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一炉钢水成功熔炼,可以用来筑城的钢筋骨架也可以批量生产了,那浇筑城墙外壳的事也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由于这个时代的工匠还没有接触过这种先进的钢筋为骨架,水泥,碎石和沙粒混合成的水泥浆为主体的修建方法,所以张梵就在工地上指点和监督。
虽然他也不是很懂,但没吃过猪肉,还能没见过猪跑吗。
这种后世随处可见的基建方法还是不难理解的,边看边琢磨就行了。
钢铁厂哪里拉来的钢筋被张梵命人在城墙夯土外围扎成骨架。
然后用厚木板搭建浇灌水泥浆的容器,再一桶一桶的把搅拌好的水泥浆倒进容器内,再用长木棍不断的来回捅容器里的水泥浆,让水泥浆能充分填满容器内的边边角角。
这种土法烧制的水泥凝固时间很漫长,特别用来浇灌厚实的城墙,至少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彻底干透。
城墙就这样一段一段的缓慢浇灌着,而城墙上的城垛钢筋骨架也在搭建。
没有办法,城墙外墙不能城垛同时浇灌,不然就能一次成型了。
城剁上留着十字型的射击孔,守城时可以三四人同时在城剁后射击城下敌人,根本不需要冒头,比起传统的一个城剁一个正方形的小射击孔,十字型的射击孔利用率更高。
负责城墙修建的是京城工部来的一个老工匠,大伙都叫他穆老爹,是个修建高手。
具体名字没人知道,他也从不对人说自己的名字,久了也就没人问了。
京城里自从天启帝驾崩之后,已经很久没有修建的大工程了。
崇祯是个不喜欢奢侈的皇帝,后世学者说他一件龙袍,从登基到挂歪脖子树,就没换过,洗干净接着穿,袖子都磨烂了,还是周皇后给他打的补丁。
就这样一个勤俭的皇帝,是绝对不可能花钱修缮皇宫的,所以工部的善于修建的工匠已经很久没有事做了。
这才被工部派到这宁海卫来了。
现在张大人将修建城墙这样重要的事交给自己负责,这让穆老爹很感激,至少证明自己还能有用,不是个老废物。
虽然工地上的监工之事他能干好,但是统计之事他就做不好了。
以前在工部时,有专门的吏员负责统计,他只负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不过这宁海卫好像吏员不多,这个工地好像根本没派吏员过来。
缺少文人辅佐,这也是张梵现在最头疼的。
一方面他看不起大明的儒家文人,但是现在又感觉离不开这能识文断字的读书人。
现在他发现了,不是自己不喜欢文人,而是不喜欢那些只会读四书五经,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已。
文人里还是有很多牛人的,比如孙元化,比如毕懋康,比如孙承宗以及明末时不得不提的徐光启和宋应星。
这些都是文人,也都是读圣贤书的,但却都是干实事的大能人。
为了解决自己手下读书人太少的问题,在出了告示重金聘请识文断字之人入麾下效力后,却反应平平,只有一些实在过得落魄的平民秀才,同生来投效。
一番打听后,才搞清楚为什么没有什么读书人来投效了。
大明文贵武贱的风气已经上百年历史了,文人看不起武人已经根深蒂固了。
张梵作为一个卫指挥使,听起来很牛,但却结结实实是个武人,自然不会被自恃清高的读书人尊重,更别说来他麾下效力了。
要是被自己的同年们知道了,还不知道要怎么被嘲讽了,毕竟只要考中秀才,就已经算是小半个统治阶级了,已经开始享受一些特权了。
比如不用纳税,比如不用服徭役,比如可以见官不跪。
也就是说,你考中秀才,就会有人来你这里送你田产,给你当佃户,因为你不用缴税,哪怕这些秀才老爷收他们五成的税赋,也比给朝廷缴税赋划算。
朝廷的税赋太繁重了,各种税赋多如牛毛,而且这些税赋都不是朝廷收的,是那些地方官员私自收取的。
朝廷的税赋其实不多,哪怕明末崇祯朝增加了所谓的三饷,其实每年每人的税赋也就不到三钱银子。
但是这些地方官,却敢收三两,甚至更多。
到最后,黑锅崇祯背了,却肥了那些文官的口袋。
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看到崇祯的私人内帑库里只有区区七万两白银时,李闯也怒了,一个堂堂一国之君,私房钱只有区区七万两,还没一个七品县令一年贪的钱多,于是对京城内的文武百官一番拷打,敲出整整七千万两白银。
没办法,既然没有读书人,那就自己培养读书人。
张梵着人搭建了简易的大棚,准备晚上开扫盲班,只要愿意学习识字的,都可以来。
而且他还对自己的士兵和工匠们说了,凡是识字超过五百字的,你每月饷银增加三钱,识字达到一千字以上的,饷银增加五钱。
这可让那些大头兵和工匠们都兴奋不止,都等着这个扫盲班赶快上课。
难民中也有不少人准备去上课,因为有消息说,只要识字,以后就能在张大人麾下谋得一份好差事。
盐场那边也传来消息。
第一批海盐已经生产完成,现在正堆在盐池中,等待张大人去看看。
张梵很高兴,这第一桶金马上有着落了,于是骑着马带着几个亲卫就往到盐场那边。
盐场那边的屯堡已经修建完毕,驻军五十正兵和一百辅兵,负责整个盐场的安全。
等到了盐场时,好多熬盐的军户已经围在一个盐山那里围观,雪白的海盐正一堆堆的堆在盐池里。
张梵看到盐山,也乐呵呵的走过去。
那些军户看到张梵来了,忙跪下磕头。
面前这个年轻的指挥使大人,不仅给他们粮食,还给他们修漂亮的砖瓦房,还给他们涨饷银,简直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不少人家里还立了张梵的长生牌,每天拜拜,希望老天爷保佑张大人长命百岁。
“都起来吧,不用跪了,都起来。”
张梵看到好多头发花白的老年军户颤颤巍巍的跪下磕头,不由心里一酸。
放后世,让老者给你下跪,这是要折寿的,作为穿越者,他可看不得这样的事发生。
那些军户可不管这些,还是不住的磕头,好半响才爬起来。
“大人,出盐了,好多盐,老汉我活了半辈子,还没看过一次能出这么多盐的,都是雪白的海盐啊。”
为首的军户老者许二,也是这盐场的头头,一脸兴奋的对张梵说着,一边指着不远处盐池里一堆堆的海盐说道。
张梵走进盐池,走到一堆盐堆前,抓起一把粗糙的海盐放鼻子前闻了闻。
一股子海腥味。
这个时代的盐张梵吃过,苦的,而且还有腥味。
这是没有提纯的结果。
在后世粗盐要提纯,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这个科技落后的大明,要提纯食盐也不是简单的事。
后世海盐提纯只需要加热高浓度盐水,再加入一些分离剂,就能将还海盐中的一些杂质分离出去,再蒸发掉水分,就能得到初步的食盐,当然,这样的食盐还能食用,还需要几次这样的提纯才行。
但是这明末可没什么分离剂,要提纯,也只能土法提纯,口感虽不能和后世的食盐相比,比这大明时期的食盐,那是要好太多。
张梵现在能想到的提纯食盐的方法,只有最简单的盐水溶液过滤外加烘烤,口感不好就多过滤几遍。
张梵给许二等军户说了这提纯方法,让许二他们试着提纯一下,看提纯后的食盐纯度能达到什么程度。
张梵命亲兵返回宁海卫旧城去取来布料,从棉布到绸缎都拿到盐场来。
不多时,亲兵就骑快马将东西送了过来。
在张梵的指导下,一个简易的过滤设备就做好了。
将锅里倒入清水,然后烧火加热,再放入结块的海盐然后断的搅拌,不断加入海盐块,不断的加热搅拌,直到水里的盐都不再融化为止。
然后将高浓度盐水舀入用棉布和丝绸做的过滤装置的水桶里。
洁白的丝绸上很快就出现好多的杂质,而水桶里的浓缩盐水也清澈不少。
就这样反复的多次搅拌加热过滤后,再将浓缩盐水烧煮掉水分后,锅里就出现了洁白而细腻的细盐。
张梵用手指蘸了一点尝了尝,虽然味道还是不能和后世的精盐比,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优质了。
“许二,你来看看,这细盐怎么样。”
许二凑过去,也用手指捻起一小撮细盐,也尝了尝手指上的细盐。
“这,这是上等的精盐了啊,就算是和进贡的青花盐比也不相上下了啊,大人。”
看到一脸兴奋的许二,张梵也略显开心。
这些盐他不可能都这样去提纯,他没那个功夫也没那个时间。
不过这些盐他也准备分割三六九等。
最下等的粗盐他也就不做加工了,这些粗盐的数量庞大,他决定就这样卖出去,同时也是价格最便宜的,主要针对的是普通老百姓。
中等的食盐提纯一两次,然后简单研磨一下,这种盐的数量也不用太多,主要针对的是大明那些中等收入的人群,比如中小商人,中小官吏等,这些人有点钱,也就看不起那些粗盐。
还有上等细盐,也就是这种多次提纯,然后研磨而成的细盐,这种上等盐针对的就是那些达官显贵,皇亲国戚了。
他也不怕什么巡盐司来找麻烦。
巡盐司就是明朝时朝廷设置的专门缉查私盐的衙门。
虽然衙门不算大,但是权力却极大,他们说你的是非法私盐,你的就是非法私盐,他们说你的是合法公盐,你就是合法公盐。
老子这里只生产盐,又不是盐的搬运工,你巡盐司可管不到老子这里。
关于这些盐的销路,张梵也联系了来宁海卫的那些商人放出风去,说他宁海卫有巨量的好盐供应,一个月后有个产品洽谈会。
并且张梵还带走一些上等细盐回去,他要送给那些商人试用,让他们给自己打广告,让他们帮忙把消息传出去,事成后,会给他们生意上的方便。
这些商人这几个月在宁海卫也是挣得盆满钵满的。
宁海卫虽是新城,而且新城还只是个雏形,但是强大的购买力也把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的商人吓到了。
这里的军人还有工匠的购买力都很强,因为这里的卫指挥使张大人从不拖欠饷银,每月都是足额发放。
手里有钱了,这些军人和匠人就会想着给自己的家人买点东西,比如崭新的布匹,买回家给家人做新衣服。
比如各种小玩意儿,比如小孩子们爱吃的状元糖。
比如卖白面和大米的粮商等。
还有卖各种肉食的屠夫贩子等,都能赚得很欢实。
所以宁海卫新城好做生意的消息早就传出去了。
只不过现在宁海新城还未建城,所以很多大商人都考虑把自己的生意发展过来,所以时不时派人来打听新城的建设进度。
张梵在宁海卫旧城召见了在宁海卫做生意的各行商人,而那些商人也都配合,都乖乖的到旧城集合,等待张梵的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