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长卿制定了一个课程表,在课程表中,他加入了音乐课、武课。
大宋的读书人大多喜欢耍嘴皮子,鲜有人能文能武,唐代的读书人,还能上马征战,下马治国赋诗。
音乐课姬长卿倒是会古琴,这是他当初在大学古风社团中学的,不过姬长卿一直都未在人前展示过。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华夏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两宋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
姬长卿要教授琴乐,陈汉平自然乐意,再者抚琴乃是雅事,他自然不会反对。
只是陈汉平一直心心念念地依旧是陈家能出一个官人,以此来摆脱商人的出身。
虽然大宋的户籍没有了士农工商的区别,可是在人们心中依旧存在着对工商的歧视。
陈盛泽已经到了七岁,按说自该上私塾、书院,可弟弟陈谨又是这种情况,为了方便照顾兄弟二人,陈汉平只是花钱请人到家中为他们两兄弟启蒙。
哥哥陈盛泽是个活泼性子,他以为父亲请来先生是他打算不要他们了,这才恶作剧捉弄先生,一则是打算吸引父亲的注意,博得他的关心,二则是因为这个时代启蒙先生大多信俸严师出高徒,且“尊师重道”的纲纪在,所以启蒙先生对陈盛泽的管教自然只有打骂体罚。
可这么一来,无异激起了陈盛泽的反抗心理,所以他才会变本加厉,甚至将心生赶走启蒙先生的想法。
姬长卿的做法与前几人都不同,他没有在第一时间树立起自己的教师权威,而是通过拉近几人关系,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不但纠正他偏激的想法,不良的习惯。
也多亏了陈汉平的信任,姬长卿这才能顺利的纠正陈盛泽的思想,且在针对陈谨的孤独症进行干预。
之所以选择古琴作为音乐课教学,很大原因是因为姬长卿五音不全,但我又只会古琴、洞箫两种乐器。
音乐能抚平人的心灵,长期听音乐,姬长卿相信对治疗陈谨的孤独症也有一定的作用。
姬长卿为了第一次的演奏效果,还特意提前一天沐浴更衣,待换上一袭素衣,焚香。
只见他手指轻抚琴弦,侧耳倾听琴弦的音准,待调试了几个琴音后,姬长卿这才演乐。
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在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
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
姬长卿不懂得什么古琴谱,不过他倒是在网上学过秦时明月中空山鸟语。
这也是他在听过一次后,学习古琴的原因。
抹挑勾剔,手指轻扣琴弦,一曲美妙曲子传到陈盛泽、陈谨耳中,陈盛泽鼓掌连连直呼好听。
陈谨侧耳倾听,始终注视着姬长卿手指拨弄的琴弦。
“世间万物,飞禽走兽,都是有灵性的。只要用心,就能感受到乐曲中的真义。这首曲子叫空山鸟语,迷失在幽谷中的鸟儿,独自飞翔在这诺大的天地间,却不知自己该飞往何方!”
姬长卿弹这首曲子也不下几十次了,他对这首曲子的指法、谱子再熟悉不过了。
也不知陈汉平何时出现的,他的身旁还出现一位男子,男子身穿儒衫,腰佩碧玉。
男子不是别人,正是陈盛泽的舅舅陆笙乐。
他刚刚路过灵文院时,正要上前探望两个侄子,却不成想能听闻到如此美妙的琴音。
不忍打扰,一直在门外静听。
陆笙乐是读书人,这几年一直在白鹿洞书院读书,这几年来来多亏于姐夫的资助,这才能在白鹿洞书院就读。
且不多自姐姐死后,两家感情有些淡了,自这几年开始,姐夫的生意一落千丈。
放心不下的陆笙乐,特意从书院告了假,回到蜀中探望。
陆笙乐早在信中得知,陈汉平此前救过一个西夷归化人的性命,他如今前来报恩,恰巧陈盛泽已经赶走了第八位先生,恶名已经传来出去,这辈子恐怕仕途无望。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请姬长卿为两个孩子启蒙。
可谁知人家是真的有本事的人,且不说那一手算术在大宋无人能及,光西夷人、中原历史都能引证一二,可见其学识之深厚。
陆笙乐本就是好雅之人,虽说他一直苦读诗书,可他的才华有限,作诗作词鲜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唯有琴棋上让他稍有自信,可今天,在听到这首空山鸟语后,陆笙乐心感万千。
只觉得自己此生能听闻到此曲,无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