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梁待了半天,只不见孙维房回家,只好告辞。吴氏从衣柜里拿出一件黑色狐皮大氅,叠的整整齐齐,给孙维梁放进包袱里。
“拿着这个。听说你也跟你爹一样,开始走南闯北的做生意。这东西,你用得着。”
“巧了,我们婆媳多有默契,”夏氏笑道,“婆婆给你一件大氅,我这做嫂子没别的好送,只这把弯刀你用得着,正好带在身边防身。——放我这里也是糟蹋了。”
弯刀入手,沉甸甸的,孙维梁抚摸着精致的刀鞘,只见刀柄上刻着几个篆体小字:“屠牛刀”。
“长辈相赠,小七就收下了。”孙维梁知道推辞也是无用,索性免去了客套,郑重的收了起来。
“嘻嘻,刀名屠牛,拿回去吓唬一下家里那头蛮牛,看他怎么说。”孙乐一路上把玩着屠牛刀,喜滋滋的说着。
孙维梁却是表情严肃,独自思考着东西,根本没听孙乐说些什么。
“小乐,回家后,咱们就要抓紧动工,赶制我上次跟你说的床弩。于公于私,于大于小,都容不得我们拖延,早一天完成,早一天奏功。”孙维梁一张脸认真的有些肃穆,沉声对孙乐说道。
“就是,三位少爷的日子都过得挺红火,咱也不能落在后面。”孙乐自以为聪明的接过去话茬。
孙乐却不知道,孙维梁此时想的,是他根本未曾接触,想不到的境界。
当初孙维梁决议赚取第一桶金,之所以选择拿出臂弩来打动何振东,当然是经历了深思熟虑。
雍熙初年,正是北宋宋太宗的年号。凭孙维梁掌握的历史知识,不需向别人了解什么,孙维梁也大致知道此时的朝廷动向。
宋太宗赵光义知道自己得位存疑,虽然群臣表面恭顺臣服,无人提出异议,但赵光义清楚,无论民间还是青史,自己都将被口诛笔伐。能够洗刷身上污名甚至彻底翻盘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像当年唐太宗一样,做一个比开国皇帝更牛逼的皇帝!
太祖行伍出身,精于用兵。正因为太祖精于用兵,反而用兵非常慎重,在中国历朝历代中,作为开国皇帝,宋太祖算得上用兵最为谨慎的一个。
太祖的慎兵政策,一方面成就了蒸蒸日上的大宋基业,另一方面,也给了赵光义奋起反超的机会。
所以,赵光义继位不久,就一改太祖的政策,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统一战争。很快,吴越、平海相继献土纳降。但赵光义并不满足,他知道,这些成绩算起来,该记在太祖头上。
于是,赵光义瞅准时机,发动了对交州的战争。结果却令赵光义失望,占尽优势的宋军竟然败了!
这次的小失利自然打击不了赵光义。很快,赵光义便御驾亲征北汉。这是块硬骨头,又有契丹国作为后盾,太祖几次兴兵,都无功而返。这次,赵光义决心一劳永逸的解决北汉难题。
这次出征,终于让赵光义扬眉吐气,北汉在赵光义手上灭掉了。赵光义豪情大发,当即决定一鼓作气,兵发幽州。
幽云十六州,历史上是有宋一代的硬伤。这一点,不仅后世人们看得清楚,赵光义自然也清楚幽云一带,尤其是幽州对大宋北面边防的重要性。史上多人对此论断的非常清楚: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
“幽州府关山险峻,川泽流通。据天下之脊,控夷夏之防,巨势强形,号称天府。”
“幽州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皇,而俯视庭宇也。又居庸、古北、松亭诸关,东西千里,险峻相连,近在都畿,据守尤易。”
赵光义知道,只要自己亲征拿下幽州,就能一举超越太祖,成为整个大宋的英雄!甚至赵氏强夺柴氏江山的不足,也能一并抹平。中原老少认同的皇朝正统,从此只有大宋,再无大周。
孙维梁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的赵光义,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然而,理想太美好,现实太骨感。高粱河一战,宋军大败亏输,赵光义自己甚至也中箭负伤。
这次大败,可说是大宋立国以来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败仗。兵败交州,在宋人看来,不过地方上的平叛失败而已,根本算不上。
对这次战败,不但宋军上下一百个不服,战意昂扬的要求再战契丹,赢回宋军的战场荣耀。就是赵光义自己,也是不服。
赵光义事后总结了此战教训,自己并非领兵出身,亲临战场指挥,反而让麾下那些宿将束手束脚,不能发挥。这是其一;几十万大军云集幽州城下,铺展不开。接战宋军不过三四万。前线一败,后面的部队甚至连契丹兵的影子都未见,便也跟着败退。这是其二;赵光义继位后,害怕底下那些大将不服,便一股脑的尽数罢免,换上自己的亲信。事实证明,自己的人打个龟缩防守的北汉还凑付,但要与如狼似虎的契丹人较量,他们还是不行。那些老将,以后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的。这是其三。
现在,正处于宋军兵败高粱河不久,距离下次宋辽大战还有数年时间的空档里,正是朝廷全力备战的时候。
身为成功的商人,孙维梁当然知道,无论是人还是企业,要想一飞冲天,就要想方设法站到风口上。前世的商业谚语:“站对了位置,猪都能上天!”确实蕴含着朴素的商业真理。
前世孙维梁之所以能够迅速成功,主要还是选对了行业。在网络产业飞速发展的初期拿出了自己划时代的产品。重生后的孙维梁重新来过,要想比别人走的更稳更快,也要慎重选择自己的切入点才行。
孙维梁看准的大势,就是朝廷重视军事,重视军功。只要能够给宋军带来胜利的东西,都能得到朝廷青睐,卖出个好价钱。
若是照搬后世史界给宋朝的定调:重文轻武。错看当前形势,那就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宋朝后来为什么重文轻武,还不是因为太宗一朝与契丹两次大战皆告失败,武功不成无奈走文治道路吗?现在大宋与契丹的第二战,也就是宋辽真正的决战还没开始呢,哪来的重文轻武?谁要是这个时候跟赵光义提重文轻武,赵光义还不当场敲烂他的狗头!
所以,孙维梁才先是臂弩,后是火药罐,紧紧的跟随这一趋势。事实证明,孙维梁的选择没有错,折帅都已经关注到孙维梁的存在。只要孙维梁再接再厉,再度拿出让他们惊叹的作品,孙维梁相信,自己的前途将一片光明!
只要自己迅速壮大起来,才有可能解决目前孙家的难题,帮助孙家度过难关。除却这个,在孙维梁看来,都是虚情假意,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从朝廷的角度看,根据孙维梁掌握的史实,第二次宋辽大战史称“雍熙北伐”,显然发生在雍熙年间。虽然孙维梁不知具体哪一年。但根据赵光义一个年号用不上五年的规律,战争显然已经不远。
虽然孙维梁来自相隔一千多年,早已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后世,但孙维梁骨子里仍然心向大宋,不希望看到大宋输。
前世的孙维梁没有从政经验,于军事也仅局限于留恋于论坛、网站的普通军迷水平。身为曾经的成功人士,孙维梁深知干一行专一行的道理,既然自己不懂,那就不要装懂。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一些未来的史实,就能在宋辽战争中纵横捭阖,笑傲沙场。
所以,孙维梁只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宋军提高战斗力。臂弩是,火药罐也是,现在孙维梁准备改良的床弩更是。
孙维梁不是没想到打造出杀伤力更为强大的现代兵器,就算孙维梁有那个能力,现实中也没有合适的机床和合金材料供孙维梁发挥。
孙维梁的原本打算,是给何振东提供臂弩和火药罐,赚到第一桶金后,就心无旁骛的开始成立自己公司的大业。只是过程中出现岔子,孙维梁心中的大杀器火药罐,只卖出八十贯,远远不够。
所以,孙维梁才想着把宋军的大杀器床弩拿出来改进一番,争取卖个好价钱。
这回与二哥的交流,虽然孙维梁不完全认同二哥的观点,但二哥说的一点,孙维梁却是听进去了:在大宋,在这里,当官的远比商人掌握的资源多!
就算自己志不在为官,但为了自己的公司大业,通过当官这条途径,积累自己的资源,时机成熟时再辞官回乡,成立公司,在孙维梁看来,完全是一条可以考虑的捷径。
前世的孙维梁为了一份合约,不也经常参加自己不喜欢的应酬,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吗?
虽然心里认可,但孙维梁对自己出仕仍然顾虑重重。有着几千年斗争经验的封建官场,竞争更为激烈,手段更为复杂,对手更为老辣,再遇上一个不靠谱的皇帝,更是伴君如伴虎。
在孙维梁眼里,现在的这个赵光义,就不是什么靠谱的皇帝。若是他的孙子宋仁宗在位,孙维梁还能放心点。——算时间,现在还没宋仁宗其人呐。反正孙维梁是赶不上宋仁宗的好时候了。
通过当官来积累资源,是快捷的多,但其中的风险却是孙维梁不得不郑重考虑的事情。商人出身的孙维梁,天然的对涉足官场存有畏惧心理。若非迫不得已,孙维梁实不愿身处官场险境。
权衡再三,孙维梁还是决定走一步看一步。但眼下,尽快的再次与何振东接触一下,却是势在必行的动作。