只能作为走私,光明正大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可自己现在却也有了这个东西,那么能够做的事情可就太多了,别的不说,西域就可以用这个完全控制住,那个时候能赚多少银子都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