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长卿是一个合格的听众,对刘娥把持朝政,他并未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陈希亮是一个士大夫,在儒家的传统教育中,士大夫最注重礼法、名义。
刘娥曾以天子的依仗,祭祀过宗庙,这在陈希亮、范仲淹这种士大夫看来,简直是对礼法的践踏。
但刘娥毕竟对稳定朝纲有功,加之她又是当今官家的‘母亲’,且赵祯也默认了她行为,加之当朝的大臣也采取了变通的法子,所以朝臣在没有过激。
“丹文,你一向见识过人,你说我大宋还机会收复燕云吗?”
与读书人聊天,他们总离不开要谈论政治。
对于收复燕云,姬长卿并不看好,甚至不认为宋朝能够在“重文抑武”的制度下,能够收复燕云。
“公弼想听实话,还是勉励之语?”
陈希亮闻言手中的酒杯停下了下来,随即苦笑着摇头道:“丹文,何以至此?”
“自我朝太祖太宗以来,国朝轻视武人,荒废武备,这势必会导致我朝武弱而文强。”
“武人娇纵,素来目无法纪,若不加压制,彼辈定会割据一方,介时我朝又会重蹈前唐藩镇的后辙。”
“公弼,世间的事,不这样的,你是士大夫,又是文人,势必会为文人士大夫说话,可需知道道家有言‘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国朝既想收复燕云,又不想提高武人地位,这不就民间常说的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天下可没有这样的事。”
宋朝是无法收回燕云十六州的,自宋太祖制度“重文抑武”厢军、二府制度以来,宋朝就注定无法发展太强的军事力量。
而相比于还没有汉化的契丹人来说,他们虽是野蛮的,但兵力、战力也是极强的。
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时期,由于得到了燕云十六州,辽朝的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譬如北方的后晋、后汉甚至南方的南唐,都一度向其主动“称臣”。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并逐渐实现了中原的大一统。雄心勃勃的太祖和太宗,力图恢复盛唐时期的疆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不过,北宋的“进取心”势必与更北方的辽朝产生利益上的冲突。
因此,双方发生了一系列的军事冲突。如960年,契丹入侵棣州(治所位于今山东惠民县辛店乡先棣州村);969年,赵匡胤亲征北汉,辽朝出兵干预,分道来援,但均被宋军击溃。
979年,宋辽发生高梁河之战,宋军大败。太宗受箭伤,喜提“高粱河车神”“成就”; 986年,宋太宗再次发动对辽战争,结果又被辽军大败于岐沟关。这两次战争对宋朝的震动非常大,进而埋下了宋朝各阶级对辽朝“恐惧与怨恨交加”的心理。
北宋建立以后,面临着一个和此前中原王朝截然不同的周边政治环境,即不得不同时面对辽(契丹)和西夏的威胁。
辽朝给予北宋君臣刻骨铭心的屈辱,使得其自带的“天下中国”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实际上,除了高梁河之战和岐沟关之战的狼狈外,辽朝直接“送给”北宋的屈辱,还有很多,首当其冲的,无疑是历史上着名“澶渊之盟”。
1004年闰9月,契丹南侵,寇准建议宋真宗亲征。在北宋业已取得一定优势的前提下,双方于同年11月签订盟约。即“檀渊之盟”。
盟约议定,“宋岁遗辽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宋辽为兄弟之国;二国并不得于缘边开移河道,广浚壕堑。”就盟约内容而言,“宋岁遗辽银绢”的行为,无疑“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
此外庆历年间,契丹又再次南下,这一次辽朝大军兵临幽涿二州,意欲南下。次年3月,辽兴宗遣使萧英、刘六符二人出使北宋,旨在索取周世宗所取瓦桥关以南十县之地。北宋派富弼携国书赴辽交涉,最终以“增岁币十万两、绢十万匹”了结。
据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双方在讨论环节,辽兴宗提出,宋朝“须于誓书中加一‘献’字乃可”。
宋朝使臣富弼认为,“‘献’字乃下奉上之辞,非可施于敌国。况南朝为兄,岂有兄献于弟乎?”
辽兴宗丝毫不客气:“南朝以厚币遗我,是惧我也,‘献’字何惜?”
辽兴宗又后退一步,提出将‘献’改为‘纳’,富弼仍不同意,并在回国后提议朝廷不要答应辽朝的“无理”要求。
不过,宋仁宗并未听从富弼的意见,最终许称‘纳’。
坦诚说,无论是“贡”还是“献”和“纳”,都反映了出了辽朝意欲凌驾于北宋之上的心态,甚至想做对方的宗主。
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双方关于北方边界的一系列。
自1072年春天开始,辽朝就故意在宋辽界河挑起事端。
1074年春,辽朝派遣萧禧为使臣,以“宋人侵入辽界”为借口,要求双方重新划分河东、河北蔚、应、朔三州的地界。和预期一样,北宋又双叒叕对辽朝作出退让。
1076年11月,双方沿分水岭重划了双方地界,辽朝屡次敲诈,每次都能得偿所愿。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宋与西夏对峙的过程中,辽朝不时从自身利益出发,充当调停者,以提高自己“国际大国”的地位。有时甚至乘双方战争之机,使用政治与军事手段,给北宋施加压力,趁机捞取利益。一言概之,这不仅掣制了北宋彻底解除西北边患的努力,也让其感受到了“壮志难酬”的。
实际上,澶渊之盟订立后,宋辽两国基本上维持着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但由于燕云十六州的丧失,北宋一直处于无险可守的窘境。
辽朝的军事威胁,仍无时不在地影响着北宋的军政方针和国策。因此,黄河的防边功能,受到了北宋君臣的重大关注。当然,“北宋治理黄河的政策,并不完全出自为防治黄河决溢这一因素,而是更多地与防边紧密。
除了河防以外,北宋也经常组织人力,采取开挖塘泊、种树等办法,尽可能限制和防范辽朝军队的南下。
遗憾的是,纵观整个北宋时期,不仅没能用战争手段收复燕云地区,一度需要通过“赐”岁币、“增赐”岁币,与“夷族”称兄道弟,甚至割地的办法求得边境的安宁,这种耻辱感是北宋几代君臣所不能释怀。
宋朝皇帝代表的是士大夫地主阶级的利益,对于士大夫阶级而言,战争远远不如兼并土地、种地的利益高。
但凡只要能保住自己的皇位,保护自己的利益,宋朝统治不惜认一个兄长、叔父。
“公弼,燕云恐怕无法收回了……”
陈希亮通红的脸随即变得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