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太极宫,甘露殿。
李世民与一干近臣批阅完奏折之后,留下了长孙无忌和杜如晦。
李世民拿着一道奏折说道:“这是敬德给朕上的一道奏折,你们看看。”
王德立刻上前,将李世民手里的奏折,送到了长孙无忌手中。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的打开奏折开始阅读。
他也是常年看奏折,因此练就一项快速阅读奏折的能力。
这一次,他也像往常一样,快速阅读着,可是看着看着,他的阅读速度就不由得慢下来,有时他甚至还要返回去,将某一句关键的话语重新再看一遍。
他用了比平时长的多的时间,才将一份奏折看完,并将奏折传给了杜如晦。
杜如晦同样了用了更长时间才看完。
两人看完后,都面无表情的沉思着奏折里的内容。
同时,他们心中也都有一个疑惑,尉迟敬德怎么会写出这样一份奏折呢?他是不是新收了个厉害的谋士呢?
李世民开口问道:“你们觉得此事可行否?”
长孙无忌率先开口说道:“陛下,如若按奏折所言,培育天下寒门子弟,不用劳费国库太多,更重督促州县官员,臣觉得此事可行。”
魏为给李世民后世了一个后世教育体系的设想,分为三个阶段,小学、中学、大学。
其实,这个教育体系基本已经存在了,只是不成体系,而且数量太少,魏为要做的就是使其系统化。
为了尽量少花钱,多办事,以及尽量保证这个教育体系建立之后,能够持续的发挥作用,魏为还提出了一些建议。
比如,秀才、举人、进士,必须进入小学、中学、大学,当过一段时间的老师之后,才能继续往上考,或者入朝为官。
再者,充分调动民间的资本,鼓励民间办学,并且对做出重大贡献者,进行相应的嘉奖。
此外,将办学的成绩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指标,调动地方官员的办学积极性,如此等等。
魏为相信,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教育体系基本上就可以组建完成了。
他也没想着把所有孩子都送进学校,只要有三分之一可以入学,那么书生的数量就会增加数十倍。
原本无人可用的局面就会迅速得到解决,李世民再也无需窥视士族的那些人才了。
杜如晦也被这个宏大的计划震撼到了,之前人们成才主要靠自学,但是这一套教育体系建立之后,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人才,“陛下,臣觉得此法甚好,数年之后,即可每年可为朝廷供应相当数量之人才,朝廷择其优者而用之,何愁天下不治啊。”
李世民也很兴奋,这份奏折给他描绘了一个人才济济的画面,而李世民对人才最为渴望,正中他的下怀。
“好,既然你们都觉得可行,那这件事情交给你们两个来办理,你们先写个章程上来。”
“是。”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同时应是。
“陛下,”杜如晦再次开口说道:“既然此奏折乃敬德所上,不如让他与我们一起处理此事。”
李世民微笑着说道:“还是不要为难他了,令他带兵打仗还行,让他处理此类事情,非其所长啊。”
“那这奏折?”杜如晦当然知道尉迟敬德不擅长这些事情,他不是真想把尉迟敬德加进来,他只是想要真正上奏章的那个人。
“奏章是敬德所上,但不是出自他手,真正上奏章的人是魏为。”
长孙无忌惊讶的问道:“献醉山河配方的魏为?”
“就是此人。他不光献了醉山河,还献了印刷术呢。”
在李世民的示意下,王德取来了印刷术的木板,还给两人演示了一下。
李世民说道:“此印刷术也交于你们推广天下,有了它,书籍的价格必然降低,寒门子弟看书也容易一些。”
长孙无忌和杜如晦都是心思玲珑之人,他们马上就意识到了印刷术的巨大功效。
而魏为不仅替他们构建了一个教育体系的设想,还贡献了印刷术,那此人之才能,必然不俗。
杜如晦立刻产生了招揽之心,“陛下,既然奏折和印刷术都出自魏为之手,臣斗胆请陛下给他封个官职,臣想…”
李世民笑呵呵的说道:“克明啊,你就别想了,这个人朕肯定要用,但不是现在,需磨磨他的性子才是,连朕都敢算计,岂不太猖狂了?”
“陛下,何出此言?”
李世民翻出一份奏折,说道:“你们看看这个。”
这份奏折正是雍州府刺史调查魏为偷玉佩事件的前因后果。
事情很容易就调查清楚了,牵扯之人也不是很多,包括崔凯,孙永儒,以及几个侍卫。
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看完奏折,再回想一下,魏为当初献配方的事情,立刻明白李世民所谓的被算计是怎么回事。
杜如晦还是爱惜魏为之才,不希望李世民因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对魏为有了偏见。
他想了一下说道:“陛下,魏为未必就是有心算计陛下,也许他只是觉得与其被崔氏抢走,不如献于陛下。”
“你的心意,朕明白,朕说过,此人肯定要用,朕绝对不会因为这件事就对他心存芥蒂,只是要磨磨他的性子而已,免得他将来不把朕放在眼里。”
既然李世民看得清楚,杜如晦也没什么可说的了,“陛下英明。”
李世民问道:“你们说说,这个崔凯该怎么处理啊?”
长孙无忌说道:“按照贞观律,诬陷者按诬陷之事定罪,崔凯诬陷魏为盗窃玉佩,那么崔凯之罪就是盗窃玉佩,当杖责二十。”
李世民却有点不满意,“杖责二十,没法警示世人啊。”
长孙无忌和杜如明白,陛下这是要跟士族翻脸了。
之前李世民对待士族的态度很矛盾,既想打击士族的威望,又想使用士族的人才。
有了设想中的教育体系,李世民再也无求于士族,他就可以毫无顾忌的打击士族了。
可是,崔凯的事情毕竟太小,怎么才能最大限度的表明李世民的立场呢?
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绞尽脑汁,终于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