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您有心事?”
陆芸披上一件素色睡袍,坐在林默的身旁。
知夫莫如妻,两人相知相爱这么长时间,陆芸对林默已经十分了解了。刚才欢爱之时,她看到林默有些心不在焉,便看穿了她的心思。
“军国大事,臣妾等身为妇人本不该多问,但见陛下为此烦忧,总是于心不忍,想要替陛下分担些。”
秦禾也来到林默的身旁,为林默整理凌乱的衣物。
见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王语晴,则来到林默的身后为她揉肩捏背。凌薇也难得的,为他揉腿。
群美环绕,按理说林默应该很幸福了。
可是人嘛,总是不知足的,总想做到尽善尽美。
当上大汉皇帝之后,林默想让百姓变好,想让国家强大。总是有太多,操不完的心。
国内诸侯纷争,虽然慑于大汉的强大军力,未敢轻举妄动。可是要想一统四海,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漠北建城功在千秋,为的是保住这片土地,防止匈奴再次作恶的同时,守住这片天然马场。
只要牢牢地控制住漠北,那么北方才会安定。
林默从未有过妇人不得干政这种想法,恰恰相反,在他外出征战的时候,朝中大小事务都是交给陆芸掌管的。
可以说,陆芸不仅仅要管理后宫,更有监国的职责。
而凌薇更是绣衣的真正统领,掌管天下情报,全国官员的信息。
林默信任她们,愿意把权力交给她们。
如今她们四人的好意,林默自然不会拒绝。
当即将开辟漠北遇到的一系列事情,和她们说了起来。
“漠北一战,咱们大汉最精锐的部队大雪龙骑几乎全部折损,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土地自然不能放任不管。漠北建城可一劳永逸的免除北方之患,甚至为咱们大汉开疆扩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所以漠北必须牢牢地,控制在咱们得手中。”
陆芸首先便是肯定了林默的做法。
她这么说,并不是安慰林默。而是真心觉得,漠北那片广袤的地域值得花费代价去建设和治理。
“但国内的农耕和战事,也同样重要。”
秦禾也在认真地思考着这个问题。
过去的三年灾害,九州人口锐减。虽说这一年恢复了不少,新生儿增加的数量是以前五年的总和。可婴儿的成长需要时间,不是一两年就能长大的。
因此,大汉依旧面临人口不足的问题。
“陛下,或许可以先把战事停一停,让将士们屯田?”王语晴忽然开口道。
“不可。”凌薇立刻否定了这个意见。
她解释道,“如今大汉军势正盛,上到一品大将,下到普通士兵,都想要建功立业。若此时让将士们屯田,无疑是在烧红的铁上面浇一盆冷水。”
若是冷了军心,再想让他们重燃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而且,如今天下都忌惮大汉,汉旗所指望风披靡,很多城池都是不战而降。
如果此时罢兵,便是给了敌人喘息之机。
以后再起刀兵同样困难十倍百倍。
在场的四女当中,王语晴是最不懂军事的一个。听到凌薇的反驳后,她吐了吐香舌,不再说什么了。
“臣妾觉得,工部的任务虽然重,但也没必要抽调那么多民夫过去。匈奴本地,不就有许多的劳动力吗。”陆芸淡淡的说道,“陛下,匈奴凶顽,让他们参与建城,或许也是一次驯服他们的好机会。”
林默点点头,“的确。”
他给了工部太大的权限,以至于工部尚书孔宣在征集民夫的时候,没有去考虑实际情况。
当然,这也不能怪孔宣。
毕竟他也想立功,早日完成漠北建城大业。
“将公布报上来的人数砍去三成,不够的让他去找雷铜。”林默微微一笑,将陆芸和秦禾拉入怀中,“这段时间朕不在朝中,辛苦你们了。想要什么赏赐,尽管向朕开口。”
二女俏面微红,秦禾接着道,“陛下,臣妾问您一件事情。”
“你说。”林默看着她道。
“皇后姐姐替您纳了八名妃子,神仙师父可有奖励?”秦禾看着林默,一脸认真地问道。
其他三人,也紧张地看着林默。
“什么神仙师父?”
林默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诧异地看着她们。
“您不是说,只要您娶妻生子,神仙师父就会给您奖励吗?难道没有得到奖励?”陆芸急了。
她可是费了好一番心思,才给林默寻觅到那八位美人。
若是没有奖励,她会很失望。
“有,不但有,而且非常及时。”林默立刻想到了自己扯得慌,他在陆芸等人面前将系统说成是神仙师父。好一段时间没有聊这个,都已经忘了。
“那就好。”
陆芸等人松了口气,接着道,“陛下,为了大汉江山,请您纳妃!”
“纳妃?”
林默一脸古怪的看着众女。
“怎么啦?”凌薇道,“您现在是大汉天子,九五之尊,就算是三千佳丽,也一点都不过分。”
“陛下操劳国事,无暇顾及这些,咱们姐妹就替陛下多费心吧。”
“替陛下选秀纳妃本就是后宫的职责。”
众女你一言我一语,直接就把这件事情给定了。
翌日朝会,
林默让从工部扣了三分之一的人,司隶,豫州,荆州,雍州和益州等地的农耕不能耽误。
为了帮助百姓重建家园,恢复民生。
林默甚至还花费了五百万两银子从系统购买了许多农作物的种子,让户部打造农具,保证百姓可以租赁到农具和耕牛。并且,还在每个县设立农技署,监督农业生产,禁止买卖土地,防止土地兼并。
另外,林默大力推行科考制度,每年秋天举行一次,任何人都可以参加。
此举打破了世家垄断知识和仕途的局面,为天下寒门学士,敞开了仕途大门。
这个政策一出,首先为之疯狂的是在洛阳的那些寒门学子。
洛阳作为帝都,许多寒门学子来到这里寻求机缘。他们运气好点的,能入世家做幕僚,得到世家的推荐便可步入仕途。
然而大多数人时运不济,因为阶级的缘故,他们空有满腹经纶而无人赏识。
只能通过打短工维持生计,或者去酒楼说书,靠别人打赏勉强糊口。
这些人,像极了林默前世的那些北漂,为了梦想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
科举制度的出现,犹如一道光,瞬间照亮了他们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