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的事情解决了,但马拉申科接下来仍有事情要做,并不是说现在就能歇下来了。
“有消息吗?政委同志他们现在情况如何?”
纵使是南辕北辙分隔地如此之远,马拉申科也依旧操心着政委同志北路那边的状况,相信这对于彼得罗夫政委而言也是一样。
临时架设在车站内的电台能够与政委同志那边取得联系,以电报的形式,马拉申科得以借此了解到政委同志那边最新的第一手状况。
“有回信了,政委同志他们一切顺利,并且询问我们这边的状况如何。”
手里捏着瓦洛沙给自己递过来的电报,以一目十行的速度飞速阅览完毕。
电报上的大致内容说的是北路方向上的部队目前已经抵达突出部附近,彼得罗夫政委正在与库尔巴洛夫以及拉夫里年科二人一起,开始着手准备第一阶段的初期攻势。
也是由于马拉申科不在岗的缘故,北路方向上的部队指挥权由拉夫里年科这个副师长,以及作为政治副指挥员的彼得罗夫政委一起代行,并且与方面军司令部也就是瓦图京那边保持着联络。
因为战事吃紧,需尽快拔掉德国佬埋下的这个突出部钉子,尽快将整个巴格拉季昂行动推向下一阶段、不能耽误了整体战略行程的缘故,所以瓦图京那边下达的命令也是催促的挺紧。
原本经过长途越野机动后是应该给坦克们做一次整体检修保养的,但怎奈彼得罗夫政委率部抵达目标区域的时候,接应会合的波罗的海方面军早就等在了那儿,只待重装甲部队抵达即可展开第一阶段攻势。
这帮仗着波罗的海舰队强大舰炮支援的家伙确实推进速度迅猛,沿着海岸线一路狂飙猛进,沿途所有挡道的德棍都被舰炮轰成了渣、发送上天。
搞到最后当德军主力部队被击溃之后,剩下的那些阿猫阿狗三两只的小股德军部队,压根都不敢往上靠,就算靠上去也是给舰炮当炮灰,只得撤退。
听起来像是个好消息,但政委同志却也在电报中向马拉申科说明了这件事糟糕的另一面。
那些被波罗的海舰队的强大舰炮像赶鸭子一样轰跑的德军溃逃部队,有相当一部分都撤退到了本就囤积大量德军增援部队的北部突出部去。
这里刚好在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射程之外,而且还是距离前线最近,当然也是防御最稳固、后援最可靠的一处坚固落脚点。被轰的七零八落的那些德军溃兵有很多都慌不择路地跑到这地方来寻求庇护,生怕再继续跑路搞不好会被敌人半道截胡、死在半路上。
尽管这些后来涌入的德军大多数都是已经被击溃过一次的溃兵,但却架不住人数众多。
波罗的海方面军提供的情报显示,至少有7个不同番号的国防军师一级部队溃逃到了突出部里,这还不算那些独立的、较师更低一级的其它溃逃德军部队,更不包含本就驻扎于此的那些囤积德军部队。
结合手头现有情报的一番初步估算,彼得罗夫政委觉得在这个南北宽度不到12公里、纵深仅有27公里的尖锥形突出部内,囤积着至少5个齐装满员步兵师、2个建制相对完整装甲师,以及7个残缺溃逃步兵师、1个残缺溃逃装甲师和数量不明的其它低一级德军作战单位,连带着还有滥竽充数的少量仆从军和乌克兰伪军部队。
粗略估算之下,这股规模不小敌军的总兵力至少得在15万人起步、20万人不封顶,整个正面战场上再也没有比这一股敌人更加庞大的集群兵力了。突出部内的德军密度前所未有之高,可能有部分受创严重的德军撤到了突出部以外、更后方的位置休整。
但政委同志的判断是只要战事吃紧有需要,这些德军随时都有可能重新整编、稍加补充后重返战场,德国佬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持住这个连接南北两个集团军群最后的陆上枢纽。
因此在战略预判上绝不能轻敌,要做好和最大数量、最坏情况下的敌军随时交手过招的准备。
好消息是波罗的海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部都已获知了此消息,正在调遣更多的后续增援部队赶来助阵。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援军当中并无太大股的坦克部队,现在整个巴格拉季昂行动都进入了战事的最高潮,几乎所有的坦克部队都有任务在身、要么就还在和敌人的激斗中抽不出身来,无法赶往北部突出部投入这场战斗。
也就是说,北部突出部围剿歼灭战的挑大梁坦克部队,就是战无不胜、功勋彪炳的斯大林近卫第一坦克师。一支顶着师一级番号,实际上却被瓦图京当成坦克军来用的英雄部队。
北部突出部的实际情况远比预想中的要严重,这是政委同志在电报末尾向马拉申科表述的最直接意思。
如果有可能的话,马拉申科最好还是尽快料理完南边的事物、向北疾驰,尽早率领师主力部队前来会合,最重要的是接下来的战斗必须要有师长同志坐镇。先期第一阶段的外围清扫战斗结束后很快就会面临真正的深入死斗,这必须要有马拉申科这个师长的亲自坐镇指挥、统筹全局。
“情况比预想的要糟,北部突出部的德国佬憋了一大锅肥肉等着咱们去炖。光靠政委同志他们吃不下这么多,我们得尽早归队和他们会合。”
收起电报的马拉申科还惦记着最后一件事,处理完最后这桩麻烦事,自己就可以立刻率部动身前往北方同政委同志他们会合了。
“宝贝处理的怎么样了?装车完成我们就立刻离开,战斗结束到现在已经过去快四十分钟了,没有太多时间可供浪费。”
也就是在听罢马拉申科此言的瓦洛沙正准备汇报最新情况之时,一名快步跑入屋内的传令兵忽然打断了对话。
“团长同志,紧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