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前也对陛下说过,说我在庄子上折腾来折腾去,虽然动静大了些,但是早晚都能用上,不管是经验也好,还是人手方面也罢,这不,具体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李复笑了:“莫要说姜确了,如果说文建从临颍回来,这活儿交给他来做,他在这里,也能替代姜确的作用。”
“这就是人员方面的培养了,随着往后用的人越来越多,能够培养出来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听到李复这样说,房玄龄看向杜如晦的目光中,也带了几分羡慕。
自家两个孩子,都还年幼,尚且在读书习武。
“年前,文建也要从临颍回来了。”杜如晦笑道。
对于自己的这个长子的成长,杜如晦是喜闻乐见的,长子越是出息,他心中越是欢喜。
将来,还指望着杜构承接杜家,能够承接自己的位置。
哪怕在朝中,坐不到自己这个位置上,但是也要做个正儿八经的实权官,这样,杜家的荣光,才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人到了这个地步,就不能只是为自己考虑了,也要为身后的家族着想,培养能够支撑家族的人。
眼下,他的儿女当中,唯一出挑的,就只有长子杜构。
至于其他的孩子,年纪小,还在读书,未曾入仕,还看不出资质如何。
读书好,聪明,不代表在为官一途上有资质,不代表其他的事情,就能够做的妥当。
人可以聪明,但是不管是聪明还是愚笨,在任何一方面,过犹不及。
太过于聪明的人,就怕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到将整个家族拖入深渊当中。
要聪明,不要小聪明,要大智慧,还要中正,要品性。
“树叶开始掉了。”李复看了一眼外头:“真快。”
“可不是嘛,前些天,树叶子还是绿的呢。”
“再过一个月,这树杈子上,就要变得光秃秃的了,这边的作坊,按照殿下所计算的,半个月就能正式开工,刚刚好赶得上。”
“谁说不是呢。”李复笑了笑:“也就是一切时间刚刚好,不然的话,新盖个作坊来不及,也就只能在长安城里找个现成的宅子来做这事儿了。”
这样做的话,倒也省时省力,只是后续安排,就有些麻烦了。
尤其是还要跟军营里的人接触,出城入城什么的,来来回回的折腾,很是不方便。
这样放在金吾卫的营地旁边,出门就能看到营地,一来方便,二来,周围安全方面,有足够的保证。
谁敢在金吾卫的地盘上闹事?
甚至说,谁家宵小,敢来骚扰金吾卫的邻居,金吾卫一帮大老爷们连自家门口都护不住,他们的脸往哪儿搁?
在知道金吾卫头上的上司是程咬金之后,李复就更是不为这个作坊担心了。
既然是陛下和皇后娘娘牵头的作坊,程咬金也知道了,他能不上心吗?
“从城里出来,到这边来,来回路途,也耽误不少事儿,而且,往后这边的作坊规模还是要扩大的,这边地方足够多,后续不管怎么扩张,都方便,但是在长安城里就不一样了,后续想要扩张,可就给局限住了。”李复说道:“所以,不如一开始麻烦一些。”
“甚至,就目前这点事儿,也算不上麻烦,之所以事情闹的动静大了,本身也不是盖作坊的缘故,无非是长安城里人多嘴杂,心里藏这事儿的人多,所以他们看什么,都觉得非同寻常,都想要追根问底。”
事情本身很简单,只不过是人的心思复杂了些,所以看简单的事情也能看出诸多复杂来。
就是这么个道理。
李复也是拐着弯的骂人了。
一帮闲的蛋疼的人,正儿八经的朝政不去关注,不去处理要紧事,城外这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他们倒是放在心上了,甚至拿到朝堂上去说。
怎么着,朝堂上衮衮诸公一天天闲着没事儿,在朝会上就议论城外多了个作坊的事吗?
李二凤生气也是应该的,没有一气之下罢免这些闲着蛋疼的官员,也算他脾气好了。
可干点正经事吧。
“经过今日,朝中不会再有什么言论了。”房玄龄笑道:“朝中无言论,但是不代表长安城里,事情就这么平息了,我估计,还是会有好事者,想要探听作坊的事儿,本身作坊也只是个正常的作坊,但是关于棉花的事情,我想,应该会有很多人感兴趣。”
“是啊,毕竟,大唐与高昌国通商之后,大批量的棉花进入关中,这也是一笔买卖。”杜如晦思索着:“殿下的庄子上也种了棉花,一旦发现这棉花当中有利可图,怕不是要有一部分土地,都要被种上棉花了。”
这才是让他们两人忧虑的地方。
土地产粮食才是最主要的,一旦种植棉花变得有利可图,那么,手握大批量土地的地主,可就要将粮食,都换成棉花来种植了。
粮食对于朝廷来说,可是至关重要的。
顺着杜如晦的话去想,李复也想明白了杜如晦的担心。
农作物,经济作物。
如果说粮食的产出有富余,拿出一部分土地来种植棉花,也未尝不可。
中男和丁男每人受田100亩,其中包括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老男、笃疾和废疾受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口分田30亩;如果没有丁男,以老男、笃疾(重病、不治之病)和废疾为户主的,每人另受永业田20亩;杂户受田同于百姓。
在一家人有足够多的土地,正常产出的粮食足够一家人温饱还有富裕的情况下,也可以匀出一亩两亩地用来种植棉花,除却满足自家人用之外,还能出售。
这当然是好事。
不过,这说的可是正常情况下。
而大唐,多的是不正常情况。
比如说,自家土地被高门大户所兼并,沦为佃农。
再比如说,为了避免交税,将自家土地挂靠在不用交税的人家.......
李复没有看过户部的统计,所以对这种情况了解的不多,也不知道这种情况占比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