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长卿与王安石小谈了十日,王安石受益匪浅,原以为自己对大宋已经有了一个较深的认识。
可每当与桃君先生谈论,自己对大宋的认知又涮新了一次。
或许正如桃君先生所说,这个大宋已病如膏肓了吧……
可自己的心中还是想改变这一切,大宋这个畸形的国家,他热爱它!
大宋啊!大宋……
王安石长长的叹息,朝着桃园深深地行了一礼,随后他带着自己理想、带着自己的抱负踏上了前往拯救这个国家的艰难之路。
他对自己的前途是迷茫的,对大宋的未来也充满了担忧,可他依旧踏上自己的路,哪怕这条路充满了绝望,但他还想尽自己的本分。
“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是他对自己理想的践行,更是对的桃君先生的回答。
可惜,王安石决得像桃君先生这种大才,决定隐世……
王安石走了,姬长卿对此只是感慨万千,哪怕他熟知历史,在大宋考察了十几年,可他对于大宋的统治者们依旧冷眼旁观。
他们选择从百姓身上盘剥,从百姓身上拿走了财富、自己,甚至是一切,可这一切并非没有代价,只是代价降临,需要偿还的那一天,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却也跟随他们一起偿还。
人是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之中,没人能独善其身,包括姬长卿自己也是。
所以姬长卿还在等,根据希望书院数据显示,如今的希望书院已有在读学子四百八十九人,出仕为官的也近二十四人。
量变到质变,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积累的过程,姬长卿一直潜藏在时间,慢慢加速,推动着量变的过程。
蜀中已尽是‘陈氏织机’,蜀中每年生产的棉布已经渐渐开始辐射整个大宋,江南也开始出现棉布,甚至嗅觉灵敏的江南商贾们,已经开始在广南东路种植棉花,以抗击棉布对丝绸市场的冲击。
陈谨来找师父汇报,见姬长卿还在起草文稿,索性在一旁慢慢翻阅起自己的实验数据。
等姬长卿放下笔,便对着陈谨问道:“子慎,久等了——”
“师父严重了,弟子来找师父没别事,只是想向您汇报一声,您的‘稻种’计划已经有了新结果。”
姬长卿对农业很重视,毕竟华夏作为农业大国,必须要有足够的粮食来供应这个国家的百姓。
姬长卿连忙起身接过陈谨递上的实验报告,在十几年前,姬长卿就一直在安排“农业增产”,无论这些年来商业竞争激烈,以至于现金、资金不够,他都未曾不敢停掉这个项目,这些年来,水稻稻种的改良实验虽然总是停滞不前,可水稻的产量却是从两百八十斤,提高到了三百四十七斤左右。
近些年来,蜀中因为普及“占城稻”和“天圣五改稻”,粮食的产量已经提高了近两成。
可稻种也在不断退化,引入新品种,攻克杂交水稻技术依旧还是遥不可及的梦。
每年光是从天下路府县、周边国家收集稻种,奇云商行都需要花费十万钱。
姬长卿名下的五百亩水田,甚至沦为了实验田,希望书院中一直开设都有农科,可学子似乎对农科不敢兴趣,除去资助的田力、姜生农户两个子弟外,其余的学子只对科举和物理感兴趣。
姬长卿深知要想改变此时人们想法,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对于学子们并未强求,只是农科课的五个学分必须要的,否则留级,不允科考。
从田力所交上来《水稻品种退化实验报告》来看,他对水稻品品种退化的原因已经有较为接近后世的结论,只是实验方法还是太过于落后了,需要再改进、再细化些。
据姬长卿所知,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品种遗传性比较稳定,但一个优良品种经过多年推广种植后,由于外界与人为因素影响,其优良整齐的群体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品种由纯变杂,品种由优变劣,抗逆性降低,产量下降,其主要混杂原因如下:
1、机械混杂。在水稻浸种催芽、播种、移栽、收获、脱粒、晒种、贮藏、运输等一系列生产流通过程中,人为疏忽,没有认真执行操作规程,都容易造成品种间甚至种间的混杂。其次前作和杂草种子的自然脱落,或者施用混有作物和杂草种子的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都可造成机械混杂,直接降低了品种的纯度,影响到品种生长整齐度和丰产性。
2、生物学混杂。一般情况下,水稻的自然杂交率一般在4%左右,因此水稻优良品种多年种植不进行提纯复壮,由于与其它品种进行的自然杂交等自然因素都可使优良品种下代植株性状发生分离,杂株增多,品种退化。
3、环境条件不良与栽培管理不当。一个水稻优良品种的优良性状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下形成的,即良种与良法要配套,良种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如果不能保证一定的环境条件,优良品种由于自然选择使品种产生适应性变异,适应性强的个体往往丰产性较低,年复一年,适应性强的个体增加,就会导致品种逐步退化、变劣。
但此时运输、条件都靠人力,不存在这些因素,唯有田间管理太过粗糙了。
姬长卿让陈谨把田力、姜生找来,与他们交流了现在的实验,并让陈谨、沈括负责帮忙改进实验工具。
为了表示对两位学生的支持,姬长卿从书院的管理经费中批了三万钱给田力、姜生,更为促成实验,特批了农业温室大棚的修建。
“子苗、子育,农粮大事,事关国计民生,你们二人且放心大胆的去做,一切由我为你们兜底,此次若成,稻种便命名为田姜稻,为师亲自命人你们造像刻石,立于农学堂。”
姬长卿的话,让两个学生热血沸腾不已,当即便向姬长卿立下军令状:“夫子放心,我二人本就庄户子弟,幸得夫子垂青,教我等识字读书,又传授我等秘术,弟子自当竭尽全力,死而后已,以报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