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虽然是契丹公认的世代后族,但权利分配是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团体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事。
当初辽景宗耶律贤在出猎途中突然病死,灵前继位的耶律隆续年仅十二岁,其母萧绰,也就是如今摄政的萧太后也不满三十。
绝对是标准的孤儿寡母面临主少国疑!
当时就有宗室亲王二百余人拥兵自重。只是事发仓促,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发动,就被萧绰成功拉拢了耶律斜轸和韩德让两位顾命大臣,控制了大局。后来又成功获得了宗室重将耶律休哥的认可,这才让各有心思的其他宗室不敢妄动,算是稳住了地位。
萧绰这个女人也是厉害,在牢牢把握大局的前提下,一边有节奏的推行一系列强国改革,让辽国的国力蒸蒸日上,一边大力提拔萧氏族人进入军中,进一步掌控兵权。
时到如今,已经摄政十七年的萧太后,在国中的威望已经无人能及了。
可即便如此,她也毕竟姓萧不姓耶律。
尽管契丹人自古就有子幼母主的传统,但姓耶律的宗室亲王们,仍然对她心怀不满。
说到底,还是萧太后大力提拔萧氏族人和部分汉人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能满意才有鬼了。
之前皇帝年幼,萧绰执政又没什么能摆到桌面上说的差错,国力更是一日比一日强盛,这些人纵有不满也只能憋着。
可今日却已经不同往日了。
萧挞凛的意外战死,让萧氏突然失去了军中最大的柱石,原本无比稳固的军权出现了一道巨大的裂缝。
而这还不是最重要或者说最根本的,皇帝年龄的增长才是萧太后最大的隐忧。
耶律隆续今年已经二十九岁了,再母慈子孝,他这位正经皇帝心里,也不免对把持权柄的母亲产生不满。
这也是为什么萧挞凛战死让萧太后和韩德让那样紧张的原因。当时两人的定计本就是打一个时间差,通过一系列的调动让军权再次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只要紧握兵权,萧太后就不怕自己儿子和那些居心叵测的宗室亲王整什么幺蛾子。
这些人也的确因为慢了一步没什么办法,但冒冒头、使使绊子还是很乐意的。再说在他们甚至其他人看来,也不算是使绊子,朝堂方略不同而已嘛!
耶律古的消息送回,总览全局的萧太后是倾向于同意撤兵的。
一是当初议以及联盟各国,本就是为了竖个靶子来转移国内矛盾。如今形势已经重新稳定了下来,灭不灭得了靶子也就是个面子问题而已。
二是实际执政的她深知,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战事,的确给国力造成了巨大损耗,雪季攻城更是十分不智。
其实在从晋城撤不撤军这个问题上,辽国朝堂上并没有异议,没人会歪着嘴硬说必须要在下雪后还强攻两个月都没能攻得下的晋城。那样就太白痴了,不会获得多少支持。
太后党和宗室党的分歧,是在撤军之后下一步的策略上。
以萧绰为主的太后党,认为大军应该撤回上党甚至壶关以东,等到来年开春想办法聚集各国兵马再攻晋城。
虽然打下来也是一块飞地,但搞了那么大动静,面子还是要要的。
而部分宗室亲王组成的宗室党,则提出应该趁机灭魏。反正壶关天险已为己方所有,物资兵源入并的通道已经打通,为什么不趁着北魏最虚弱的时候一举灭国呢?这本就是大辽开战的最初目的啊!
原本被打压多年的宗室党是没太多话语权的,可偏偏这回他们的隐形党魁----皇帝陛下说话了。耶律隆续也出言支持这个方略。
这就让萧太后一下子就感到了巨大的威胁。
毕竟儿子早已成年,二十九岁的年龄还不能彻底亲政本就十分说不过去,近年来在这一点上的不满声音也是越来越大。
而且既然这个方略是宗室党一方提出的,谁来统兵自然也是要争一争的。
可偏偏萧绰此时手头根本无人可用。
原本调族兄萧挞凛北上就是想让他拿到灭魏这个大功的,至少也能在耶律斜轸身边混个第二大功。可偏偏这位萧氏一族最有能力和威望的大将突然战死于雁门关下,最可靠的人也就没了。
而要背盟灭魏,且不说信义和名声上的损失,反正关键时候胡人也从来都不在乎这个,可之前达成的盟约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本就是被强按着结盟的南魏肯定要趁机翻脸,正在邺城统兵的韩德让就没法动。
老帅耶律斜轸因为没能攻下雁门关,还让副帅意外战死而名声大损,对手有充足的理由反对他再次统兵灭魏。老将军自己大概也是心有顾虑,回京之后一直闭门不出。
两个月没能打下晋城的耶律古,不但也存在和老帅一样的问题,声望和能力也不足以担此大任。
那就只剩下一个耶律休哥了。
可若是自己强行调他南下统兵,他目前的位置又由谁去接任呢?
抛开能力不考虑,宗室党在自己首倡的计划中一退再退,自己总也不好逼迫过甚。如此一来,北边那几万精锐很可能就会落到他们手里。
这个损失可是要比什么都要致命!
就算这次吞灭不了北魏,以后总还有机会,毕竟双方的国力对比在那摆着。更何况己方占了壶关之后,北魏失了天险,还不是想什么时候灭就什么时候灭吗?
所以对萧绰来说,不是犯不上此时着急灭魏,而是此时万万不可再开战事!
可真实原因萧太后也没法说出来啊!虽然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没有过硬理由之下,事情就在争论中一天天的拖了下来。
辽国朝堂那边一拖,几万联军这边可就难受了。那可是真正的冰天雪地啊!日子可不是那么舒服的。
辽军不撤,拔延思摩也不敢下令先撤。大汗不下皇命,底下士卒再有怨言拔延那环也不敢擅自撤兵。
这两位心里可都对如今大魏国的危急形势清楚的很!
辽国中京朝堂上的争论,还被困在晋城中的唐笠自然不得而知。所以面对城外辽魏联军不攻也不撤的做法,他是百思不得其解。
每天在北城楼上站的时间,比可以轮值的士兵还要长的他,大部分时间的目光其实是看向远处大山的方向。
唐笠心里是着急让敌人退走的。那样他就可以在确认安全后,将进山的百姓接回来。
晋城之内的房屋损毁的再严重,也总比下雪之后的深山老林里要强得多。
虽然百姓进山时带足了粮食衣物,但冰天雪地里不知道会死多少人。要知道,进山的可全都是老人和孩子啊!
有好几次,眼望着天上飘下的鹅毛大雪,耳听着身边将士百姓对山中亲人的担忧之语,唐笠都有冲动率军杀出城去。
要么就决一死战!要么就赶紧给老子滚!
这是唐笠每天心头都回响的声音。
但他实在是没那个能力那样做。
手头的兵力就这三四千人,还有一多半是经验不足的新兵。辽魏联军是攻不进来,自己也同样攻不出去。
更让唐笠心焦的是,大雪不但停住了战事,也隔绝了消息。
之前偶尔还能通过同生道支援的信鸽收到一些外界消息,下雪之后这条唯一的消息来源也断了。
倒不是说信鸽怕冷,冬天不能出动。而是雪后食物匮乏,信鸽被饥饿的猛禽捕猎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需要长时间训练的信鸽珍贵,不能这样白白损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