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济格见到图赖带着人撤下来的时候愣了一下,但他相信图赖的判断,图赖也是宿将了,肯定是因为顺军的反击力度太大了图赖才会选择把士兵撤下来。
随即图赖向阿济格汇报了情况,直说顺军作战意志坚定,而且有火器,特别是有一种掌心雷,威力很大,白甲兵的重甲都撑不住。
阿济格闻言愣了一下,说道,“你的意思是有白甲兵阵亡了?”
图赖叹了口气,说道,“死了六个白甲兵,四个被掌心雷炸中当场阵亡,有两个在撤退时被冷枪阴了,顺军的火器水平很高,以后白甲兵不能轻易投入战场了。”
阿济格闻言有些头疼,清军火器上的优势全靠明军衬托,真的拼火器的话清廷无论如何都拼不过拥有庞大资源的中原政权。
想了想,阿济格觉得这个问题还是交给多尔衮去思考,他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
当然阿济格也没有责备图赖把人撤下来的做法,相反他觉得图赖做得很对。
毕竟满人就这么些人,死一个少一个,死多了的话八旗集团就得崩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清军这番攻势之后还是打不下铁山,以后要想把铁山的顺军赶下海就麻烦了。
阿济格见一众士卒神情萎靡,士气低落,无奈只得下令让大军先加固营垒,挖掘壕沟,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而就在铁山那边打成一锅粥之时,李过这边由其亲自带领的顺军进展倒还是顺利。
顺军海陆并进,击破了金砺属下的清军,拿下了木场驿之后又大举进逼南关,金砺琢磨了一阵之后,觉得南关是守不住的,于是他带着清军直接放弃南关,往北撤回金州,然后派人去向多尔衮要援军去了。
当然金砺倒是不担心金州被顺军速通,因为他认为顺军没这个能力。
金州与旅顺不同,旅顺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座港口,虽然后来勉强修成了一个堡垒,但距离清末那种要塞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大概明太祖当年命令明军建旅顺港的时候做梦也想不到旅顺有朝一日会面临海上来的倭寇的威胁。
但是金州不一样,金州是正儿八经的城市,而且还是卫城。
金州城在明初由明将叶旺,马云督建,一开始为土城,后来经金州指挥使韦富扩建成砖石城,城墙高达三丈三尺,嘉靖年间辽东巡抚王之诰再次加固,并增设角楼等城防体系,使得金州更加坚固。
李过率军突破南关之后在金州以南的关帝庙设立了指挥部,并将大军驻扎在关帝庙附近。
在安排完驻扎事宜之后,李过亲自带着部队来到金州城下观看,金州的规模有些出乎李过的意料:
李过原本还以为关外都是一些小城而已,没想到金州都有这么大,那比金州更为紧要的辽沈,广宁,锦州,宁远这些城市只会更加坚不可摧。
“难怪陛下说收复辽地的关键还是在火器,没有火器的话确实很难撬开这些铁罐头。”
李过感慨了一阵,虽然金州看起来不好打,但他是一定要打下金州的:
这既是总参谋部的计划,也是李过的个人判断。
因为金州正好卡在金州地峡上,拿下金州才能保证其南边的整个半岛,而如果丢了金州,旅顺其实也很难守住,那么顺军便只得只能在和毛文龙一样在海上打游击了,那样的话对清军的杀伤和影响将十分有限。
况且拿下金州的话顺军就能在金州附近进行屯田,减轻后勤压力:
毕竟按照李自成的规划,顺军几路大军对后勤打得压力实在太大了,虽然可以走海路运输,但是李过作为内地出身之人天然不信任不稳定的海运。
当然,李过征战多年,已经养成了凡事先考虑最差情况的习惯,他虽然带着必胜的信念来到金州,准备攻下金州,但同时他也安排了相当一部分人在旅顺建造土堡,扩建旅顺,以防情况不利的话能退到旅顺坚守。
金州这一带已经没有多少汉民,辽南地区在明清拉锯战中早已化为荒芜,而且金州这个地方离海不远,清廷担心汉民驾船出逃,于是迁入金州附近的大部分是蒙古人:
这些蒙古人主要来自于科尔沁和察哈尔部,也有一些来自于土默特部,这些蒙古人并不太会种田,粮食供给基本靠清廷运输,清廷把这些蒙古人扔在这里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或许仅仅只是为了削弱草原上的蒙古势力而已。
但这却使得金州大片良田就这么被浪费了,辽南四卫在明廷时是辽东都司的主要粮食供应区,金州一地便有在册田亩近六千顷,而在清廷手中,粮食产出却极为有限。
生活在金州地区的蒙古人战力也不怎么样,这些蒙古人以一个个蒙古包的形式分布在金州各地,在顺军到达的时候一些蒙古人已经随着金砺退入金州城中,还有一些蒙古人舍不得他们的牛羊而抱着侥幸的心理留在城外。
此时的关外地区清军威望正处于如日中天之际,此时讲只针对某个集团毫无意义,因为那样并不会起到什么分化的作用,反而只会让顺军将士们束手束脚。
因此出征之前,李自成特别向出征的一众将领交代了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
\\\"剃头者皆大顺之敌,当全力将之歼灭殆尽,无论其原本是满,是蒙还是汉。”
因此顺军对这些蒙古人没有手软,大批顺军骑兵纵马而去,将蒙古人歼灭,并焚毁其住所,将蒙古人留在城外的物资也悉数抢掠一空。
一些蒙古人也试图和顺军展开交锋,但他们在顺军优势兵力的围剿下很快崩溃,顺军没用太多时间就将金州城外的所有蒙古人全部肃清。
肃清了蒙古人之后,顺军便可以将营寨往前推进,李过下令让顺军围住东西南三个城门,并直接在城门不远处扎营,打造攻城器械,以此给金州守军施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