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祠堂楹联见证客家摇篮
在以宗法家庭制度为基础的传统中国社会,人们的宗族观念普遍比较浓厚,尊祖敬宗、报本追源的意识十分强烈。那时,同一宗族一般都有供奉祖宗或先贤的庙堂,也叫祠堂,作为思亲崇祖、慎终追远的重要活动场所。由于客家人独特的迁徙经历,其在客家人眼里具有更加特殊的地位。在客家摇篮赣南,客家有族便有祠。与家谱一样,祠堂成了家族的象征,祠堂建筑是族人心中的圣殿。
祠堂这一过去的重要公共建筑,体现了一个家族的脸面和实力,在当时的建筑中最为威严、最为抢眼、最有讲究。青砖碧瓦、门额大匾、斗拱飞檐、雕栏画栋,各个细节都极为考究,直观地反映出宗族的渊源,折射出文明的传承,透露出富有特色的文化心理背景。在赣南客家祠堂,后人透过这些细节,可以窥见赣南客家与中原难以割舍的血脉情,可以了解中原居民辗转迁徙另辟新基的艰难历程。在这些细节中,祠堂楹联是以文字形式来表现的,且一般镌刻在正门两侧或厅堂的柱子上,占据了醒目的位置。实际上,它不只是装饰,对内是励志铭,对外是广告词,起着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如果将祠堂喻为一姓一族的门面,祠堂楹联则是一姓一族之魂。所谓文章千古事,文字的直白性迫使人们对祠堂楹联倾注更多的心力。用语平平让人感觉本族缺乏文化内涵,言过其实则必然贻笑大方,每一宗族对此都极为慎重,往往要请大手笔出马,力求精练、贴切,恰如其分地展示本族辉煌的历史。其中,许多祠堂楹联在字里行间,追源抱本,讲述了本族的迁徙历程和家族传统,记载着赣南客家人繁衍发展的艰辛,这是先人留下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认识赣南客家悠远历史的活化石。以下辑录数则,以兹佐证。
之一:“支从吴国而分,赖有子孝孙贤,博得炽昌至此;族自浒江乃大,若非宗功祖德,焉能繁衍如斯。”
这是赣县湖江乡夏府村戚氏祠堂的一副楹联,其中反映出戚氏迁居至夏府后,人丁兴盛,成为当地望族。
之二:“源远流长自唐代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当思发扬光大;溪清水秀由博州迁豫章南林,瓜繁椒衍毋忘好友亲朋。”
这副楹联见于上犹紫阳乡源溪村廖氏祠堂。上联表明廖氏在唐代时就出过杰出人物,勉励后人要以之为楷模,再接再厉;下联讲述了源溪村廖氏的由来,并希望宗亲团结和睦。
之三:“华胄耀唐江之南,由宋迄今声并田门称叠起;族姓衍颍川之绪,建宇妥灵誉继振公永流传。”
在这副南康大岭乡犹水江边钟氏祠堂的楹联里,不仅可以了解到钟氏在唐江之南的土地上得到长足发展,还让人明白钟氏的源头在颍川,犹水江边的钟氏来自中原大地。
类似的楹联还有不少,它们从一个侧面证明,赣南客家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在赣南已有很长的历史,并获得了新的发展,说赣南是客家摇篮,这是有事实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