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炎已经有了一定的养气功夫,每逢大事有静气。
白家和药王谷的合作不但没有挫到他的锐气,反而让他锐气更甚。
他先看的是《百回本西游记》,固然,他要调查一些东西需要用到盖亚,但自身实力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下意识的就先看起了这本有助于融合精气神三宝的顶级道典。
只不过看了半天依旧没什么进展,他这才拿起了那四个符咒的盒子。
鞋遁咒法很简单,他之前就会了,现在要看的是杏子假尸术。
这是一种障眼法。
如果是在平时,沈炎肯定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研究出来这里面的奥妙,但是现在有白家和药王谷的双重压力,他的大脑运转超乎寻常。
很快他就把嫁梦之术和杏子假尸术联系到了一起。
杏子假尸术是幻术,嫁梦之术也是幻术。
这两种东西都是通过对灵魂方面的影响来达到幻术目的。
所以一个虽是咒法,一个虽然是法术,但其实大道同归。
果然,他想的没有错。
很快他就学会了杏子假尸术,只不过他在这里面讨了个巧。
说白了他的杏子假尸术其实还是嫁梦之术。
不过也没关系了。
本来他想学的就不是杏子假尸术,学这个只是为了破除云龙道长给他留下的禁制。
只有破除了这道禁制他才可以学习后面的神游月宫咒。
禁制一打开,只是粗粗扫了一眼神游月光咒的叙述,沈炎的神色就变得怪异起来。
一边的燕如曦也是一脸的迷茫,这神游月光咒的习练之法描述的居然是嫦娥飞升的一段故事。
如果这几个咒法的习练之法不是陈行之亲自转交,燕如曦甚至怀疑这是沈炎在拼夕夕上买来的。
这也太扯了。
按道理来说,一个咒法介绍的修炼的方式怎么可能是一段故事,这简直就离谱。
沈炎也很无奈。
他不得不又把目光放到了《百回本西游记》上。
这次倒不是符箓修不成又看西游,而是这两者之间,他在想是不是有什么关联。
梅少臣跑到龙虎山去要来了一本《百回本西游记》,后来梅少臣的师傅云龙道长挑了四个符咒让他学习,承诺学习成功后传他《通天宝箓大法》。
两个人给的东西讲的都是西游记里面的故事,一件事可以说是巧合,但是巧合太多,那就是故意安排了。
云龙道长在正事上是不会开玩笑的,那么,他这么安排肯定有深意。
沈炎沉吟了良久,但他始终都想不通这其中的关联点,有种东西好像抓住了,但又说不上来。
最终他选择问梅少臣,顺便问一下梅少臣的安全问题。
他单枪匹马的跑到古家去闹事,也不知道死了没有。
电话拨打过去,梅少臣居然在第一时间就接了,而后主动对沈炎说那条蛇已经被古家的人吞食了,应该是找不回来了,他准备找古家人的麻烦,弄个相应的补偿。
沈炎暂时没有心情管一条凝真境初期的蛇灵,直接问起了《百回本西游记》的事。
他让梅少臣回忆一下,想想弄书过来的时候代天师有没有特别交代什么,看看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没说。
梅少臣很耿直的说没有,没有特别交代什么。沈炎尽管有心理准备,但线索再次断了还是有些难受。
不过沈炎倒是有了一个很大胆的想法。
那就是通读道典。
他小时候看了很多书,只是没有什么体系。
医书、算卦、风水之类应有尽有,道典也有。
但他所在的始终是个小村子,藏书的内容和正一派比起来,肯定是有所不如的。
正一派那可是融合了所有符箓教派,比他原来的小村庄大了百倍千倍不止。
当然了,沈炎所谓的通读道典,并不是要把所有的道典都读一遍,而是挑选一些对于一些特殊名词,比如注重道家名词解释的那种读一下。
有戏言称,西游记这本书是基于《性命圭旨》来写的。
甚至有人说西游记就是《性命圭旨》的演绎方式。
西游记中所提到的日中乌金,月中玉兔,就是来自于《性命圭旨》。
乌金和玉兔,分别代表了铅和汞,所以才会说西游记也是一本假言真道的顶级道典。
这么一推,所谓的神游月宫咒中所展现的嫦娥飞升的故事,可能也是在假言真道。
只是说不知道言的是什么道。
沈炎让梅少臣帮忙弄了一些道典过来,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性命圭旨》。
梅少臣是真的真的热情,一口气给他弄了三十多本道典。
沈炎率先看起来《性命圭旨》,看完一遍后,沈炎当时发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
比如说重楼,说的就是气管。
气管有十二节,一层一层就跟一重一重的楼一样,而绛宫说的就是心脏。
绛宫是神仙住的地方,心神心神,每个人的神便住在心宫。
沈炎看到这一段便感觉和神游月宫咒有一点一点关联,但是又说不清楚。
他又翻起了其他道典。
最终,他把神游月宫咒描述的那种飞升月宫的场面假定成人的神突破重楼回到绛宫的场面。
因为道家修炼,开始的时候是要吞津液的,津液便是从重楼慢慢下沉,其中精华被心神吸收,沈阳按照这种步骤试了一遍。
只是一遍过去,沈炎发觉好像有点效果。
整个动作做完,他仿佛感应到了什么东西。
那是一种他一直追求的那种天地间最为纯正的气。
就是燕小白体内的那一道先天之炁。
这么一想,沈炎想起刚才看的两本雷法中看到的话。
一本是雷法第一派神霄派祖师王文卿所着的《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中说的:“将者,一气耳。”
一本是雷法集大成者白玉蟾《太上九天雷霆大法琅书序》说:“元气未判,未始有雷,太虚既开,太极始立。太极之数五,五居乎中,中黄正气,同乎一初,散在万物,遂分阴阳。阴阳之炁结而成雷,其中有神主之,则神霄真王也。”
这两句话都说明了一个观点。
元炁神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