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前发生的战斗不一样的是,密支那的战斗一开打就进入了激烈的白热化状态……此时缅甸其它方向的战斗基本结束,日军几乎将所有的飞机都集中在了曼德勒机场并轮番对密支那展开轰炸。任何时刻,密支那上空都会有十余架日军战斗力或是轰炸机在呼啸着寻找目标,找到目标之后就会俯冲下来扫射或者投弹。
中*队就依靠着从英军留下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对日军飞机展开还击,但一方面是战士们并没有多少使用这些装备的经验和训练,另一方面是地面低速移动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在与空中高速飞行的战斗机对抗时不会有优势……高射炮等很难瞄准天空中窜来窜去的敌机,而下方的高射炮、高射机枪只要一开火,很快就会被日军飞行员发现并成为他们优先打击目标。
所以,就像对付坦克的最好武器就是坦克一样,其实对付战斗机的最好武器也是战斗机。
只可惜中国远征军根本就没有空中力量,所以战斗一开打就陷入了被动……虽然有几架日军战机被中*队打得直接在空中解体或是冒着烟逃了回去,但防空力量也是越打越少,很快就不足以对日军的战机构成威胁了。
这么一来日军战机就肆无忌惮的对密支那防线展开扫射和轰炸。
首先遭殃的是伊诺瓦底江上的船只……这时的日军可不管什么缅日友好,无论是缅甸百姓的船还是中*人船,也无论大小,只要是能在江面上漂浮的东西一律打沉了再说了,一时伊诺瓦底江上惨叫一片浮尸处处,前一秒还有缅甸渔民在冲着日军飞机欢呼。下一秒他们就倒在了日军战机射下来的一串串子弹里。
一艘客轮也遭到了日军战机的疯狂进攻,不一会儿就被炸得倾斜到一边,客轮上的缅甸百姓只好纷纷跳水大声呼救。但是却没人敢去救他们……日军战机已经像是疯了一样,任何敢出现在江面上的船支都要受到攻击。甚至还有两架零式战机俯冲下来朝掉入江水里的百姓扫射,随着一串串子弹激起的水花,刚才还在挣扎呼救的缅甸百姓很快就变成了一具具死尸,伊诺瓦底江也被染成了红色。
应该说日军炸毁船只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如果留着这些船的话,只要天色一黑,这些船很快就会变成中*队手里的运输工具。所以从战争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战争本来就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但是……扫射那些已经落水的百姓,明知道他们是对战争没有多少历害关系的百姓还要朝他们开枪,那就只能用“变态”这个词来形容了……要知道日军的补给也不多,日军飞机员这时应该节省弹药才对,但他们却会将弹药浪费在百姓身上,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实际上就影射出日军已经扭曲的内心,他们是在发泄一种杀戮的**。
这时最难受的就要属新22师了。
新22师可以说是遭到了自进入缅甸以来最猛烈的进攻……在其正面是日军18师团的第55联队,另外还有一个山炮联队及两个坦克中队,天上还有不断的朝新22师阵地扫射、轰炸的日军飞机。这使得日军几次突破新22师的防线,新22师的战士们只能用生命和刺刀一次又一次将这些鬼子给拼了回去。
师长寥耀湘坐在地图前顶着头顶上的炮火看着地图一言不发。他很清楚新22师阵地的重要性……新22师只要后退一步,那么就会把密支那的侧翼暴露在日军十八师团面前,虽然日军暂时没有渡江工具无法进行渡江作战。但他们的大炮却可以直接对密支那侧翼构成威胁。
如果新22师被击溃,那不仅新22师无路可走要重新败走野人山,日军第十八师团也在密支那防线上打开缺口绕到密支那后方将密支那包围。
所以新22师不能败,也不能退,一步都不能退!
但新22师现在全师只有六千余人,而且从救援同古起,就接连打了斯瓦河阻击战、平满纳会战,以及与新38师一起在第五军后方担任掩护主力撤退的任务。此时的新22师已经是支疲军。反观日军十八师团,其兵力是新22师的数倍不说。还是自从进入缅甸后只打过几场小仗热身正蓄势待发的精锐之师……这场战斗的艰难处就可想而知了。
更重要的还是,此时新22师正面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伊诺瓦底江被日军战机封锁。于是密支那方向就过不来一个援兵也过不来一发弹药,再这样下去新22师就只能用石头跟鬼了拼命了!
想了想。寥耀湘就接通了杜聿明的电话:“军座,我们剩余的弹药已经不多了!”
杜聿明与寥耀湘已共事多年,知道寥耀湘话不多也轻易不会提要求,现在会说弹药不多……那就意味着新22师都快撑不下去了。
但此时的杜聿明也十分头大,他没想到鬼子会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就对密支那发起这么猛烈的攻击,这使得第五军根本就来不及换装密支那缴获的英式步枪。
所以,这时不只是新22师弹药不足的问题,96师、新三十八师都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
当然,新22师的问题更严重、更迫切,因为他们隔着一条江,而且这条江此时还被日军飞机给封锁了。
想了想,杜聿明就回答道:“建楚兄(寥耀湘的字),一定要坚持住,我马上想办法给你们送弹药!”
挂上电话杜聿明就对副官下令道:“命令,96师紧急换装英式步枪,把节省下来的弹药全部增援新22师!”
“是!”副官应了声,但随即就愕然望向杜聿明,问道:“军座……日军战机已经封锁了江面,这弹药……怎么运过去?”
杜聿明叹了口气,说道:“把这个任务交给工兵一团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