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一提春江花月夜,崇祯便晓得了,当即说道:“原来是他,也只有这样的大才,才能发明出这等神奇之物,对了,不知应天府今年的乡试结果如何?这个赵秀才如此了得,就是中了解元,朕也不会觉得惊奇。”
王承恩脸上的神色甚是精彩,露出一副想笑而又不敢笑的神情,崇祯察觉有异,奇怪地看了王承恩一眼:“怎么?莫非他竟然名落孙山吗?”
王承恩想了想,说道:“说起来,这倒也算是南京城内的一件大事呢,皇上天天日理万机,这事老臣便没有和皇上说。”
崇祯说道:“哦?你且快说,到底怎么回事?”
王承恩说道:“启禀皇上,这赵无忌他没有参加乡试,他说我朝的八股文选士,选不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所以这次乡试,他没有参加,也就没有名次。”
听闻此言,崇祯皇帝一拍桌子,猛地站起:“你说什么?他竟然这么说!”
王承恩低眉顺眼,眼光看着地上说道:“据传这是他的原话。”
崇祯皇帝站着想了一会,脸上阴晴不定,最后才缓缓坐下,说道:“他说的其实也没错,朕也是这么想的……”
王承恩听了皇帝这话,吃了一惊,一个趔趄,差点没摔倒,他仍旧没有抬头,看着地面说道:“原来皇上是这么想的啊。”
崇祯自小饱读史书,古代的列位伟大帝王,得到贤臣的辅佐,开启太平盛世的事迹,让他向往不已,同时他又自视甚高,历代皇帝里,除了尧舜,其他皇帝他都有些不放在眼里。
据说曾经有大臣拍他的马屁,将他比作文景之治中的汉文帝,本来以为这马屁拍的恰到好处,没想到却惹得崇祯怫然不悦,原来崇祯认为汉文帝在历代皇帝里,只能算是中上,这样的皇帝怎么能跟自己相提并论呢?崇祯的自负,可见一斑。
崇祯前面的皇帝,比如万历,曾有连续二十八年不上朝的记录,而崇祯以尧舜自比,其勤奋的程度,在明朝历代皇帝里,都是罕见的。
比如说“日讲”,这是由有名的学者,每天为皇帝讲授四书五经等经史着作,然而历代的皇帝,都不重视这个,有的皇帝甚至一次都没参加过,只有崇祯,在他担任皇帝的这些年里,次次不落,坚持每天参加、学习。
虽然崇祯如此勤奋,然而这大明的国事,却一天天地糜烂了起来,崇祯皇帝思前想后,最终得出结论,君是明君,然而臣却不是贤臣,古代明君皆有贤臣辅佐,方能开辟太平盛世,建立不世功业,而自己虽然是明君,身边却无贤臣辅佐,助力不足,这才导致如今国内的种种乱象产生。
他担任皇帝的第一年,就把首席内阁大学士换了四次,因为他惊讶的发现,身边诸臣,都是碌碌无为的庸俗之辈,像张良,陈平,霍去病,卫青那样的能臣大将,竟然是一个都无。
就拿那个曾经的首辅周道登来说吧,看似学富五车,满腹才华,实际反应迟钝,凡事只知唯唯诺诺,曾经有一次,崇祯问他,为什么宰相要用读书人,结果周道登回答道,这个问题,他需要回去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让崇祯对其极为失望。
崇祯皇帝的勤奋程度在历代大明君王中是名列前茅的,同样,他更换官员的频繁程度,也是极为罕见的,在他看来,正是这些官员平庸之辈太多,自己才不得不反复任用,考察官员,以期待能从中发掘出能力强的干才。
时间长了,崇祯没有发掘出太多的贤才,他这才开始反思,而赵无忌说的八股取士,选不出真正的贤才,却正好说中了他的心思,常言道国难思良将,如今恰逢用人之际,崇祯皇帝不由得动了念头,是否自己也该放宽范围,不拘一格地选用,使用人才?
就像这赵无忌,号称江南第一才子,他的诗词,崇祯也是极为欣赏的,又发明了这眼镜和放大镜,这样的人既有才学,又能实干,听说还曾带头安置难民,十分得力,不就是自己所期盼的贤才吗。
想到这里,崇祯就对王承恩说道:“大伴,通知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让他密切关注南京赵无忌,这个人,朕很看好,让他替朕盯着点赵无忌,将来朕是要大用他的。”
王承恩暗暗羡慕赵无忌,这么年轻的秀才,连功名都没有,就已经简入帝心,被皇帝所看重,看来此人前途不可限量,他当即便答应下来。
时间慢慢流逝,转眼间,已经到了八月金秋,这是农民们最幸福的季节,他们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如今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
赵无忌来到种植红薯和地瓜的田间,看着地里的一片茂盛的绿色,心里有些激动,自从来到大明以来,这两年来,他一直在等待这个时刻,等待这地瓜和红薯丰收的季节。
赵无忌的策略就是以红薯和地瓜的高产,来打动崇祯,并凭着进献这两个高产作物的功劳,向崇祯争取一个进身之阶,他穿越时带来的地瓜和红薯数目有限,而要打动崇祯,就必须要向他证明在大规模的种植下,这两种作物仍然能够高产。
所以这两年来,他利用手头这几个土豆和红薯为种子,一生十,十生百,百生千,如此一步步地慢慢扩大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如今他手头,已经种植有两亩土豆,四亩红薯,已经到了在世人面前揭开这两种作物的面纱的时候了。
李守财走在田里,随意寻了一株土豆,便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把土豆从地里刨了出来,交给顾炎武称量,随后便走进红薯地里,又挑了一株红薯,开始挖掘地下的果实。
顾炎武称量了收获的土豆之后,看向赵无忌,说道:“公子,这一个植株,收获了十五斤半土豆,这么算下来的话……”他皱眉估算了一下,才说道:“亩产一千五六百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