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诗文赣州韵悠悠
朋友问我,吟诵赣州的诗文中,哪些具有地标性意义,或者说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能够充当赣州的形象大使。做这样的判断是很难的,毕竟,吟诵赣州的诗文太多了。再者,这原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儿。我不敢贸然作答,只是,思绪翻飞,不禁引领着我回溯印象中与赣州相关的文字。
依时间顺序,我首先想到了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该句出自南朝宋陆凯《赠范晔》,据说为陆凯路经梅岭时题赠给尚书吏部郎范晔的,这位范晔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后汉书》的作者。梅岭位于赣粤交界处,为古时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的名着《牡丹亭》即以此地为背景。
赣州有“宋城博物馆”的美誉,在宋代一度与当时的都城开封并称,时有“北有开封,南有赣州”之说。因此,两宋时期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首推北宋大学士苏东坡的作品。我所知道的东坡先生歌咏赣州的诗即达二十首之多,且首首都是精品。据悉,中国城市八景文化便来自他所作的《题虔州八境图》。不过,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还数《郁孤台》一诗,因为,诗中“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一句深深地改变了赣州的地情风貌。在赣江西岸,今天仍高高耸立着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玉虹塔。不久,新城区章江之侧的杨梅渡公园山顶还将高耸起一座同样以此诗得名的翠浪塔。
在文体学上,宋代以词闻名,而词分两派,即豪放派和婉约派。南宋辛弃疾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代表人物。有意思的是,苏东坡在赣州留下的大体上都是诗歌,好在其后辈辛弃疾有一首题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词,使赣州因为宋词而大放异彩。词中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可谓尽人皆知,当今报刊上还经常能看到以此作为标题的文章。
也许是辛弃疾的忧国忧民情怀熔铸了赣州的爱国情结,历代诸多深怀国家情感的名人与赣州结下了诗文缘。与辛弃疾同朝代的文天祥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赣州写了不少诗,但如果要从中确定吟诵赣州的经典,我倾向于《禅关》。这不仅因为位于城东的马祖岩为佛教禅宗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胜地,而且,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是观看赣州城的最佳处。尤其是,诗中“只愿四时烟露少,满城楼阁见青山”,我以为与苏东坡同样题写马祖岩的“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蒙”遥相呼应。
赣州与宋明理学渊源深厚,明代哲学家、教育家、阳明心学的创立人王阳明即在此生活多年。他在赣州做官时曾于通天岩结庐讲学,现在通天岩山门处的忘归岩石壁上,仍能看到他题刻的五言诗《赣州通天岩》,其中的名句“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道出了赣州风光的秀美。我读大学时,老师还曾介绍说,当时有日本学人慕名而来,专程前来欣赏阳明先生的手笔。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一度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其时,革命领袖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光华夺目的篇章。毛泽东的词作《清平乐·会昌》和《菩萨蛮·大柏地》都广为人知。前有名句“风景这边独好”,应属传扬赣州的绝佳“广告词”了,比王阳明的“青山随地佳”说得直白得多;后有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目前央视一套正在热播的长篇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片尾曲即用此词,近来推出的赣州大型综合型文艺期刊《今朝》则取自该词末句“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新中国领导人中,同样长于诗文的儒帅陈毅在赣南打游击长达数年之久,他的《梅岭三章》由于收录进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同样知者甚众。
在思考吟诵赣州的经典篇目时,我将“主题积极向上,篇幅短小传诵广,文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景点有代表性,作家有一定声名”作为遴选原则,照这个标准,郭沫若的《登赣州城内八境台》我认为可纳入进来。“三江日夜流,八境岁华遒。广厦云间列,长桥水上浮。林材冠赣省,钨产甲神州。一步竿头进,力争最上游。”寥寥数笔,勾勒出了赣州的山水风物。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赣州是一座有历史厚度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众多刻画赣州的诗文,丰润着赣州的色泽,赣州因为文化而增其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