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梅关觅踪痕
我一直以为,路是很重要的。人类在深层次的思考中,常常追问“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其实说的便是“来路”与“去路”。
“来路”是我们行走的轨迹,“去路”则是我们前行的轨道。没有路,我们将寸步难行。
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自然是没错的。然而,在某一片空地上,走的人“多了”,却绝非偶然。正是如此,当我们弄清了其中的缘由,无论生命个体,抑或人类群体,都可能会走得更顺畅一些,从而少一些“鹿回头”。
当我行走在梅关古驿道时,我忽然产生了上述想法。
梅关,雄居于赣粤两省交界处的梅岭隘口。虽然陆游吟咏驿外梅花的名句,让我很轻易地相信这位南宋大词人曾经莅临梅关,并由此对梅关的梅花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梅关最让我倾心的仍然是古驿道,是这条朴朴实实的“路”。
梅关古驿道,从南安古城至关楼长约25里,全部用鹅卵石铺筑,宽约3米,至今保存完好的有3000余米。它是江南仅有、全国罕见的千年古驿道,是历史上中原通往岭南及海外诸国的“陆上丝绸之路”中的必经之地。这条古驿道最早由唐代着名丞相张九龄主持开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作为贯通南北的唯一交通要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踏,冬无寒土”。直到清朝末年,随着海运发展、五口通商和铁路的开通,才逐渐冷落。
也许,我们与古人最易亲近的乃是古人用过的物件,比如书画、瓷器。可是,因为它们大都成了文物,被收藏进了博物馆,并非许多今人有机会触摸的。那么,还有什么更能够让芸芸众生与古人亲密接触吗?我想,这就是“路”,是古人用自己的双脚踩出的踪痕。正是如此——当我漫步在故宫之中,目睹凹坎斑驳的地砖,我每每疑心,帝王将相们正在我的身旁谈笑风生;当我攀行于长城之上,目睹踏成薄片的石阶,我常常感觉,周边有持着长矛的将士们在不停穿梭。岁月无痕,许多东西都会“雨打风吹去”,如同一场大雪,“万径人踪灭”,而那些尚存的前人们所踩过的路,会依然让我们感喟岁月的短暂,拉近我们与古人的距离。
漫步于梅花丛中的我,凝视着脚下这片距今已近一千三百年的古驿道,不由得骤然沉思:“千年驿道今犹在,不见当年过往人。”一块块光溜溜的鹅卵石上面,曾经行走着的南来北往客,踪痕依在,人却不知已归何方。时光如此匆匆,怪不得圣人曾说,“逝者如斯夫”,我们真的没理由虚度光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