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麻醉药
古代想要长生不老的皇帝有很多,不只秦始皇一个。
因为皇帝有需求,所以就诞生了一批专门研究长生的术士。
术士炼制的那些丹药多含有毒成分,很多皇帝追求长生不成,反而因此折了自己阳寿。
两年前,项羽受伤,项家的那名医师听虞熙提起过麻醉药物后,大感兴趣,这两年多一直在研究麻沸散,从各种石头、土,再到植物、动物,他实验了数以千计的方子,已经从赤石脂、紫石英、石硫黄、曼陀罗花等药材中摸索出一点门道了。
这些东西有的服用之后能减轻身体上的病痛,有的直接可以让人昏迷,或感觉不到疼痛。
毒和药同根同源,端看你是用来杀人还是救人!
这位医师研究这些,显然是为了提高医术,治病救人,经过他的反复实验,麻醉药物提前几百年诞生了。
有时候,科技的进步只是源于一个启发。
有了医者的研究,虞熙便想到将这些药物再提纯,做成能立即让他缓解病痛的药,献给秦始皇,再配以她所知道的各类神话故事和传说,让秦始皇相信,这种药真能让他长生不老。
这事成功了收益很大,失败了也会死得很惨,毕竟那人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啊!
“你想让暴君相信你的药能让他长生不死,就先让我相信!”项羽说道。
虞熙犹豫了一下说道,“伱要试也行,不过只能少量用一次,吃多了会中毒的。”
项羽惊讶道,“你要毒杀皇帝?”
“我有那么笨吗,毒杀了他我能逃得掉?这其实只是带有麻醉镇痛功能的慢性毒药,只要用药取得他的信任,进入咸阳政治中心,进而影响他的一些决策,比如……给韩信安个谋反的罪名,借皇帝的手把他杀了。”
项羽想了一下说道,“这事太危险了,那暴君能一统六国,怕是没那么好忽悠,再说了,就算你能成功,过后要怎么脱身?”
虞熙道,“我没打算亲自去,你找个能力强,会忽悠,又忠心的人,我把药给他,让他以术士的身份去给皇帝献药。”
虞熙知道自己肚子里没什么墨水,可不敢亲自去忽悠秦始皇这大咖。
只要不是虞熙亲自去,有办法能让自己的心腹潜伏到秦始皇身边,项羽自然不会拒绝,只要把韩信这个最大的威胁除了,再直接一味药送皇帝下幽都,光复楚国这事就算成功一半了。
“药在哪里,你回去便让我先试试。”
虞熙道,“还没制出来。”
项羽一噎,“没制出来你就这么自信能迷惑皇帝?”
项羽觉得,还是不要对这丫头抱太大希望了,先前她说要制什么火药,结果两年多了,制出来的还是只能喷人一脸黑灰的效果,等她把药做出来,说不定皇帝已经死了。
二人一路闲聊着往回走,旁边晒盐场上,农妇正用木耙子把盐田中的盐扒拉成堆。
两年前虞熙来到会稽后,才发现这时代的盐都是用煮的,耗费大量人力木柴,得到的产量却非常少,导致盐的价格十分高。
前世她见过海边盐场是用太阳晒盐的,便跟项羽提了晒盐的想法,项羽又找项家的幕僚匠人们,经过半年实验,研究出了淋卤晒盐之法,又收买贿赂娄县县令,郡守殷通等高官,拿到了食盐售卖权,仅仅一年就赚了近千万钱。
以晒盐法制出的盐成本低,产量高,照目前秦国的盐价卖,利润非常之高,巨大的利益之下,这些官员也都跟项家同流合污了。
除了盐,项家还在娄县建了一处庄园,通过走私铜铁,自己铸造兵器。
二人回到庄园里,一名光着膀子,满脸是汗的铁匠跑过来拱手一礼,“家主,您的霸王枪铸成了!”
“这么快!”
项羽惊讶了一下,拉起虞熙的手,“走,一起看看去!”
铸剑坊内,虞熙的兄长虞子期正在给霸王枪的枪尖涂抹膏油,整把枪长一丈三尺七寸三分,重七十三斤七两三钱,枪尖、枪杆皆为精铁打造。
虞子期自小就拜了越国着名铸剑师欧冶子的第九代弟子为师,学得一身铸剑本领,虞熙和项羽定亲后,虞家便跟随项羽来到会稽,虞子期一直在帮项羽铸造兵器。
见项羽过来了,虞子期把手中长枪递给他,“试试看,称不称手。”
项羽单手接过枪杆,先掂了掂,左手又摸了摸枪尖,笑道,“重量很合适,枪尖也极为锋利,无需试便知比矛好用。”
枪是由矛演变而来,二者的相似度很接近,不过也有区分。
矛的刃头比枪头大,刃又平又扁,枪则是三角眼棱形,两面的中间线凸起,左右两侧二角突出对称。
这时代用的基本都是矛,这把霸王枪听名字就知道,是虞熙仿照后世的枪请虞子期铸造的。
虞子期道,“看着很霸气,却不一定好用。”
“我这便去试试!”
项羽提着枪走到外面空旷处,单手便耍了起来,七十几斤的长武器,每耍一下都伴随着空气被摩擦的呼呼声,光听声音就足以让普通人害怕。
项羽耍了一会儿,最后一枪刺进旁边大树的树干,只听呲的一声,枪尖竟没入树中有三寸余,这要是刺在人身上,铁甲都能被刺穿。
项羽满意大笑,“好,好一把霸王枪!配得霸王名号!”
他走到虞子期跟前,拱手行了一礼,“多谢兄长为我铸得此枪!”
虞子期摆了摆手,“一家人客气啥?阿妹死活要跟着你,我这做兄长的只能认命相陪咯!”
当日项羽在被迁虏的情况下向虞父提亲,不但请求把虞熙许配给他,还要求一起带去会稽,这种情况,换做别人肯定是不可能答应的。
但虞家是楚国小贵族,被秦始皇迫害得最厉害的就是这一阶层的人,三天两头不是迁虏,就是出钱出人,虞父本就厌恶暴秦,加之女儿也想追随项羽,便同意了这门亲事,全家都跟着搬来会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