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号,夜。
经过了一天的鏖战,双方伤亡超过十万,但收获并不理想。
夜晚伏尔加河畔上,灯火通明,上千的探照灯将整个河面照的通亮。
想晚上进攻,是没有意义的。
在这种强光探照灯下,进攻方看对面,就能看到一片光,而对面却能把人看的清清楚楚,加上冰面还是开阔地,晚上去进攻,那就是纯送了。
次日。
天色朦胧之际。
喀秋莎小姐为三德子送上了最为亲切的叫醒服务,然后新一轮的战事再起。
北方的寒冷,已经将昨天大熊牺牲的战士紧紧的冻在了河面上,他们成为了后来者在河面最好的掩体。
虽然这似乎有些不好,但战场上,一切世俗眼中的好与不好,是没有太大意义,能活下来,就是最好的。
现在冲锋的战士,用昨天牺牲的战士当掩体,或许明天冲锋的战士,也会以他们为掩体。
直到攻下伏尔加格勒为止,这种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所有参战的大熊战士,对此都很清楚。
在大熊开始进攻后,三德子那边也开始了朝前线增派兵力。
至于为什么不晚上将兵力派上去,反而要到大熊进攻的时候再顶着炮火上去。
那是因为河岸没有什么防御工事,能够阻挡住310毫米炮弹的袭击。
要是晚上在河岸布置兵力的话,早上喀秋莎小姐姐提供的就不是什么叫醒服务了,那就得上唢呐了。
所以昨天入夜后,三德子仅仅在河岸防线上留了部分观测人员,防止大熊偷袭,部队早就撤回到后方。
等到第二天喀秋莎炮火对河防阵地洗地过后,大熊士兵开始冲锋的时候,再派人上去。
只是今天这喀秋莎的火力,并没有因为昨天的损失而降低,反而增加到了六百门。
火力更加强大了。
(大熊在真正的历史上,43年2月的时候,就生产了1531门,小说世界已经到43年底了,这玩意多点很正常的。)
应该是这玩意吧
之所以大熊不在昨天一天拖出来,对伏尔加格勒的三德子军队进行更大范围的炮击,一是要保留一定火力,毕竟是打算牺牲的,总不能全部拖出来牺牲。
二来的话,也是阵地有限,短短五公里的横面阵地,摆放五百多门到六百门,已经很密集了。
如果布置更多的话,那么就得两到三架布置在同一阵地了。
这样的话,要是遭一发炮弹,损失就直接翻倍了。
这天的战争,大熊数支小部队扎进到了伏尔加格勒中,这种小部队人数很少,多则五六十人,少则十来人。
只不过三德子对他们的态度有些转变了。
三德子也不再像昨天一样,一旦有小部队进入,就集结兵力去剿灭。
反而是让大熊的小部队占据一些阵地。
三德子对这些阵地也仅仅只是派出了小股部队去应酬。
然后在小部队的后方,临河的一侧,再组织更多一些兵力,来阻断大熊后续部队的进攻。
大熊在见到有部队在城中扎根后,后续进攻部队冲锋的也更猛了。
可迎接他们的,是三德子早就布置好的火力网。
同时又由于这火力点,与己方小部队扎根的地方太近,导致大熊这边的喀秋莎根本就不敢朝那里打。
本来也是,大熊的任务,就是强渡伏尔加河,到伏尔加格勒中扎根,现在付出多大牺牲,刚刚有点起色,怎么舍得去炸掉。
在又冲进去几支小部队后,大熊这边就更加的畏手畏脚了。
只不过大熊的指挥官反应还是很快的,其实在一开始的他就觉得事情不对劲了。
冲进去的人坚守的太久了。
昨天也有人冲进去过,但是很快又被三德子压的下去。
这就是三德子故意放进去限制他们炮火的。
围点打援。
或许他们以前不知道这个词,但随着神州的抗战胜利,各国对神州一些军事的案例进行过多次的分析,其中就有平安城保卫战。
后面鬼子那些岛屿的战役中,也频繁的使用着这种战术,所以这几年来,凡是军事行动的指挥官,多多少少都听过。
当然鹰酱那边参加过太平洋战役的指挥官,他们可以很豪气说一句,他们不但听过,还见过,甚至还吃过亏。
见到这种情形后,大熊的指挥官思量片刻后,反而笑了起来,很快,一道新的命令下达到了大熊部队。
下午三点。
大熊再次发起了强攻,依旧是朝着小股部队占领的地方开始了冲锋。
就在三德子这边觉得大熊又要来送,还有些得意的时候。
所有的喀秋莎炮火同时开火,目标就是这些小阵地前方。
两轮齐射后,大熊的大部队趁着炮火轰炸,火力消失的时间点,快速越过冰面,登上了伏尔加河的西岸。
当三德子再次支援过来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大熊的大部队已经突破了河岸。
五公里的河防,此时半数以上,都被大熊收复,而且正在快速的收复着其他河岸阵地。
三德子这一招算是玩崩了,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也是他们不懂东方文化惹的祸吧,但凡知道一点,那也应该明白,这一招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围点打援。
这一招是围点打援和关门捉贼的结合。
不管平安城保卫战,还是鬼子的岛屿争夺战,用这一招的时候,都是得满足两个条件的,首先就是门得硬。
平安城那里,是因为鬼子没有重炮,堡垒能抗住鬼子当时的火力。
鬼子在岛屿上的礁堡,那更是能够抗住舰炮的玩意。
两个地方共通的点就是关住贼的门,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中,不管是被困的,还是外面的,都破不开这个门。
而三德子的这门,他有个屁的门,别说抗住喀秋莎了,迫击炮估计都扛不住。
也就是进来的大熊小部队火力弱了点,不然连喀秋莎都能省了,直接就是里应外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