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楚国本来的国主马希声,如今也已乖乖的赶赴汴京接受处置。这厮性情贪婪残暴,为了强夺财宝不惜滥杀无辜,李天衢对其自然很不待见。
只是考虑到处理亡国之君的常例...诸如正史中李存勖受阉党蛊惑而反悔食言,遣人将前蜀末帝王衍与其宗族尽数屠戮的行径实际上也是个例中的个例,只会招致言而无信的骂名。既然接受了马希声投降提出的条件,也不该明目张胆的直接要了他的命。
不过马希声先前便已自降国格, 不再以楚王自居,而是作为几处藩镇共主的身份到汴京请罪。所以他的规模待遇,甚至比蜀国王衍还要低了好几档...也不过一处小院、几间房舍,限制出入自由,也如监牢里的囚徒一般。
而且你马希声不是吃鸡成瘾么?一日两餐,尽为素食,顿顿都没有鸡肉,李天衢心说我也不必吩咐下去,过些时日想出个让马希声染急症“暴毙”的法子,现在活着对于他来说,恐怕便已经成为一种煎熬。
除了进行吴国治下各处州府官署的人员任命,以及筹备兼并楚国等事宜之外,却还有相隔天南海北的两方外邦使臣赶赴汴京,并且迫切地奏请觐见魏朝帝君。然而李天衢根本就没打算接见那两方使臣,而是委派礼部侍郎崔沂负责与他们的交涉事宜。
来自北方的使臣,却是由渤海国王大諲撰派遣来的...那个渤海国第十五代国主先前虽然也曾多次遣使朝贡梁国、魏朝,但是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也说不上十分亲密。
毕竟以前魏朝与渤海国所统辖的疆域相距甚远,之间有后唐、契丹相隔,魏朝也很难对渤海国施以军事援助。可如今的形势却大不相同,后唐覆灭,魏朝、契丹分别往北、向南扩张,如今北面有大片领土接壤,也随时都有擦枪走火,爆发冲突的可能......
契丹又已经大举进军,势必要将渤海国的整个领土纳入版图之内。当年也曾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则已是日薄西山, 自然也抵挡不住契丹那个新兴崛起的帝国所发动的全面攻势。
即便渤海国与日本的关系也相对紧密, 彼此时常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可是日本如今正值醍醐天皇在位时期,彼此来往走海路往返不易。虽说按史载轨迹日本方面后知后觉,得知渤海早已覆灭之后,便禁止契丹以东丹国的名义派出的使者进入京都,彼此遂再无邦交来往...然而醍醐天皇对于契丹也并非一无所知,他曾有言“朕闻渤海之于契丹,世仇之国也”,日本也不可能为了渤海国冒天大的风险,派兵渡海无端去招惹契丹那个强大的敌手。
可是魏朝就不一样了,与契丹与幽燕之地屯兵对持,也是愈发的剑拔弩张...眼下契丹集中兵力攻打渤海国,如果魏朝出兵奇袭后方,正可以解了渤海国的燃眉之急。
何况之间有汪洋大海相隔的日本截然不同...日本一直要求渤海以称臣纳贡的名义维持邦交,渤海国则将对日关系视为对等外交,名义上臣服于中原王朝并不掉价,可是我国凭什么要矮当初被大唐打得服服帖帖的日本一头?
所以就算与日本走动得频繁,可彼此也因名分上的争议也曾闹得很不愉快...但对于渤海国而言,向中原王朝称臣又能有什么心理障碍?本来便与唐朝一直维持宗藩关系, 如今由魏朝成为中原正朔,而且完全具备北伐契丹的条件, 那么大諲撰这个正史中渤海国的末代君王,当然会尽快遣使赶来要抱大腿,迫切地盼望中原王朝能够成为他强大的靠山。
然而李天衢拒不接见,只是让礼部侍郎崔沂去应付那成天哭爷爷、告奶奶的登门求见,心急火燎的乞望魏朝能发兵北击契丹,以救援本国的渤海使臣...当崔沂赶赴内朝,向李天衢转述对方的言语,便又奏道:
“陛下,渤海使臣称契丹实乃虎狼之国,欲壑难填,若是我朝任由其吞并渤海,则如噬人的恶虎生出双翼,早晚还要觊觎中原,必将为我朝心腹大患...还说当年唐廷太宗皇帝有言:高句丽不除,后世必留大患,遂兴兵救援新罗,一举肃清东北边患。便奏请我朝能够征契丹以救渤海,渤海国尊奉中原,子孙世世代代愿为臣属,做我朝北境藩篱以节制契丹那等大患......”
“还是那些陈词滥调么...无论契丹也好,渤海国也罢,朕要的不是让他们名义上臣服,早晚也要将东北面大片疆土并入我朝。那么契丹先灭渤海,再由我朝吞并契丹,还是我朝相继覆灭契丹、渤海两国...这又有什么分别?”
批了半日奏折的李天衢伸了个懒腰,揉了揉有些酸麻的肩膀,便又长声说道:
“趁着契丹攻打渤海,我朝大举挥军南下,已灭吴国、筹谋吞楚,趁势进取越国,吴越、闽国,也是指日可待,更需要安抚民心、稳定时局...如此先南后北,当然也不应提前与契丹决战。”
魏朝、契丹先前倒也显得有些默契,一个往南打,一个往东北面扩张,而避免双方爆发战争...也不单是因为还有李嗣源统领游牧兵马在中间搅局,双方兼并领土都讲究个先易后难,现在还并没到彼此公然撕破脸皮的时候。
然而李天衢心说与我朝兼并吴、楚等国的形势大有不同...毕竟南面那些割据政权,都是接受前朝唐廷册封,都以唐人汉儿为主体,本来便是血脉同源,同文同种。而且诸国也都承认魏朝是中原正朔王朝,那么向南拓张,这也绝对谈不上是征服外族的侵略战争,而算是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由乱世逐步再完成一统的过程。诸地百姓先前是唐朝子民,现在身为吴人、楚人,以后再成为魏朝治下百姓,他们相对也更容易接受。
可是契丹要吞下渤海国,情况可就截然不同了...做为国祚已经传承两百多年的国度,如今却要被契丹这个兴起壮大的民族征服。即便国家覆亡,渤海族人的排斥心思必定更为强烈。
按史载所述便是如此,耶律阿保机灭了渤海之后,又设东丹国,委命其长子耶律倍为国主,以此做为将渤海国治下疆土到契丹直辖统治的过渡阶段。然而渤海遗民不愿接受契丹人的统治,国家没了,照样纷纷举兵造反,先后又建立定安国、兴辽国、大元国等反抗政权,也着实让契丹深感焦头烂额。
之后经历旷日持久的镇压与招抚,虽然也有一部分渤海族人接受了被契丹统治的事实...但是就算到了辽朝末期,照样还会有渤海人高永昌举兵誓师反辽,一时间还同在白山黑水中兴起的另一支民族女真联手,而自称大渤海国皇帝。虽说那高永昌也被完颜阿骨打顺手给灭了...但是渤海人对契丹人的反抗情绪,甚至还会延续两百年左右,现在也更能切身的感受到亡国之恨。所以耶律阿保机要吞并渤海国容易,可是要打理得那片被征服的疆土时局稳定,可是难上加难了......
所以李天衢又嘱咐崔沂多用外交辞令打马虎眼,总之对待那苦求救援的渤海国使臣,就是表示魏朝“对贵国的处境表示深刻的同情与慰问”,但是并不会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届时魏朝吞并楚、吴等国,而契丹兼并渤海,后院失火的可能性却很高,双方再回过头来相互对持时,按李天衢想来,我朝也将更为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