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你个吴襄!为达个人目的,你竟投靠满清,出卖大明军,出卖你大舅哥……”
“你这样的人,简直……简直禽兽不如!你……”
指着吴襄,朱慈烺恨不得立即拿出龙泉剑,将他一剑斩杀了。
吴襄这时龟缩成一团,蹲在笼子一角,瑟瑟发抖。
“太子殿下此言差矣,他吴襄当时并没有资格投靠满清。”宋献策当即说道:
“他吴襄只是给皇太极提供了具体情报,还厚颜无耻地给出了逃跑方向而已。”
“只是吴襄做得天衣无缝,哪怕后来大明朝廷追责,都没谁怀疑他吴襄有勾结满清的举措。”
首先,皇太极率八旗军前来袭击,就是这时对大明朝廷,在辽东筑城举措的常规应对:
你孙承宗筑建城堡,咱就在你这么些城堡工程将完、未完时候突袭一下,以毁掉这些城堡为八旗军作战目的。
有适当时机,还可以围城打援,将大明军有生力量予逐步歼灭。
这一战略及其正确,屡试不爽。
在不断消耗掉大明朝军力的同时,极大的耗空了大明朝的财力。
天启皇帝登基之初,讨论辽东战略。
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王在晋上疏言:
“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
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可布矣!
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王在晋由此提出:大明朝廷筹资一百万两白银,用于修筑、加固山海关防线。
其实,王在晋这样的战略布局,于这时的大明朝来说,及其正确。
与其不断消耗,不如退守山海关一线。
稳定局面,有了力量后,再反击后金,打它个措手不及,一战而灭之……
可是,就是这样的战略正确,却遭到了以帝师身份的孙承宗,用政治正确的大明骨气驳斥得体无完肤。
孙承宗提出:以一年投入五百万两白银的开支,构建宁锦防线。
当时年仅十六岁,仓促登基的朱由校,最为信任的,唯他的老师孙承宗了。
于是,辽东基建开始了。
可结果呢?每年超支都是翻倍!
因为你修建的宁锦防线,每次修得差不多了,八旗军就会来围攻,给予破坏。
好多城堡还是怕落到清军手里,修造官下令烧毁的。
这样,过段时间,大明朝都要再同一地区重建一次宁锦防线……
要知道这时的大明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仅仅三百多万两!
这样的基建投资,完全就已经将大明拖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另外还有庞大的军费开支呢?从哪里来?
所以,到了朱由检手里的大明,无论他如何挣扎,都是在做无用功了。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祖大寿回到锦州城后,接下来的表现吧。
我们说,祖大寿他不是个彻底无耻的叛徒。
但他祖大寿也并非是个勇士,因为他也贪生怕死。
这诈降之法,恐怕历史上所有的勇士都不屑为之吧?
但是,他这种骚操作的意义却是巨大的。
因为众多被俘的关宁军将士,听说他们的大帅回到了锦州,也都纷纷从满清控制区域逃了回来。
这样,就使皇太极要一战消灭祖氏关宁军的计划又一次落空了。
还有军力在手的祖大寿,大明朝还能治他罪不?
不能了嘛。
就连这时的辽东巡抚丘禾嘉,参奏祖大寿献大凌河城堡投降满清,崇祯皇帝都不予理睬。
反而提升祖大寿为左都督,领锦州。
于是,祖大寿就在锦州城里龟缩了。
不仅不见皇太极多次派来的使者。
就是崇祯皇帝三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祖大寿都借故推辞……
而这以后的辽东,除锦州城里外,吴三桂就大展拳脚了。
至后来洪承畴率十几万明军入辽东,都不得不倚仗吴三桂,即可见几年时间,吴三桂将自家势力经营到了何种程度。
松锦大战之后,吴三桂的推荐、提携恩人洪承畴被俘、降了。
后来,对大明绝望,对辽东绝望,将家族财富实施了转移……祖大寿也诚心降了满清……
至此,辽东地界,名义上属大明朝可控之地,也就仅剩宁远到山海关城一线,仅有的几个城堡了。
而这几个城堡的实际控制者,就是他吴三桂了。
这时,我们回头看看大明朝二十多年来,在辽东地界的瞎折腾:
烧掉了天量的银子,而这些银子不管怎么流转,转来转去,都在这块地域里吧?
而地域都归了满清,地域里的银子是不是逐渐地,就进入了满清朝的国库里了?
成熟了的清廷农奴主集团,有了大量奴隶生产粮食、其他生活用品。
你从大明大规模基建中卖力气,使手段,做家丁……获得的银子,总要买必须的生活物资吧?
呵呵,大明朝压榨内地老百姓,不惜让老百姓奋起反叛而获得的银子,送到辽东,又反而壮大了自己最强大的敌人……
这样的骚操作,恐怕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王朝都不会干如此愚蠢之事吧?
可是,偏偏已经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就这么干了!
谁之过?
有人说,末期的大明,并不缺人才!
孙承宗、袁崇焕、熊廷弼等人都榜上有名。
可是,我要说,这些个“人才”!
可能,他们下围棋,都是用下五子棋的方式——不懂布局嘛!
而祖大寿、祖氏一族;吴襄、吴三桂、吴氏一族;包括他们之前的李成梁、李氏一族……
他们为家族、个人的权势、金钱、利益,而使用各种的方式、方法、手段,都是在大明朝廷大的方针、政策、举措之下的奋搏。
你要说他们是罪人吧,连祖大寿的投降都是迫不得已。
只能说他们自私吧?没有民族正义感,历史使命感……
但是,拿他们跟京城里那些大官们相比,至少他们还都在大明朝廷驱使下,跟大明朝最大的敌人去战斗过……
如今,就是正与我大顺军战斗的吴三桂。他之所以走到今天,都还是因这种自私给害的!
“吴襄!我知道你一直凝神静气,仔细在听我讲述、分析。”宋献策这时看着笼中人吴襄说道:
“现在,你该可以想象,推展出你儿子吴三桂今后的出路了吧?”
“三条路:
一,投降满清,做汉奸,遗臭万年。
二,投大顺,共抗满清,然后解甲归田,不问世事,富贵着过完余生。
三,尊从跟我皇达成的协议,携崇祯太子去南京,折腾南明朝廷……”
“不!我哪怕要去南京,也绝不许他吴家父子跟随!”
朱慈烺这时跳了起来,欲否决李自成跟吴三桂达成的口头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