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基辅的曙光:罗斯人的黎明
第三章 弗拉基米尔的抉择:当罗斯人遇见拜占庭圣火
第一节 红太阳的阴影(987 - 988年)
在公元987至988年这段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基辅罗斯正处于命运的十字路口。弗拉基米尔,这位手握重权的统治者,即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抉择,而这一抉择将深刻地改变罗斯人的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异教祭坛的血腥
基辅城外,那座弥漫着神秘与恐怖气息的雷神佩伦神庙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弗拉基米尔的大祭司多布雷尼亚手持锋利的匕首,狠狠地刺入一匹白马的喉管。刹那间,鲜血如喷泉般喷溅而出,溅落在橡木神像上,顺着雷神之锤那错综复杂的纹路蜿蜒而下。空气中,铁锈与腐肉混合的腥气弥漫开来,令人作呕。
多布雷尼亚看着神像,抹去胡须上的血珠,眉头紧锁,忧虑地说道:“佩伦依然沉默,去年献祭了十二名战俘,今年更是三十名处女,可神的胃口却越来越大了。”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种血腥献祭的无奈与困惑。
弗拉基米尔站在一旁,凝视着神像那空洞的眼窝,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愤怒与决绝。突然,他猛地挥斧劈断了供桌上的青铜烛台,大声怒吼道:“若神明要靠人血喂养,不如让草原的饿狼来做我们的神!”烛台坠地的脆响打破了神庙内的寂静,与此同时,佩伦像的右臂轰然断裂,露出里面蛀空的朽木。这一幕仿佛是一个预示,象征着旧的异教信仰已经腐朽不堪,即将走向末路。
二、四使者的长路
在君士坦丁堡那座宏伟壮丽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金色的光芒透过穹顶洒下,让人仿佛置身于天堂之中。罗斯使团首领瓦西里站在教堂中央,被金箔穹顶的圣光刺痛了双目。拜占庭牧首走上前来,将葡萄酒滴入他的额头,郑重地说道:“你们的王若受洗,黑海将为他敞开黄金之门。”然而,瓦西里并没有被这诱人的承诺所打动,他弯腰拾起掉落的面饼碎屑,坚定地回应道:“我们不需要施舍的面包——罗斯的船队能碾碎任何闭锁的海峡。”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罗斯人的骄傲与自信。
与此同时,在伏尔加河畔的保加尔汗帐中,伊斯兰使者正热情地向弗拉基米尔的密使展示着《古兰经》。他绘声绘色地说道:“你们的王若弃绝偶像,安拉会赐他七倍于基辅的疆土。”密使轻抚着经卷上的镀金纹饰,突然冷笑一声,说道:“可你们的戒律禁酒——罗斯人宁愿放弃土地,也不愿放弃蜜酒。”这句简洁而有力的回答,充分体现了罗斯人对自己文化和传统的坚守。
三、安娜公主的砝码
当拜占庭皇帝瓦西里二世的密函送至基辅时,封蜡上那压着的双头鹰与玫瑰的纹章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弗拉基米尔手持匕首,小心翼翼地挑开信笺,紫墨水在羊皮纸上流淌,宛如一条毒蛇。信中写道:“助朕镇压巴尔达斯叛乱,朕的妹妹安娜便是你的新娘——前提是你愿洗净多神教的腥膻。”
弗拉基米尔看着信笺,愤怒地将其掷入火盆,鹰徽在火焰中蜷曲成灰。他愤怒地说道:“他们称我们为蛮族,却要借蛮族的刀剑保住紫袍。”说罢,他转身望向南方,此时,黑海方向的夜空正被君士坦丁堡的战火染成暗红,那刺眼的颜色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四、第聂伯河的圣洗
988年盛夏,六千名罗斯战士如同钢铁洪流一般蹚过黑海的浅滩,他们的铁靴无情地踩碎了巴尔达斯叛军的颅骨。当拜占庭鹰旗重新插上色雷斯城墙时,弗拉基米尔的船队已如猛虎般横在金角湾外。
城头上,拜占庭皇帝瓦西里二世高声喊道:“朕的妹妹不会嫁给异教徒。”弗拉基米尔则毫不畏惧,他掀开甲板上的油布,露出三百架弩炮,炮口对准圣索菲亚的金顶,大声回应道:“您的城墙扛不住饥饿的罗斯战士——他们听说君士坦丁堡的面包掺着金粉。”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霸气与决绝。
婚礼前夜,拜占庭教士将弗拉基米尔按入大理石浸礼池。当他浮出水面时,安娜公主的紫袍披风轻轻掠过他的脸颊,熏香中隐隐混着一丝火药气息。原来,那是希腊火的秘密配方,作为嫁妆藏在她的妆奁底层。这一细节,仿佛预示着这场婚姻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利益和文化交融。
五、神像的葬礼
基辅河畔,一场焚神仪式正在进行,这场仪式持续了九天九夜。佩伦像被紧紧绑在焦黑的橡木架上,弗拉基米尔手持火把,眼神坚定地走向柴堆。他亲手将火把掷向浸透鱼油的柴堆,瞬间,火焰冲天而起。围观的老祭司见状,突然声嘶力竭地嘶吼道:“你会被自己的血噎死!”
弗拉基米尔没有理会老祭司的诅咒,他解下浸礼时获赠的十字架,将其插入灰烬之中。寒风呼啸而过,卷起焦灰,在空中拼出斯拉夫字母的“基督”。不识字的农妇们却以为这是雷神最后的诅咒,纷纷在胸前划着旧教的三角符。这一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新旧信仰交替时人们内心的迷茫与挣扎。
弗拉基米尔的这一抉择,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罗斯人的历史中激起了层层波澜。从此,基辅罗斯将踏上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与拜占庭文化的交融将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